為什麼父親在現代家庭中會缺位
事實上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父親一直都缺位的,因為父親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保證家庭的安全、健康的發展,這意味著父親的主要工作是對外,而不是對內。在家庭中母親的責任才是教育,這就意味著孩子實際上在童年時期很難接觸到父親。
這種特性在古代尤其明顯——只有到了七歲左右,男孩子才需離開母親的懷抱,進入社會生活,此時父親才開始成為他人生中的領路人,但女孩子仍舊繼續由母親來教育,以保障在未來的人生中學會做一個合格的母親和妻子。在此期間,父親象現代人一樣,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在很多家庭中,父親甚至象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一個神龕里供奉的神像。
五、六歲的小男孩開始跟著父親開始學習生活技能,有的貧窮家庭的孩子在這個年紀就已經外出學徒了,據說華陀七歲開始離家到蔡醫生處學徒,雖然未見得準確,但是事實上是差不多的,所以過去的孩子真正跟隨父親的時間並不長,即便跟父親在一起,也不是為了陪伴,而是為了訓練。
最近有個很火爆的電視劇《白鹿原》的原著里,白孝文結婚我隱約記得剛剛十五歲,他的妻子十八歲,所以在他日夜瘋狂的時候,他的奶奶才會一再干擾他,因為他的年紀太小了,而在他結婚之前幾年,他就離開了學堂,跟隨父親學習成為一族之長,家裡家外地操持,這個時候父親才在他的生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一直是白孝文的奶奶在照顧兩個孫子,因為父親的責任是教會兒子生存技能,在紛亂的世界中保持冷靜,以及擔負家庭的安全和發展,父親的更象是老師,而不是我們現代家庭中的爸爸,就象《摔跤吧,爸爸》里的父親,就象《壽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關於這一點,我在千聊Live的獨步清涼的直播間里有相關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另外課程已經結束,不太清楚後來的人能不能加入聽課,如果有聽不了的,麻煩你在評論區通知我一下)。
所以我們很難看到古人談到父親在家庭中缺位的問題,「父慈子孝」一直都是我們的傳統,即便父親長年不回家,只有一個類似神像的位置,那個位置是在每個人的心裡存在的——母親對父親的尊重讓孩子知道父親的價值,讓孩子敬畏這個「權威」。
男女平等了以後,這事就打破了,女人不但在家裡說了算,而是家裡外面一把手,人人爭當「權威」,有個女人牛閃閃地跟我說說:「憑什麼讓我尊重他?誰來尊重我呀!」,還有人說:「萬老師,你說不是我不尊重他,實在是他吧……我跟他沒法說話,你說讓我怎麼尊重他?」
「人家一個人工作,養活你們娘仨,你憑什麼不尊重人家?」我問她。她特別吃驚地看著我:「那照你這麼說還是我錯了?!」
如果男人養家是應該的,那麼男人就應該獲得女人的尊重,這個「權威」的位置就應該留在那裡,即便只是一個神像的位置,否則如果母親沒有尊重父親,無論是什麼原因,子女是不會尊重父親的。
古時如果父親對於兒子的教育作用發生在七歲之後,那麼對於女兒來說,幾乎是一生都缺位,因為女兒一直以來都由母親教育,雖然有一句話叫「女子無才便是德」,但事實上從古至今,生活條件好的家庭,沒有不讓女兒讀書的,因為讀書是培養德行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這個「無才」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想像的「讀書識字受教育」,而是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與生活無關的技能。比方說彈個小曲,唱個京劇之類。
所以古人的女兒跟父親一直接觸得都不太多,因為女兒主要的老師是母親,在女孩結婚之前,也就是十五、六歲左右之前,她需要跟母親學會所有的生存技能,從小到紡紗、織布、繡花,織補、廚藝,甚至於夫妻相處之道、照顧嬰兒等等,大到大家族的內部管理事物,奴僕的調配使用管理,家族之間的禮尚往來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要在她出嫁之前全部學會,至於讀書識字屬於業餘愛好,女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也不強求。
用《京華煙雲》的里木蘭媽媽的說法,之所以對女兒的要求如此之高,實是在是因為「雖然女兒生在富貴之家,但是卻不一定能嫁到富貴之家」,所以為了女兒一生的生活能夠有保障,必須要給女兒嚴格的訓練,讓她即便嫁入貧寒人家,也一樣能夠生活下去。
《大學》里有一句話說: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很多後人譯為:哪有先學養子而後才嫁的呢?
這種翻譯完全受限於個人對「性」的羞恥感以及對生活的想像而成,事實上這句話說的是:沒有先學會做人,就象一個女人沒有學養孩子就出嫁了。
養孩子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生下來那麼簡單,尤其對於我們這種非常重視兒童教育的民族來說,「養子」實際上是意味著經營整個家庭內部運作,或至少是「撫養嬰兒」,在多子女家庭姐姐幫助媽媽帶弟弟是常態,而在帶弟弟的過程中就學會了撫養嬰兒。
退一步說,即便單純指生育這件事,古人在姑娘未出嫁之前,也是要受過相關的教育的,比方說古人給嫁女兒的陪嫁里必須要有「春宮圖」和「壓箱底」,甚至結婚前夜要與母親同寢,這個設計並不是享受最後的陪伴,而是由母親對女兒進行性教育。
用林語堂的話總結一下過去的家庭教育其實是,男人學習的技能,而女人學習智慧。
巴爾扎克曾經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當然所指的是正統文學,非網路小說和流行娛樂小說。
透過這些民族的秘史,我們可以看到,其實自古以來男人在孩子兒童時期一直都是缺位的。主要的教育責任一直都在母親手裡,畢竟女兒到出嫁前都是母親一直帶著,而男孩也是到了能自理了,七歲左右才開始交給父親,交給父親不是開始由父親陪著玩,而是由父親來始訓練他學會承擔生活的壓力,甚至於是承擔整個家族的命運。
這也是家庭教育特別注重培養女人德行的重要原因——女人在家庭中主要的責任就是教育後代,一個女人的心理素質,德育水平,直接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未來,女人在家庭內部佔主導地位,所以有一句古話叫「娶一個好女人富三代」,這個「好女人」不是指有錢有地位的女人,而是指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女人,心理健康成熟的女人。「一家有女,百家逑」指的也是這樣人家的女兒,所以古代的聯姻是非常慎重的,最先要考察的不是這個家族的地位,而是這個家族的教育水平,所以士大夫的女兒,即便生活貧寒,一樣會嫁入豪門,因為她的存在,是豪門幸福生活延續的基本保障。
而心理健康成熟的女人的基本特徵就是——不報怨、不焦慮。
報怨和焦慮會導致整個家庭的四分五裂,所以古人的七出之條——不順父母、無子、淫亂、善妒、有惡疾、兩舌、竅盜。其中「不順父母、善妒、兩舌、」都是由報怨和焦慮導致的。
在現代的家庭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處於焦慮的狀態,每一個人都感覺更為深刻的孤獨、寂寞、也因此而恐懼、焦慮。這是市場經濟和城市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越自由,越孤獨、越無力、越恐懼,然後越焦慮。古人很清楚一個焦慮、抱怨的人是無法成為丈夫的丞相的,只會增加身邊人的焦慮和抱怨,所以在生活壓力必然存在的情況下,家庭中至少有一個人能保持安寧健康的心態,這樣才能保障家庭整體的幸福,也因此古人一直以來對女人的事業要求並不高,只不過到了現代,我們繼承了古人對女人事業要求不高狀態,但卻沒有注意培養女人的心理健康。
所以雖然很多中國家庭都符合「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的模式,但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其根源實際上是在家庭內部佔主導地位的女人太焦慮了。
一個「焦慮的母親」為了釋放焦慮,而不由自主地抱怨、操控著父親和孩子,當父親拒絕被操控的時候,焦慮的母親就是對父親的怨恨就會加重,父親從此開始在家庭中缺失——不是他真的消失了,而是他不被孩子們看到。
我的個案中有很多人說:「好象我父親一直都沒有起什麼作用」,然後在諮詢不斷地深入下去之後,這些人又會感嘆:「原來不是我父親缺失了,而是我屏蔽了他。」
而他之所以會屏蔽父親,實際上是因為母親的焦慮和抱怨破壞了父子或父女的關係,所以即便父親每天下班都回家,每個周末都在家,依然在家庭教育中處於缺位的狀態——父母之間的緊張焦慮的狀態,不斷抱怨的母親,以及母親與子女之間從小到大就必然存在的親密關係,讓孩子會無原則地跟母親站在同一個戰壕,這其實意味著父親在家庭中被孤立,甚至於處在隔絕狀態。甚至於孩子會為了支持母親,而站在父親的對立面,反對父親的言行。
此時男人在這個家庭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家庭不再是避風的港灣,而是近距離的巷戰,有的父親就會逃離,會到外面為自己的心靈尋找新的落腳點,有的人是把心靈安放在工作上,成為工作狂;有的人會把心靈安放在娛樂上,打遊戲、賭博等等;有的人會嗜酒、吸毒;而有的人則會出軌、嫖妓……而留下的人,即便留在家庭中,也是人在心不在。
父親被孤立隔絕之後,這個「焦慮的母親」因為無法操控這個父親,就會將控制力全部投向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會過度溺愛,因為這個孩子不只是她的孩子,還是她整個生命的代表——這樣的女人因為自身的情緒壓力,心理問題,甚至認知錯誤,導致她無法取得良好的社會地位——子女就成了她實現人生所有野心和攀比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
而這必然又會造成對孩子過度操控、嬌慣、當孩子力量不斷增長之後,才會導致「失控的孩子」產生。
所以,如果想要解決家庭的問題,就必須要注重女人的焦慮,關注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想要解決父親缺位的問題,也必須從母親的角度出發,畢竟家庭是一個整體,這件事絕不是父親想要回來,就會被允許回來的,還是那句話,在家庭內部女人佔主導地位,女人如果沒有在家庭中給男人留下位置,男人無法回歸家庭。
古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女人要學會尊重男人,被尊重的男人即便只是一尊神像,也要有神像的位置。
有些人看了我的文章,在後台留言給我,認為我有性別偏見,差點就會扣上「重男輕女」的帽子。
還有人直接質問我:虧你還是個女人。
但事實上我不是「重男輕女」,而是「重女輕男」,女人既然在家庭內部中佔主導地位,必然要承擔主要責任。如果女人不重視自己的問題,所帶來的傷害甚至是一個家族的毀滅——子女的人生就象一場懲罰。
所以想要解決「父親缺位」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其實是母親的心理健康問題,女人必須要注重心理健康,女兒的培養也必須要注重心理健康,而不僅僅是才華。
當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後面的問題才能一一得到解決。
父子關係是人類從出生以來第一個與「權威」之間的人際關係,人類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學會與「權威」相處。
我有一個個案,嚴重的疑病症患者——焦慮無處釋放,也無法解決跟領導之間的關係,於是焦慮全部被釋放到身體上,懷疑身體有各種各樣醫院檢查不出來的病理現象。她的特點之一就是把領導當「爹」,她跟領導之間的戰爭就是她跟她父親之間戰爭的翻版。她自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她對父親的厭棄、憎恨全部釋放到領導身上……她的同事對此莫名其妙,就問她:「我怎麼感覺你好象把咱們領導當你爸呢?」
所以可想而知這樣的人事業怎麼可能會順利發展?你爸會容忍你,因為他無法拋棄你,但是你的領導不會,領導為了團隊的目標可以拋棄任何不符合團隊目標要求的人,這才是人生最真實的一面。
但是很多心理學家基於這樣一些案例的特徵而提出一個觀點,認為父親應當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父親,搞好親子關係,多培伴兒童的成長,這樣就解決了。然後很多女人更加理直氣壯地批評,甚至指責自己的丈夫不夠盡職盡責,不夠完美,不夠溫柔善良,或不能在經營事業的同時經營好家庭——這其實是在要求一個人成為我們幻想中的「完美的人」。
但是實際上,一個完美型的父親,只會毀掉孩子的人生,父親越完美,孩子的人生越無解。因為慈愛的父親無法讓兒女獲得成長,這些孩子無法在慈愛的父親身上學會跟「權威」的相處——權威都不慈愛,這個世界不存在慈愛的權威。
近年來還經常會出現年輕人理直氣壯地教育單位領導如何做人的事情。其實就是因為年輕人理直氣壯地覺得權威應當,甚至必須是慈愛的——父親的慈愛,會讓孩子認為所有的「權威」都是慈愛的,但這是幻覺,是慈愛的父親帶來的幻覺。
另外兒子無法在慈愛的父親身上獲得力量,女兒也無法通過慈愛的父親學會與異性相處。
一個人想要在這一生中有所成就,就必須擁有力量,而力量來自於父親,一個溫柔慈愛的父親無法給予兒子這樣的力量。
「慈愛」是形容媽媽的,不是用來形容父親的,「父慈子孝」的「慈」,不是我們現在對完美父親的要求,這個「慈」是帶有力量的,是「慈故能勇」的意思,就象《摔跤吧,爸爸》里的父親一樣。
比方說,在孩子犯了錯,需要改過的時候,他需要有人嚴格地要求他,因為改過是痛苦的,是需要壓迫的,如果父親是溫柔慈愛包容的,那麼這個孩子就失去了讓他痛苦的壓力,如果沒有痛苦的壓力,那還有什麼理由要改過呢?人們幻想完美的父親,或甚至抱怨父親不夠完美,不包容,其實是因為不想改過,不想接受現實,不想學習成長。
另外在婚姻中,夫妻之間難免會發生爭鬥,現代的女人都被父母嬌生慣養長大,內心的慾望和要求會特別多,這時男人需要有力量才能不被女人影響,而男人的力量經常要來自於對父親的依靠,如果父親是有力量的,這個男人就會有力量,如果父親習慣於妥協,這個男人就自然失去了榜樣,失去了力量,因為父親會教會兒子妥協——不只是在婚姻中妥協,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妥協,一個不斷妥協的人,很難堅持自己的道路,也很容易被人潮吞沒,一個人想要有所建樹,在痛苦困難面前不妥協是最基本的要求。
某個案,母親非常剛烈,父親在家庭中被母親排斥、打壓,個案對此的評價是:「我父親什麼也不行,也不怪我母親打壓他,他幹不了,只好我媽就做……現在我理解了,我父親也挺可憐的……」個案在婚姻中完全重複了他父親的命運,最後年紀輕輕就性無能,因為他缺乏力量,既沒有力量離開這樣的婚姻,也沒有力量征服這個跟他媽媽一樣的女人,所有的力量都用來壓抑自己,憎恨自己。兒子在婚姻中重複父親的痛苦,在事業上重複父親的懦弱。
所以父親想要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良性的作用,必須要學會不要成為別人口中慈愛的父親。父親的「慈」,其實是理性、冷漠、力量的,但是卻是為了孩子長遠人生考慮的。
我還見過有些女孩子無法談戀愛或婚姻不幸,因為她們自然要求男朋友或丈夫向她的父親學習,永遠都會覺得丈夫不夠愛她們,不夠男人,這使得這些女人永遠都是女孩,永遠在尋找「父親」,也永遠處於抱怨的狀態,無論怎麼樣她都覺得她無法容忍——「他怎麼就不如我爸呢?!」——這是她們內心最大的疑問,實際上她們經常拿男朋友或丈夫的缺點跟父親的優點比較,而且是幻想中的優點,因為女人是不可能全面了解父親的,很多父親作為丈夫的優點都是女人站在女兒的角度幻想出來的。
所以一個非常慈愛的並且非常愛女兒的父親,其實是會剝奪女兒愛別人的能力,甚至於剝奪女兒經營幸福婚姻的能力,以至於她會晚婚,甚至不婚,年紀越大越孤獨,因為她的人生中絕對不可能找到另外一個能夠給予她如此全然的愛的第二個人,擁有這樣的父親,儘管這個父親在她眼中仍舊有種種不足,但居然這個世界上無法遇到比這個如此不足的父親對她更好更優秀的男人——這是這個女人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童年起就買斷了她整個人生的幸福。
我經常跟我的個案說,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相處的就是父母,如果一個人跟父母的關係處理不好,這個人跟任何「權威」都不可能相處好,也不可能得到貴人的幫助。畢竟這是唯一一個絕對不會拋棄你的「權威」,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在他們身邊學習如何相處,即便你的父母可能是彼得潘綜合症患者,這都是非常好的成長之地。
所以事實上,越是難以相處的父親,不那麼慈愛的父親,嚴厲的父親,有著各種被母親抱怨的缺點的父親,實際上越有利於子女的人生成長——能跟這樣的父親相處得越來越好的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的人生中都會缺少很多障礙,而且父母關係的惡劣,成長的環境夠複雜,孩子就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矛盾,解決各種不同的壓力,反會讓孩子的情商得以成長。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父親或母親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父母的矛盾,處理跟父親或母親的關係,而不是處理父母之間的關係(很多女人跟兒女抱怨,甚至逼迫兒女替她們去解決她們應當解決的夫妻關係,這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母親,需要教會孩子處理跟父親之間的關係,如果母親沒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就只能從書籍中學習,然後在生活中應用,然而這確實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孩子學會跟嚴厲、冷漠的父親相處,也會讓這個父親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愛,在家庭中獲得尊重,父親也就感受到他在家庭中的價值,男人因此會願意留在家庭中,哪怕夫妻關係艱難一點,父親也不會輕易離開,而且會越來越溫和,因為父親得到了愛的滋養,會卸下防禦的盔甲。
子女學會跟父母相處,除了事業上會減少障礙,獲得助益之外,還會使得子女獲得良好的夫妻關係。所以目前社會上流行的一種說法,聲稱父母的婚姻關係良好,子女的婚姻關係也會良好,這種說法毫無道理。父母的婚姻關係好,並不意味著子女的婚姻就一定會好,父母的婚姻關係不好,甚至離異,也並不意味著子女的婚姻關係就會不好,甚至離異。
但是子女如果學會了跟父母相處,就會對子女未來的婚姻有益,尤其是父母在不那麼好相處的情況下,子女如果能正確處理跟父母之間的關係,那麼子女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幸福。
所以關鍵點其實是子女在原生家庭中是否學會了處理人際關係,學會處理矛盾,學個「學會處理」的意思不是說「父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子女才能學會」,這個「學會處理」的意思其實是說子女自己能夠「見善思齊焉,見不善內自省也」。
也就是說,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這個問題處理得對,那麼子女可以直接學為己用,而父母如果表現出各自的缺點,讓矛盾激化了,那麼子女就要學會「內自省」也,看到並且學到「原來這個問題不能這樣處理,如果是我,我應當怎樣處理」。
這是一種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一句「箴言」,這個思維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子女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都能學習到對自己人生有益的東西。
尼采說:「與魔鬼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魔鬼。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如果一個人能夠訓練擁有「見善思齊焉,見不善內自省也」的思維模式,意味著即便與魔鬼面對面,也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象「阿爾法狗」一樣,一路自動升級,永遠不會被深淵吞噬,永遠也不會變成魔鬼。
而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完美主義的要求,而是教育訓練的結果。對於擁有這樣思維模式的人來說,父母的夫妻關係是否良好,跟他沒有任何關係,原生家庭無論是什麼樣惡劣的環境,都不會對這個人產生不良的影響。
但是想要讓孩子擁有這樣的思維模式,父親或母親必須至少有一人擁有這樣的思維模式,父母如果都沒有,就要擅於選擇適當的教育環境。
所以父親在一個家庭中是否缺位,第一取決於母親對他的態度,第二取決於子女獲得的教育,看待父親的視角,如果子女意識到他必須要尊重父親,必須要學會跟父親相處,那麼無論這個父親是如何的不堪,他仍舊會在子女心目中獲得一席之地,不可能是缺位的狀態。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這個位置不是父親爭來的,要求來的,很多父親因為受到了現代心理學家的教育,會特別主動地參與到家庭中來,但是這種主動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紛爭,因為相對來講,父親其實更容易寵愛孩子,也更有能力寵愛孩子,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所以其實男人在家庭中並不適合擔任教育責任。
自古以來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時候,都是孩子有了自理能力,需要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的時候,在現代看來,父親更適合教會在孩子上學之後,教會孩子如何跟同學相處,如何擁有朋友,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處理跟老師之間的關係,因為這代表著另一種權威關係,特別是在初中之後,父親更適合的位置不是陪伴,而是引領他適應人類社會生活,甚至包括如何表達情緒,如何對喜歡的女孩表達好感,以及指出孩子不當之處,並有力量要求孩子修正自己,而一個家庭想要讓父親起到這樣的作用,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母親要尊重父親,否則一個沒有得到尊重的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沒有地位的,畢竟在孩子出生起,他的心裡最重要的位置就是母親。
所以事實上父親的位置不是爭來的,而是智慧的母親讓出來的,尊重出來的,而不是要求出來,強迫出來的,而且時間不到,生硬地拉父親必須進入家庭教育的環節,反而會因為教育觀念不同而引發戰爭,如果孩子年紀不大,反而會養成孩子挑撥離間,看人眼色的惡習。
推薦閱讀:
※自我審視的方法(二)正視父母 正視童年
※有一個搞傳銷的父母什麼感受?
※你曾經成功改變過父母的哪些觀點?
※有時候父親會說排骨少吃點,明天留著煮麵,我覺得好像就是說我給你的愛就到這兒了,你別要了。?
※我家孩子特別愛哭,一制止,反而哭的更厲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