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下一站,邁皋橋

邁皋橋,在南京固有區域歧視鏈中,長期處於底端。提及它,刻板印象是:工業污染,外來務工人員集散地,城鄉結合部。

儘管這兩年邁皋橋街道整潔許多,房價早已高攀不起。但在心理上,人們始終覺得這裡塵土飛揚。

地鐵1號線底站,站台盤踞在十字路口半空的高架橋上,很有氣勢。高架橋下,人來車往,像一條渾濁不停歇的河流。人們往各個方向散去,匯入邁皋橋紛繁雜亂的生活。

當年的城北,中央門外從安懷村東井亭開始,沿著和燕路一直到曉庄,734、898、741和924幾個國營廠一字排開。

機器轟鳴聲的年代,邁皋橋≈華電(741廠)。

和所有國營老廠一樣,741廠區大得驚人。廠辦的食堂、大禮堂、游泳池、澡堂、宿舍區……圈起一個熱氣騰騰的年代。主幹道一到上下班和飯點,十幾個車間幾千號人,瞬間淪為馬拉松的海洋。

很多邁皋橋長大的孩子,一路華電幼兒園、華電小學、華電中學念過來。有的後來頂職進廠,直到退休,一輩子都在邁皋橋打轉。

華電子弟的標籤一度閃耀。但在急劇變幻的時代中,最終跟老廠一樣,成了一段失落的集體記憶。

如今,741廠地塊,大多廠房已經拆除,崛起的樓盤和MALL將其覆蓋得了無痕迹。倖存的,有的變身茶城,有的塞進各種培訓班商貿公司。

老華電人走到這裡,就像看一張破碎的臉,再也拼不出完整的華電記憶了。

中電頤和家園的樓盤介紹,有這樣一句標註:擁有華電廠內70年的原生植被,無可比擬的生態景觀優勢。沒想到,最後竟只剩植物,來承載老廠的榮光。

萬谷慧生活廣場的入駐,填補了邁皋橋的商業空白,城北人民一下洋氣起來。從韓餐吃到日料,從必勝客吃到漢堡王,喜滿客看完一場電影,再去星巴克坐坐。

但老邁皋橋人新鮮勁兒一過,轉頭還是扎進熟悉的華電路。

每個南京人心裡,都有一盆最好吃的酸菜魚。在邁皋橋,有兩盆。

康喬酸菜魚最早開在華電路口,那時城北第一鍋名聲在外,邁皋橋人家裡來親戚朋友基本都會往康喬領。

濃郁的酸菜和辣椒香還留在舌尖,康喬卻因拆遷搬去了堯化門。直到2015年萬谷慧的康喬老店新開,邁皋橋人興奮地跑過去吃,記憶里的老味道卻打了折。

另外一盆,是京可酸菜魚。紅油撒上芝麻、蔥花和辣椒,漿過的魚片鮮嫩爽滑,每一口都夾雜著清鮮的椒香味。

因為情懷的加持,對他家極不穩定的水平,老客也輕易諒解了。

除了酸菜魚,山城人豆花魚,也被邁皋橋人翻爛了牌子。魚片滑嫩入味,墊底的豆花入口即化,一年到頭門口都坐滿等位的人。

邁皋橋人早晨到華電路吃一籠徐建萍湯包,搭碗鴨血粉絲,晚上再搞半隻松子烤鴨。住在這裡,依賴的就是一切皆可抵達的生活感。

和燕路的車流日夜喧囂。對老邁皋橋人來說,這裡承載過最繁華熱鬧的記憶。

每年農曆三月十三,從邁皋橋廣場一直到曉庄,和燕路被盛大的廟會堵的水泄不通。一塊錢兩雙的襪子、兩塊一根的皮帶、竹筐、整棵樹樁鋸的砧板、小雞小鴨……

06左右廟會取消,當年在集市買的砧板早已用爛。但一提廟會,那些雜亂熱乎的場面還是會撲面而來。

和燕路的大市場,上了銹跡的捲簾門,落寞地關著。一個多月前,大市場已正式結束營業。

從衣服鞋帽到箱包,從文具到髮飾,在大市場好像沒有買不到的東西。十塊錢能買雙帆布鞋,二十塊便能買個包。

緊鎖的捲簾門後面,淘寶購物車填不滿的慾望,在那裡,曾經輕易得到過滿足。

大市場後面,出新後的邁皋橋老街,依舊市井嘈雜。

提檔升級後的菜場,乾淨清爽。早晨直到午飯前,午後三到五點總是最喧騰的時間。毛豆、茄子、黃瓜在攤位上碼得水靈整齊,空氣里瀰漫的菜葉味魚腥味豆腐味,是最安穩妥帖的氣息。

如今的邁皋橋街,一溜過去好幾家店鋪,門頭上打著「老街煎餅」「老街饅頭」等名號。但對邁皋橋人來說,許多老街味道,已經下落不明。

曾經,老街無水蛋糕可以甩網紅甜點幾條街;淮南小陳牛肉湯,喝一碗能多吃兩個餅;買二兩七家灣鍋貼,配一碗原味鴨血粉絲,就可以成為賴在邁皋橋的理由。老街出新後,變身民國風情街,唯一的老味道,只剩松子烤鴨。

但有意思的是,沿街的店鋪,多的還是煎餅、鴨血粉絲、包子店。這就是邁皋橋,穿再華美的外套,也不掩不住油煙爐火氣。

地鐵開通之前,邁皋橋人去新街口、山西路叫「進城」。去新街口要坐35路,去山西路就得等8路。反方向去燕子磯,也是8路公交。

那時8路車少,於是出現很多拉黑活的小中巴。「8路8路,邁皋橋燕子磯,上車就走,有座有座」,成了那些年最洗腦的邁皋橋BGM。

夜色里的邁皋橋,廣場舞大媽從藏族舞曲切換到恰恰。人群上方,一輛1號線剛巧駛出站台。萬慧谷、華電路上晃蕩著覓食的人群。

邁皋橋,從來沒什麼風景可言。但就是這種紛亂、喧囂,形成一個溫暖的漩渦,讓人深陷其中。

攝影/屋頂的蝸牛 頭圖/中國國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推薦閱讀:

南京新馬泰:新街口、馬群和泰山新村
勝利在新街口,但曙光在鼓樓
南京歧視地圖
南漂啟示錄: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TAG: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