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味法蘭西-巴黎的法棍
在國內學法語的姑娘對法國的期待是無窮無盡的。
是不是那裡都是型男美女?是不是那裡的甜品都香醇濃厚?是不是那裡的空氣都像電影里拍得那樣,白蒙蒙地像充滿文藝氣息的仙境?
於是迫不及待地愛上了自己想像里的異國。
迫不及待到念完四年大學就心急火燎、義無反顧地飛越重洋。哪裡管從未自己生活過,哪裡管一比八的匯率,哪裡管做外國人究竟是什麼體驗。
還好,雜食的人類永遠可以從各種食物里找到慰藉。
剛到法國孤獨、感到格格不入的人吶,請試試法棍吧!
任何一個街區都有至少一間麵包作坊,麵粉醇熟的香氣吸引你,簡單的一聲baguette不用翻找辭典也能順利點單,一歐元不會讓錢包癟掉,拿起熱騰騰的法棍跟著前面排隊的大爺有樣學樣地夾在腋窩下面,走在路上掰下脆生生的麵包頭在嘴裡喀蹦喀蹦,麵糰餵飽了胃,融入感餵飽了精神。
下回再試試其它種類的長棍麵包,按照自己的喜好推薦給別人,很像老巴黎了,有沒有?
————————我是讀書筆記的分割線————————————————
唯一一個可以用法棍作為象徵的國家,就是法國。
長約70厘米的法棍被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認為是典型的法國製造,而法國人則認為它應是巴黎的象徵。
過去,城鎮的食品供給大多來自周邊的鄉村。所以,巴黎的麵包很少稀缺,因為周邊的La Beauce大平原是它的麥倉。靠著這筆穀物的財富,巴黎聖母院順利竣工。精美的彩窗就是由市內的商家捐助建成的,而其中的四扇由麵包業者出資,足以看出那個時代他們的實力。
麵包製作者們把麵糰揉成球狀(boule),麵包店(boulangerie)的名稱也因此自十五世紀起流傳開來。那個年代的大而圓,外皮厚而內芯緊實,並沒有鹽這種當時頗為昂貴的調味料。
全麥麵包,深色而大大的,由多種麥谷製成,因為人們會同時播種不同種類的稻穀,以保證會收穫能抵得過災害的品種。
特別窮困的人們,無力購買這種鄉村麵包,會買一種「小圓餅」(意味著兩次烘烤),即前一天的麵包,經過再次烘焙,乾燥便於儲存。
除去麩皮製作白麵包的方法直到太陽王時代才被發現,因為路易十四極愛白麵包。人們在酵母中加入啤酒花。只有城市中才售賣白麵包,因為貴族們的胃口太嬌貴只愛它。
1787年政府提高穀物價格的決定、下一年的歉收、嚴酷的冬天都是法國大革命開啟的促進因素。
18世紀才出現第一批長而窄的麵包,將外皮與面芯的比例調整,增多了鬆脆的外皮,立刻受到了巴黎人喜愛。由於加入了酵母,法棍擁有了一層金黃的脆皮和富有空氣感的結構。隨著法棍的大受歡迎,和面機在麵包匠人中推廣,大大方便了他們的工作。……在外省,直到20世紀,法棍才流行起來。
最好的法棍應該外面金黃酥脆,表皮有淺而脆的小劃痕。內里,面芯是奶油色的,並非純白,有彈性,布滿小孔,並且有些許奶和杏仁的香氣。
今天的法國擁有三萬三千家麵包坊,每年出產320萬噸麵包。
但如今的法國人每天攝入的麵包為人均150克,這個數字在19世紀是900克。
貴賤的標準也改變了。全麥麵包被認為最健康。經常食用它的人大多生活優渥,而其他人則傾向選擇精麵粉製作的工業產品。
A continuer...
推薦閱讀:
※桂花味兒的秋天,別走
※灌雲豆丹為當地特色美食,作為當地居民的你有吃過嗎?
※大誤丨有個山西人,他教(bi)我做了道山西過油肉
※現代中餐 Fine Dining 的審美是什麼?
※買來的蛋糕為什麼總是比自己做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