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作文—論文

以前看小說電視劇電影的時候根本沒太想過編劇這回事兒。也知道有,也知道是編的,但看的時候不會和具體情節聯繫起來。什麼人物塑造、細節對話到底是怎麼來的,沒想過。倒是對遣詞造句很批判。覺得語文課上作文回回高分,寫日記——比如這篇文章,有了個想法,最多再斟酌一下詞句,有時間寫寫,就出來了。所以我寫的東西,主要就是日記和作文。通常情況下,作文是極其功利化的練習,日記是自主和真實的選擇。

最開始除了學校要求的以外,寫的是日記。主動寫下來的事情,通常是因為有感情,或者是有想法要表達。我那時候覺得發表作文很難,根本試都不敢試。所以心裡也就抱著那種——我不是做不好,只是沒有好好做而已——的心情。但是由於家庭文化背景,我始終覺得我的觀點,我的經歷,我的感情,都非常重要——他們塑造了我,是我的一部分。我的至交,我託付真心的家人,都一定要看到我的這一面才可以。

很多時候是覺得感情不用文字表達不出來,那時候也很喜歡一些意象,很多好的詩詞佳句,看過就不忘,總想用在哪裡。可以寫下來委婉的表達的感情,如果即時面對,基本不可能流露。關於想法,想到的時候沒有可以說的人,或者是不願意跟眼前的人說,就會寫下來——這意味著我成功的在教學體制允許的範圍內,做了我有最大自由的一件事。而且不用跟幾個人就講幾遍(所有的想法,我都只想說一遍,被理解了就滿足了)。

大學期間,基本上沒有任何寫作的習慣。雜事一下子多起來,完全可以更加自由的選擇娛樂項目和表達方式,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很少,於是留下來的都是感情強烈,或者無法表達的一些內容。

繞了一大圈,工學學士終於轉成了文科研究生。於是每一課的課本數量翻倍,要求能速度概括整理想法——還是英語的——還是一門我完全沒基礎的研究生級別的課。感覺像是以前所有的文科相關無系統指導下的所有積累,都不過是我需要填滿的一個深坑裡薄薄的一層灰。

無論如何,這些年寫的總有幾十萬字了(英文的)。我實在是不想回頭看。但總算是積累多了,邏輯清楚了,有了些頭緒了。所以論文就是這樣憋出來的。沒有調查,沒有搜索整理,沒有讀書——就沒有論文。需要讀的還全是一群繞來繞去但又極其專門的文章。基礎的文章那就是福柯康德達爾文加上各種社會學科的奠基理論著作。雖然看上去好像大家都在說這個,其實真正看了的人沒幾個。大家看的都還是那些別人整理過又應用過的極小的部分。而且還絕對沒有人給你寫個5分鐘讀完,極簡版的——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非常耗費精力的工作。所以如果你看到大師寫入門級你能看懂的,就一定要好好看一下。但是歸根結底,沒有基礎理論知識,看了也容易忘。

讀書就是硬塞。我無數次的想如果吃書能產生讀過的效果,多難吃我都吃!寫出來的論文吧,要發表吧,可是有標準有紀律的。打回來改的時候真想把所有的文章都扔出去再也不看一眼,還是得坐下來,看,查,寫。

這篇文章,是因為看了有人說想全職當網文寫手,有經驗的人講了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創作的痛苦。成了,連鎖效應大放光彩。可我們看到的都是倖存者概率級別的。絕大多數人,還是混個溫飽的。所以我是絕對不敢的。更不要提多年不訓練的中文辭彙應用水平了。

想一想,學校給我免了學費,也算是寫作掙錢了,還比較穩定。也算值得我痛苦的每一天的(真的是每一天,哪怕今天什麼都沒幹,也是備受折磨的)。如果讓作家來寫我的這一套,不知道會不會也是訓練堅持就行的啊。

但所有這些自由工作者,跟正常上班的人比起來,真的是另一種痛苦。你會覺得上班時間好慢啊,怎麼還不到周末啊;我每天想的是,怎麼什麼都沒幹就又快睡覺了?怎麼這麼快就周末了——我還什麼都沒做呢啊!!!

註:我對國內人類學幾乎沒有了解,不過發現可以館際借閱UIUC。所以艱苦的用拼音搜索借了一些。有時候實在是不想看英文。不想說英文。聽倒是無所謂,屏蔽不屏蔽還是挺方便的。

如果大家想了解人類學,推薦王銘銘的《什麼是人類學》。我覺得真是深入淺出,十分難得,只不過對於沒有背景的人來說,那些理論和奠基人的名字到底能不能看下去,我就不知道了。

另:寫paper的好處是,至少都會寫完呀~但是對於沒有deadline和deadline不明顯(比如開題報告)這種的,就可能寫不完了。當然哪天deadline活了,也就會寫完了。是不是比小說完成度高?而且只要你能看進去很多人覺得無聊的書,完全可以瞎引啊。當然被打回來重寫或者分兒低那就是另外一說。我還曾經交過有完全重複段落的開題報告。無顏見鄉親們。改稿也特別特別特別打擊信心——本來已經寫的很辛苦了,好不容易才寫完。還得改!關鍵是,稍微長一點,我看完前面後面就忘了啊。

推薦閱讀:

寫作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新人寫文如何在晉江網站混下去?
從未有一款工具,讓寫作這麼便捷 #Markdown
那些神乎其神的修辭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TAG:人类学 | 文化 | 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