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嚮往66號公路?

文 | 星球研究所

(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公路

能像66號公路(Route 66)那樣

在全球範圍內取得赫赫聲名

美國大街」(Main Street of America)

母親之路」(Mother Road)

諸多頭銜彙集一身

成為無數人心目中最嚮往的公路旅行勝地

(66號公路加州聖貝納迪諾路段的經典畫面,攝影師@Bill Dickinson)

就連中國的一些道路

也時常被宣傳成「中國版的66號公路」

更為神奇的是

66號公路甚至超越了公路本身

升華為一種精神符號

被眾多粉絲掛在嘴邊、穿在身上

(印有66號公路標誌的T恤,圖片源自@Bewild.com

一條公路為何能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這是因為

在20世紀美國歷史上的多次重要時刻

無數美國人竟然不約而同地

選擇了踏上66號公路的征程

66號公路

起始於五大湖南岸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

終點位於西海岸的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

穿越八個州、三個時區

全長3940公里

(66號公路示意圖,地圖源自@Google,星球研究所標註)

最東端的五大湖(Great Lakes)

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區域

擁有地球上非極地淡水資源的1/5

沿岸聚集了芝加哥、底特律等多個大型城市

是北美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群

(芝加哥與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航拍,攝影師@Tupungato/123RF)

從五大湖出發一路向西

66號公路跨越北美最長的河流

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

(66號公路跨越密西西比河的大橋Chain of Rocks Bridge,攝影師@Marek Uliasz/123RF)

跨越美國的糧倉

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的

大平原(Great Plains)

(穿越俄克拉何馬州的大平原,攝影師@Eric Brown)

跨越德州與新墨西哥州之間

廣袤無垠的乾旱草原

(屬於大平原的一部分,攝影師@Hermann J. Karbaum)

跨越亞利桑那州的彩色山丘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亞利桑那州石化林國家公園,旁邊的山名為Tepees,因形似印第安人的帳篷而得名,是一種丹霞地貌;拍攝點非66號公路主路;攝影師@52things52weeks)

以及蜿蜒的山道

(Otman路段,攝影師@Betty Karl)

跨越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的不毛之地

莫哈韋沙漠(Mojave Desert)

(攝影師@Klotz/123RF)

最終來到「流奶與蜜之地」的

加州太平洋沿岸

位於此地的洛杉磯、舊金山、聖地亞哥等城市

是美國科技最發達、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群

(66號公路終點位於太平洋沿岸城市聖莫尼卡,屬於洛杉磯縣,攝影師@JOAKIM LLOYD RABOFF)

途經廣袤的美國內陸

連接東西最繁華的兩大城市群

這就是66號公路

通過它人們可以在東西部自由來往

一切看起來相當完美

但是

如果你生活在20世紀初的美國

想要開車從東部到西部或者從西部到東部

你一定會異常抓狂

整個美國平整的水泥路面少得可憐

土路、泥路、碎石路

構成了主要的道路交通系統

(一輛馬車正努力拖拽陷入泥地的汽車,這張老照片拍攝於66號公路南部的新墨西哥州派鎮,臨近60號公路;攝影師@Russell Lee/美國國會圖書館)

不過幸好美國人之中最不缺的就是冒險家

1903年

美國醫生霍雷肖·傑克遜(Horatio Jackson)

休厄爾·克羅克(Sewall Crocker)

兩個人、一條狗、一輛車

開啟了歷史上首次駕車橫穿北美的大冒險

在美國東部他們的車速只有約16公里/小時

而在美國西部更是低至5公里/小時

歷經爆胎、拋錨、迷路等重重艱險

途中還多次藉助火車道行駛

才最終從舊金山抵達紐約

歷時長達63天12小時

(請不要忽略那條狗,圖片源自@Denise Witwer Lahr)

此次壯舉轟動全美

「美國這麼大,美國人都想去看看」

突破雙腿、馬車、鐵路的限制

在美國土地上自由穿梭

是整個時代的夢想

人們對汽車的購買慾被極大調動

1903年美國汽車保有量僅為數萬輛

1912年便突破100萬輛

1929年更是達到2700萬輛

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擁有了汽車

連接大陸各個角落的

美國公路系統(U.S. Highway System)

也被提上日程

霍雷肖·傑克遜等人完成首次穿越後的20餘年間

許多條聲名赫赫的公路

或全部建成、或初具雛形

(1926年規劃的全美公路系統,路網已相當密集,圖片源自@美國地質調查局)

例如被譽為全美最孤獨公路的

50號公路(Route 50,前身林肯公路)

(50號公路內華達段,攝影師Flickr賬號@Bruce Fingerhood)

以及連接大西洋沿岸主要城市的

1號公路(Route 1)

(此處1號公路並非加州1號公路,下圖為1號公路佛羅里達段的跨海公路,攝影師@Jovannig/123RF)

而我們文章的主角66號公路

此時還只是一個「無名小卒」

沒有人能夠預料到

它的聲名將超越同時代的其它公路

在車輪上的美國如日中天

與其它公路相比

66號公路的建設相對較晚

直到1926年才正式動工

在經歷12年的漫長施工後

於1938年全部鋪設完成

同時期的其它道路都是橫平豎直

66號公路的走向卻是「斜的」

它還因此獲得了一個綽號

大斜角公路(the Great Diagonal Way)

(美國早期主要公路示意圖,第一張圖中的紫色為66號公路,圖片源自@Route66usa.info

優勢就在這裡

66號公路即將一「斜」成名

在美國歷史上頻繁的向西遷徙中

人們無論從東部哪條公路出發

幾乎都會與66號公路相遇

而66號公路的終點

充滿陽光、堆金積玉的加利福尼亞

正是他們的終極目的地

於是在重大的歷史時刻

美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踏上了66號公路

前後共計四次

第1次出發

發生在大蕭條時期(Great Depression)

1920年代的美國

在鋼鐵、石油、汽車等新興行業的拉動下

迎來了持續的經濟繁榮

自信的人們用貸款消費著巨額商品

其中80%的人卻沒有絲毫積蓄

1929年10月29日

美國股市無可避免地崩盤了

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經濟衰退開始

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原本衣食無憂的工作

(1931年經濟重心芝加哥,失業者正在一家餐廳外排隊,圖片源自@美國新聞署)

焦急的人們踏上了66號公路的路途

尋找新的機會

一方面

正在建設中的66號公路本身

就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

另一方面

公路通向的遠方更是生機勃勃

最著名的當屬

66號公路北側100公里處的超級工程

胡佛水壩(Hoover Dam)

它吸引了4.5萬名應徵者

5千人最終入選

工人們不但挽救了自己的家庭財務危機

還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工程

(胡佛水壩,攝影師@Vanja Terzic)

此次出發還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副產品

拉斯維加斯(Las Vegas)

大壩的工人們在業餘時間

來到這個30公里外小鎮賭博喝酒

世界上最著名的賭城

就這樣在大蕭條中興起了

(攝影師@Andrew Zarivny)

第2次出發

則幾乎伴隨大蕭條同時產生

66號公路途經的大平原地區

經過數十年的農業耕作

原本固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被破壞

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擊開始了

從1930年起至1936年的6年時間

接連不斷的沙塵暴遮天蔽日

遠達美國東海岸

甚至覆蓋紐約和華盛頓特區

史稱黑色風暴事件(Dust Bowl)

(2014年發生在美國中部的一場沙塵暴,拍攝於從洛杉磯飛往芝加哥的航班上,攝影師@Amanda Wicks)

大平原上的農民被迫遷徙

約21萬人沿著66號公路奔向加州

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在小說《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中

講述了這段痛苦經歷

並首次將66號公路稱為母親之路

這個讚譽在該書獲得普立策文學獎後

變得廣為人知

(1940年同名電影劇照,圖片源自@IMDB)

第3次出發

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中加利福尼亞的軍事工業急劇擴張

大量軍事物資通過66號公路運到加州

眾多工廠工人、科學家、士兵

都曾在66號公路上歷經風塵

最為耀眼的則是位於新墨西哥州的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它位於66號公路以北約80公里

最高峰時聚集了數萬人

它所製造的成果遠比實驗室本身更為知名

原子彈

(2000年NASA拍攝的洛斯阿拉莫斯附近區域,白煙為植被火災造成)

二戰結束後數以百萬計的士兵

帶著對溫暖的西南部的美好印象回到東部家鄉

成為66號公路最好的宣傳

人們開始奔向66號公路

這次他們的目的不是求得生存

而是追逐被66號公路串聯起來的無窮美景

包括大峽谷(Grand Canyon)

(距離66號公路直線距離70公里,攝影師@厚汝軒)

眾神谷(Valley of the Gods)

(距離66號公路直線距離200公里,影片《阿甘正傳》中阿甘曾在此跑步,攝影師@Galyna Andrushko)

帳篷岩國家保護區(Kasha-Katuwe)

(距離66號公路直線距離約60公里,攝影師@Thomas Fikar/123RF)

托泊克峽(Topock-Gorge)

(緊鄰66號公路)

如果說發生在66號公路上的前3次出發

多少帶有一些被逼無奈

那麼第4次出發將為美國人帶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

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青少年

沒有了父輩那樣對戰爭和經濟蕭條的記憶

也沒有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觀念熏陶

屬於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全新的一代

他們希望變革、脫離「家」的束縛

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奔向66號公路

「在路上」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他們在美國東西部之間跑來跑去

沉醉於酒精、情慾、搖滾

與其相關的音樂、電視劇大放異彩

(發行於1946年的歌曲《去66號公路找點樂子/Get your kicks on route 66》,是被翻唱無數次的經典)

與此同時

66號公路也變成了一個新的文化空間

為公路旅行而生的汽車旅館火爆異常

「奇形怪狀」的商店層出不窮

人們通過在公路兩側標新立異

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這些東西成了66號公路最具魅力的部分

也成為今天66號公路可以超越國界

吸引全球年輕人矚目的關鍵

(66號公路旁一個「種植」汽車的牧場,攝影師@John P.)

20世紀60年代

封閉式、更高效的州際高速公路在全美鋪開

以66號公路為代表的原有公路系統

逐漸失去了作為公路本身的價值

沿途市鎮黯然失色

曾經名盛一時的商家逐一關閉

但是無論時光如何變遷

66號公路的文化、精神價值

早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心中

成為無可替代的公路經典

(66號公路經典藝術加工畫面,製圖@Klotz/123RF)

P.S.星球研究所正在招募文字編輯、圖片編輯等,詳情請點擊此處;同時我們也在招募簽約攝影師,歡迎通過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秘密組織」了解

... END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by 星球研究所 原創編輯,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領導人在對外軍事政策方面不會像俄羅斯那樣強硬?
如何看待川普的醫保行政命令將重創其支持者?
聽說提到美國設計,你們第一個想到我
哪些中國品牌在歐美評價良好?

TAG:地理 | 美国 | 自驾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