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人工智慧的這些預測都不準? | 精選

本文系網易智能工作室《AI研究院》欄目(公眾號smartman163)出品,每天更新。此篇為精選第109期。

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Gary Kasparov,這是人工智慧技術首次在一項智力水平要求很高的項目中戰勝人類專家。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時還是1997年,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遠不如現在。1997年,我的電腦連聯網都非常慢。電腦時不時發出的聲響預示其不堪重負。

「深藍」的勝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當時大多數專家仍不相信深藍能戰勝人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天體物理學家Piet Hut,在1997年對《紐約時報》說,電腦要想在圍棋這個項目上打敗人類,還需要100年。

圍棋比國際象棋複雜得多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在2014年,人們普遍認為人工智慧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圍棋上戰勝人類。世界衛冕冠軍李世石曾在雜誌Wired上撰稿,他表示:「在西方世界裡有國際象棋(對應東方的圍棋),但圍棋是一種更加微妙、對智力要求更高的項目。」

然而,就在兩年後,谷歌的人工智慧平台AlphaGo擊敗了他。這是又是何等微妙?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不僅僅是在棋盤遊戲領域,在其他領域AI也已經超越人類。這讓工薪公眾越來越焦慮,他們擔心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許多出版物都抓住了人類這一心理,書寫相關方面文章以賺取眼球。似乎每天都有一篇新文章。預測未來哪些工作在未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而哪些工作會倖存下來。有些人甚至把預測的百分比數精確到了小數點之後,好像這樣他們的預測就顯得更權威些一樣。

然而,如果你有比較不同文章之間的結論的話,最令人震驚的地方在於他們的預測大相徑庭。

最新的這一類型的文章是Facebook上名為「機器人會取代我的工作嗎?」的小測試。我查了查作家未來被取代的概率,3.8%,這個數字給了我些許欣慰。畢竟,如果一個醫生告訴我,我有3.8%的幾率死於某種疾病,我也不會去急急忙忙料理後事。

只是有那麼一件事讓我寢食難安:人工智慧作家已經存在,並被主流出版商廣泛使用。

這些結論就像是醫生先告訴我死亡率只有3.8%,然後,又在我的葬禮上宣布,真實的死亡率比這個要高。

所有這些都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關於人工智慧的預測都這麼不準?

透過「機器人會取代我的工作嗎?」這個小測試背後,我們就能找到第一條線索。

這些預測是基於一篇研究論文。這就是為什麼關於AI的預測都那麼不準的根源所在。學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矽谷企業家的看法截然不同。在學術界,讓一個項目獲批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而科技創業者們的想法是,我們能在周五之前完成哪些項目?

因此,請學者們就新興行業的未來發展做預測,就像問你本地的車管所優步在中國獲得市場份額的速度有多快一樣,風馬牛不相及。他們可能是垂直領域的專家,但他們與科技圈裡瀰漫的「快速執行、破壞創新」的心態相距甚遠。所以說,他們的預測和隨便猜的準確率差不多,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基於他們自己所處圈子的認知的。而在學界,本身效率就不是很高。

人工智慧預測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是人類的偏見。當我們思考「未來人和機器究竟誰會勝出?」這個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去選擇人類。畢竟,你永遠沒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類似的,石油公司的飲水機上的笑話很少會是關於氣候變化的。

人工智慧對人類就業本身構成威脅,因此風險比那些所謂的預測要高的多。所以當你問那些在大學裡工作的人,人工智慧是否能會取代所有工作時,讓他們保持客觀幾乎不可能。保守的估計——即承認任何可以傳授給一個人的工作,顯然也可以傳授給人工智慧——會讓研究人員自身存在出現懷疑。所以說,最好的應對策略是迴避這個問題,聲稱在接下來的50年里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反正也活不到那麼久,然後把這份焦慮甩給下一代人。

這就引出了最後一個影響因素,即人類很難理解何為指數級增長。

Facebook測試所依據的那份研究論文發表於2013年。從論文發表到現在的這四年時間裡,AI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事實上,他們那不準確的預測本身就反應出了一定道理。有一種明顯的偏見是,人們認為那些工作中需要做決定的崗位比那些固定工作的崗位更「安全」。

然而,神經網路方面的發展卻表明,只要任務目標定義明確,人工智慧實際上非常擅長做決定。問題在於我們原始的推理能力傾向於用線性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舉個例子,如果在一個池塘里種有荷花,荷葉以每天翻倍的速率增長,總共需要30天才能長滿整個池塘,那麼問題來了: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讓荷葉長滿池塘的一半呢?

很多人直覺上的答案會是15天。但正確的答案其實是29天。實際上,假設你真的有去池塘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在前26天幾乎看不到什麼增長跡象。如果你在第25天的時候問大多數人,長滿池塘需要多少天,他們很可能會理所當然地得出需要幾十年的結論。但

現實是,人工智慧工具正以指數級增長。即使以當前的技術步伐迭代,他們也有至少取代人類目前一半工作的潛力。

所有這些人工智慧預測都試圖讓我們逃離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在人工智慧面前,沒有一份工作是真正安全的。我們就像2014年的李世石一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可一世。

人工智慧的普及,或許可以用曼德拉的一句話來概括:「在完成之前,它似乎永遠那麼遙不可及。」

(本文由網易見外智能編譯平台提供翻譯服務,英文來源VB,作者Casting.AI創始人Aiden Livingston,審校 Jack Cheng)

網易智能工作室《AI研究院》欄目,2017年6月12日


推薦閱讀:

沒邊沒譜,阿爾法羅密歐有能力談國產嗎?
AlphaGo在和李世石對戰時採用的是單機版本么?
如何看待柯潔說看不懂 AlphaGo 的自戰棋譜?
從「機器學習」到「學習機器」:人工智慧的文化影響
這個機器人說要毀滅人類

TAG:人工智能 | 预测 | Alph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