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5章 道的運作
02-03
第五章 這章斷句沒問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第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和地的法則,或者我們叫它自然法則。在自然法則的角度,是沒有「仁」 vs 「不仁」這種相對性的,自然法則對待萬物都是一樣運用的。 「芻狗」,就是古代人用草做成的狗,用來祭祀,跟近代人去上墳燒的紙人是一回事。老子用芻狗,來把 萬物比喻成同一類事情。 什麼叫「仁」? 理解了「仁」的本意後,我不得不佩服中文造字的偉大!仁從字形上,左人右二。指的是人可以分為兩類,「我」 和 「非我」。能把這兩類,當成一體來對待,就是「仁」。 第三章我們講到「尚賢」的時候,就講了人性主觀上的趨利避害,會導致世間的事物只剩下「利我」,而沒有了「不利我」的類別,所以人道的事物 是不符合天道的平衡的。這裡的「利我」是泛指一切利於人類的事物。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引入一個相對性,把人分為 「我」 和「非我」,那麼就會導致世間的事物只剩下(利,我),而沒有了(利,非我)。 古人把只做(利,我)而傷害他人的行為,稱呼為「不仁」, 把能做(利,非我)但可能不利自己的行為,稱呼為「仁」。 但天地法則是不存在 主觀的 「我」 vs 「非我」的相對性的,所以也就不存在 「仁」vs「不仁」這種相對性,也就沒有 「仁」的定義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先看看世間流行的註解: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再看我通過相對性法則 得到的 真解: 對天 和 地 來說,是沒有「仁」這種定義的,因為在天和地的法則的眼裡,世上的所有事物 都是一樣的,就好像都是用草做成的狗一樣,是沒有相對性的。 對貼近自然法則的領導人來說,也沒有「仁「這種定義的,因為在聖人的眼裡,所有類別的百姓都是一樣的,就好像都是用草做成的狗一樣,是沒有相對性的。 天和地的法則和運用,不就像是 鼓風用的風箱 或 吹風用的管子嗎? 雖然風箱和管子這些容器,本身是空虛的,但是容量卻不會變化。你越運用它,它就發出越多的風。 再多的言語也無法一一描述這無限的風,不如抓住容器這個中心/核心/本質。以相對性法則得到的真悟:天地不仁,不是說 天地只做(利,我)的行為,而是說 天地做事是不分 利我 或 利他的。
天地法則是沒有 「仁」vs 「不仁」這種主觀相對性的。 所以,貼近自然法則的領導人,也要像天地法則一樣,不要有「仁」vs「不仁」這種主觀相對性,要把天下各類百姓都當成一樣的對待。 第二句: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天地之間,不是指天空和地面之間。而是泛指天地的法則,法則的作用,以及其展現出的事物類別。這三者的關係,就好比是鼓風的風箱,或吹風的管子那樣。 橐,是古代用來生火打鐵的鼓風機。 龠,是古代用來生火吹風的管子。 上一章老子用 深潭,這種容器來比喻 自然法則,潭裡的水 比喻 自然法則的運用/展現,但是沒有講到 相對性變幻。 這裡老子找到了更好的例子: 他用 鼓風機 和 吹風管 這兩種容器 來比喻 自然法則。用它們生出的風,來比喻 自然法則的運用/展現。
用鼓風/吹管 的動作來比喻 相對性變幻。第三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鼓風機 和 吹風管 有什麼樣的性質呢? 它們雖然是空虛的,但是它們的【體積】卻不會因所含的空氣多少而產生變化。它越運用,就生出越多的風。 什麼是「不屈」? 「屈」對應的是「伸」,它們是事物【形狀變化】的一種相對性。 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描述一下,「伸」就像你吹氣球,氣球被吹起來膨脹 就是「伸」,氣球泄了氣而收縮,就是「屈」。 所以「不屈」指的就是容器本身沒有【體積變化】這種相對性。 老子用鼓風機 雖然空虛,但是自身卻不因其所含的 空氣的多少而產生體積變化, 來比喻 自然法則是無形的,而且 自然法則本身 卻不會因為 它運用的多少 而產生變化。自然法則本身 和 它運用的次數 是沒有關聯的。
既然自然法則 和 它展現出的事物的數量沒有關聯,那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事物的數量呢? 老子用鼓風的動作 來比喻 相對性變幻。動作越多,就是相對性變幻的次數越多。 鼓出來的風,可以比喻成 自然法則展現出的事物類別。動的越多,風就越多,是用來 比喻 相對性變幻越多, 自然法則展現出的事物類別就越多。 決定鼓出來的風多少的,是動作的多少,而不是鼓風機! 老子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決定世上事物種類多少的,不是自然法則,而是相對性變幻的多少。 我們可以用直觀簡潔的數學公式來表達這個比喻: 鼓風機 + N個鼓風的動作 =》 N個 風 自然法則 + N種相對性變幻 =》 2N種自然法則展現的事物最後一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人用再多的語言也無法一一描述這些自然法則展現出的無限的事物。
前面我們講過,語言是有限的,萬物萬象是無限的,用有限去對應無限,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我們發現,雖然 風 和 鼓風的動作 都是無限的,但是鼓風機只有一個。 雖然 自然法則展現的事物 和 相對性變幻 都是無限的,但是 最根本的自然法則只有一個。 與其去做那種 「試圖掌握無限種事物」 這種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如去掌握最根本的自然法則。 有的人把「中」理解為中庸,平衡等等。這隻理解了表面的意思。 老子舉得這個 鼓風機的例子,不太容易讓人理解「中」的本質意思。 我來舉個例子: 比如說我們用圓規來畫圓, 隨便定一個點, 我們可以通過變幻圓規兩腳的距離,來畫出無限個圓。 這無限個圓,就是無限的法則展現。變幻圓規兩腳的距離,就是變幻相對性。 我們定的那個點,就是無限個圓的中心。圓的大小有無限種變幻,但中心永遠不變。這個中心就是自然法則。所以說,「守中」,就是抓住這不變的法則。這就是古人說的「以不變,應萬變」。
相對性真解之總結: 在這一章,老子先告訴我們,自然法則 是不存在 主觀相對性的, 領導人 對待民眾,也不應該 有主觀相對性。 然後繼續上一章的比喻, 用 鼓風機/吹風管 這些容器, 鼓風/吹風的動作,以及風/空氣,這3者的關係,來生動的告訴我們: 1. 自然法則 是 無形的,是與它展現的事物種類的數量 無關的。 2. 決定事物種類數量的 是 相對性變幻的數量。人們與其去試圖 掌握 變幻出的無限的事物種類,不如去 掌握它們不變的本質,即掌握不變的自然法則。 3. 只要掌握了鼓風機,我們就可以生出無數的風;只要掌握了自然法則,我們就可以 變幻出無數的 事物種類。
推薦閱讀:
※仁之真意|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2
※古代的官職名一般有什麼命名原則?
※經部簡說(二)
※如何看待「二十四孝」在當下的「復興」嘗試?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這個維新和現在的改革異同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