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就是一種解脫
一個感情經歷很豐富的人,在有了很多段或順或逆、愛恨情仇的感情生活之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領悟——雖然感情的外相各有各的不同,但基本上就是那麼回事,起伏都有其規律,愛恨也不是平白產生。在此之後,他還是可以繼續開展一段感情,然而他內心已經不是那麼容易被輕易帶走,不會那麼衝動,換句話說,成熟起來了。
n僧團裡面一個學習電影專業的法師曾經跟我說,說他看電影的時候,就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他不會百分百沉浸在電影的情節裡面,而是會關注一些旁人不會產生的問題——為什麼切換這個鏡頭?這次拉伸距離是為了表達什麼?這段音樂的進入是否恰當?因為他理解電影的規律和手法,所以就會產生一般人所沒有的洞然。
n寫作、講話也是一樣。一個人寫作經驗多了,再看別人文章的時候,不會百分百地被情節帶走,而是會去欣賞長短句的交錯,判斷節奏感的質量,質問情節安排的動機。聽大德開示時,除了理解意思之外,還會去注意,在哪裡意思轉折,在哪裡進行開演。過去祖師寫的論典中,為什麼引用這句話,為什麼要把這些文字拼接在一起。
n
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在很多領域都會發生。把視線拉開來時,看待有情生命的經歷,會發現其實佛法所說的解脫也是這個道理。
n出家人過慣了修道的日子,沒有家庭生活,生活簡單,隨緣度日,會自然獲得一種領悟——人的生活可以很輕鬆快樂,沒有家庭也可以很清凈地生活。這樣就可以達成一種對世俗生活的洞然,從更本質地角度理解世俗生活的組織方式。
n修行人獲得色界禪定,有了欲界以外的體驗,理解到,原來人沒有五根刺激也可以活著,僅僅靠一個呼吸就可以讓身心安樂,乃至這呼吸也是一個工具而已。再反觀欲界的生活,五根和意識糾纏在一起,業力的念頭不斷沖刷,把人從一個狀態衝到另一個狀態。不斷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之後又因為變動而喜怒哀樂。
n涅槃也是同樣。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一連串的變動和動蕩不可避免。那不如掃蕩一切,理解到一切非我非我所,就可以不進入這個戰場,自然也不會被這個戰場的子彈所傷害。不進入賭場,怎麼輸錢呢?本來就沒有財產,怎麼會失去呢?沒有我,怎麼會有我的得失苦樂生死輪迴呢?
n
當然,正猶如懂了感情還可以繼續感情,懂了電影可以繼續看電影,出家了也可以回家看看,有禪定也還要照顧欲界的身體,有能力進入涅槃的菩薩還繼續在生死中度眾生,理解並不意味著扔掉。理解就是理解。中道的智慧就有辦法讓人有辦法把握其中的分寸。但是否理解,仍然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推薦閱讀:
※《楞嚴經》中顯見不滅那一科中例子該如何理解?
※有哪些匪夷所思的、讓人倍感神奇的佛經?
※《金剛經》生活 - 第九品
※佛法真的完全超越物理學嗎?
※境隨心轉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