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另類,悲劇的荀子
眾所周知的是,在儒家五聖,孔門十哲的行列中始終沒有荀子的身影,這位在史書上被稱為儒家的[集大成者],為何遭受了如此的冷落,又是什麼造成了他的悲劇?我認為原因可以從下面的三個方面來一一道明。
(一)禮法並用的思想
禮法並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理解,即所謂的王道與霸道。
何為王道?
通俗淺顯的說,就是以德服人,那麼如何以德服人,這就要求統治者以自己的德行和操守去感化人民,讓百姓信服你,民心都自願的歸屬於你。
這也是荀子提出的統一中國的一個政治構想,當時我們知道,每一個思想家都在遊說諸候王,而荀子想要告訴統治者的是:
以德服人,民心所歸,天下一統。
如果說到這裡,荀子只是對孔孟思想的發展和拓寬,並沒有什麼問題,那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就在於禮法二字的法字上,也就是所謂的霸道。
何為霸道?
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以力服人,更簡單直白的講,就是所謂的,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這就出現問題了,儒家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以及後來的信,都是互相謙讓,相互之間和諧相處,而霸道卻恰恰相反,強調的是爭強好勝,強者為尊的思想。
先不說這個思想對歷史的貢獻,就說說這思想對儒家的影響,孔孟,作為儒家最著名的兩位聖賢,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言語都是後來儒家學者的金科玉律,但到了荀子這,卻對以前的思想推翻了一部分,而做出了自己新的解釋,如果他的思想繼續接著孔孟思想的發展而延續,或者說適當的補充,儒家後生也能接受。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兒,他是既有延續也有補充,更重要的是他來了一招狠的,推翻以往的聖賢思想,而他樹立起來的東西卻是更早的祖師爺批判的東西,那這就比較為難了。
如果站在這個時代看這個問題,肯定會偏向荀子,但在封建時代呢,思想的保守,見識的知淺,墨守陳規絕對是大部分人們最喜歡乾的,那就聽最初的祖師爺的話,於是,荀子悲劇了。
(二)青出於藍的徒弟
荀子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弟子,一個弟子的思想可以說終結了一個時代,也搞垮了一個王朝,當然,這也並非是韓非子所能料到的。
今天先不論這個,就說說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人,一個人為秦國吞併六國帶來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和方法,另一個人呢!大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尊貴可見一般。
按理來說,出了這麼兩個傑出的徒弟,無論是對荀子還是儒家,都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但問題恰恰出在這兒。
韓非子和李斯都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史書上怎麼評價呢!法家傑出的代表人物,而韓非子更是了不得,將前面法家的幾位代表人物的思想糅和在一起,提出了全面的,完整的法家新思想,這個將在第二張說道,此處先不細論。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儒法的對立是十分大的,從階級上來說,儒家代表的是舊奴隸主貴族階級,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而法家呢,則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反對等級制度,這個可以從秦國陵墓的修建,除秦王以外,所有的達官貴人的墓葬都基本一致表現出來。
那從思想上來說呢,儒家和法家的對立那就更大了,先不論荀子這單個人的思想,就說說儒家前面的所有聖賢,提倡的是一種仁愛,讓統治者用得德行感化人民,而法家呢,卻是提倡一種霸道,讓統治者用刑法來駕馭人民,那這矛盾自然是非常大了。
這就了不得了,你荀子既然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教出來的兩個徒弟卻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在你的思想中,也體現出了與法家的思想,那肯定就有人懷疑了,你到底是站在儒家這邊還是法家這邊?
如果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老師的學生不一定要走老師的道路,但在封建時代內門戶之別看得非常嚴重,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對立嚴重,你作為師傅思想激進,你的徒弟思想更加激進,這就是教育的問題?
自然而然,儒家的一些學者這個歷史事實上,抨擊荀子,那麼他自然悲劇了。
(三)時代的選擇
荀子在前期的地位,無論是在儒家內部,還是在社會上,都算是比較高的,雖然偶爾有儒家學者抨擊,但這不會對他的地位造成大的影響。
而且在漢朝,我們知道開國之初使用道家的黃老思想,與民休息,很著名的很著名的蕭規曹隨就是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到了漢武帝時代,卻是實行不下去了,怎麼回事兒呢?一個是前面的七王之亂,另一個是黃老思想已經不適合漢武帝富國強兵的願望,那就要找一種更加適合統治的思想,於是,儒家的機會來了,董仲舒對儒家的重新闡述,無疑是非常符合漢武帝的需求,今天我並非要說的是董仲舒的思想,而是荀子的思想,這兩個有什麼關係呢?
漢朝有一個立國原則,那就是外儒內法濟之以道,這個思想無疑與荀子的禮法並用思想有些契合,雖然擴充了一點,但很能說明問題,荀子的思想在這個時代還是有用的。
那到了什麼時候,荀子的待遇出現了轉折地位開始下降。
宋朝,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出現了,對儒學的進一步闡釋,理學的新起,其實到了此時,儒學已經不是單純的儒學,而是融合了佛道的思想,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透露出一股濃濃的佛家辨禪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尤其是陸王心學,追求內心的反省,心外無物的思想無疑就是受到佛家的影響。
但無論怎麼變,儒家思想為主這個原則絕對不能動搖,那要選擇那一個祖師爺的思想來作為這個主思想,那個並非是那些當時的儒學家能決定的,國家統治的需要來控制者思想的發展還是滅亡,最後,選擇了孟子的思想來形成新的理學體系。
那這就有些問題了,而且問題很嚴重,孟子的思想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是什麼呢?性善論,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是恰恰相反,性惡論,就是人之初,性本惡,雖然在他的思想中提到了一條[化性起偽]得重要命題,認為只要經過後天的教育,人總會回到禮樂善良的狀態下,但這直接與孟子形成了對立,而且荀子對儒家的改造是帶有批判性的,對孟子,對孔門十哲中的幾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從而推倒他們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新思想。
現在,儒學發展成理學,而孟子地位的建立,勢必會衝擊荀子的地位,而孟荀思想的對立,只能會降低荀子的地位,那他就悲劇了。
這個儒家之中的另類人物,始終不能被真正的被封建時代的大部分儒家學者接受,只有零星的幾個儒家學者會對他進行讚揚,但就如在平靜的湖面扔了一顆石子了,雖然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無力改變整個的全局,荀子的悲劇之處就在這裡。
直到近現代,一些著名的人物開始研究荀子的思想,人們也開始正視這位在儒學受到冷落的人物,確實發現了現代的一些治國思想與荀子的思想有些契合,他的地位才開始漸漸上升。
【原創文章,非授權禁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