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或許細菌可以幫你
傳統上認為,乳糖不耐受和基因有關。嬰兒時期,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產生乳糖酶,消化母乳里含有的乳糖。但乳糖酶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量往往會逐漸降低。降低的程度因人而異,但全球大概有65%的人成年後會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當然,這個比例也有區域差別,比如在亞洲高達90%以上,但北歐大約只有5%[1]。下圖就是一個很好的呈現。顏色越淺的區域,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比例就越高。
圖:乳糖不耐受人群的比例分布。顏色越淺處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越高。credit: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小夥伴的視線應該立即轉向了中國。中國大部分地區,乳糖耐受的只有10%到20%。換言之,在中國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年人乳糖不耐受。這個數字到底是怎麼得來的呢?
研究表明,人體負責產生乳糖酶的基因是 LCT。這個基因幾乎所有人都有,所以大家在嬰兒時期吃奶都沒有問題。但隨著年齡增長,另一個叫做 MCM6 的基因會慢慢降低 LCT 的表達量,於是乳糖酶產生得少,自然就慢慢乳糖不耐受了[2]。那些乳糖耐受的『幸運兒』,正是在 MCM6基因里存在一個突變,把一個位點的 G 變成了 A,從而 MCM6 的功能受到影響,LCT 反而能適當表達發揮功能了。而大部分對於乳糖耐受與否的測評,也正是基於 MCM6 該位點的測序。如果是 AA 或者 AG,那麼這個人就是乳糖耐受的;如果是 GG,那就乳糖不耐受。
於是就有人問:可是,如果中國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乳糖不耐受,為什麼超市裡的牛奶還是賣得這麼好?而且我自己身邊見到的乳糖不耐受的人絕對沒有這麼多啊……這個問題也困擾了科學家很多年,傳統的解釋往往是說個體差異。因為畢竟大家都有正常產生乳糖酶的基因(LCT),所以即使 MCM6 沒有發生突變,能正常抑制 LCT 的表達,也可能由於個體差異,恰巧沒有完全抑制,導致少數人雖然看基因是乳糖不耐受,但還是能喝一點牛奶的……
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給了一個新的解釋。研究者分析了很多被試體內的腸道菌群,然後發現,有一種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在基因型為 GG (也就是基因顯示乳糖不耐受)的被試體內更常出現。同時,GG 基因型的被試中,腸道內雙歧桿菌多的,平時消耗的乳製品也相應較多[3]。這就引出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有一些 GG 基因型的人,雖然他們自己基本不產生乳糖酶,但他們體內有大量雙歧桿菌,雙歧桿菌可以消化乳糖,從而避免了未消化乳糖對人體腸道的不良影響。所以這些人雖然自身不產生乳糖酶,還是可以開開心心地喝牛奶的。
所以,乳糖不耐受的人們,或許可以依靠腸道里的雙歧桿菌,來幫助自己多喝牛奶呢。雖然目前還沒有臨床實驗證實這一點,但不失為一個可能的方向。今天的題圖也就是一隻萌萌的雙歧桿菌。
不過最後掃個興,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益生菌』產品,雖然都含有雙歧桿菌,但雙歧桿菌是很挑剔的一類細菌,往往需要在無氧條件下才能生存,而且低溫保存也有利於菌體活性。再加上喝下的這些益生菌還要通過胃酸的考驗百般曲折後才能進駐腸道,有效性如何也就很難考量了。想通過喝益生菌飲料來『治療』乳糖不耐受,聽起來還是有點懸。
【附註】乳糖不耐受相關問題與我的研究方向相去甚遠,很多東西都是靠的網頁,也花了很大力氣查證可靠度。文中提到的內容大多來自 wiki 和 NIH 的網頁,個人覺得可信度較高。有一個常見的有關乳糖不耐受的謬誤說法,是說乳糖耐受相關的突變是在乳糖酶基因(即 LCT)上,而非 MCM6;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如果 LCT 基因上有突變,那麼這人即使在嬰幼兒期也無法產生乳糖酶,從而根本無法完全消化母乳。這樣的病例雖然存在但很少見。通常所說的乳糖不耐受是由 MCM6 的位點決定。但同時,LCT 基因和 MCM6 基因以及其它幾個相關的調控基因放在一起也被稱為 LCT 位點(LCT locus)。所以如果說這個突變屬於 LCT 也不能算錯,但這個 LCT 就不僅僅是指乳糖酶基因了。
題圖 credit: https://www.pinterest.com/pin/574349758702785928
[1] Lactose intolerance, visited 6/1/2017, 9:00 pm PDT
[2] lactose intolerance, visited 6/1/2017, 9:20 pm PDT
[3] Bonder, Marc Jan, et al. "The effect of host genetics on the gut microbiome." Nature genetics 48.11 (2016): 1407-1412.
推薦閱讀:
※哪些人群需要補充成人益生菌?
※關於酸奶,你可能忽略的那些真相
※寶寶益生菌挑花了眼?告訴你5個小訣竅吧
※腸道益生菌與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