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並非集體哭腔,營銷雞湯為何總喜歡刻奇?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完善,讓孩子從小明白正常人該怎麼生活,怎麼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與天地和解。當然,和解並非是妥協,是自己明白怎麼和周遭相處的一種境界,自己舒服,周遭也舒服。
只可惜,現行的生活中,很多教育早已偏離本質。教育者充滿銅臭味,被教育者一身功利心。傳統美德本應該是由內而外的一種結果,但在現行的各種培訓講座里,卻成為由外而內的怪相。表面的秀場越多,越讓人感到骨子裡缺乏滋養。越來越不怎麼讀書的年代,勢必就會蒙蔽常識,讓一些所謂專家跳繩,乘虛而入。
有媒體報道《山西數千小學生被曝聽營銷演講後集體痛哭》,順便配有視頻。如果不是標題的提醒,很難想像視頻里的孩子為什麼痛哭流涕。仔細聽視頻里「煽情的演講」,才恍然大悟,竟是所謂的感恩教育。社交媒體上甚至有人挖墳,指出演講者變相營銷,對於這些指控在沒有坐實的情況下,暫且不予評價。不過,單方面從演講的內容來看,其實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感恩教育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當方法和思維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成為一種流毒。具體的演講過程就不贅述,不過其中所傳遞的三觀卻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認為三觀不正,思想齷齪。一個中年大叔和一群生瓜蛋子談家長里短,而且能談出淚花,這本來就很刻奇。
我一直很是不解,為何那些演講者,總是帶著哭腔進行述說,除卻能讓聽者在場間飆淚,似乎並沒有實質意義。感動本身而言,認知應該排在前面,而非一心愧疚,滿臉淚水。類似的感恩會,只要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都應該參與過一些。大家都哭,自己不哭好像都不應景,所以也只能硬深深擠淚,表示很感動。
甚至,現在的一些綜藝選秀節目都玩這套兒,技藝好不好,不重要,人氣高不高,全靠哭。不會哭的綜藝人,導演壓根兒都不會選,因為不出彩,就不符合營銷套路,從而就沒有收視率。很多人老抱怨節目難看,其實節目組也是背鍋俠,真正的問題是:「人民日益匱乏的鑒賞力根本趕不上節目組的創作力」。所以,只能玩哭腔,搞刻奇。
真正的感恩教育,絕非聽演講,哭大腔。孩子們都不明白生活本質的時候,你跟他們談家長里短,生活不易,即便現場氣氛很下淚,也並不能代表所感動的情緒就一定能抵達感恩。這分明是兩回事兒。這就像小時候哭鼻子,父母會心疼妥協,長大還動不動哭鼻子,父母只會覺得你不成熟。
所以,對於孩子們的感恩教育而言,應該多體現在智識的層面上,而非總是高調煽情雞湯刻奇。這些事情做多了,非但不能塑造出感恩心,只會讓孩子們早早的形成刻奇邏輯,認為感動是一種演技,感恩是做給別人看的。
最典型的現象,很多人平時根本不在乎親人朋友,甚至話不投機就爭執。但是,這並不會影響他在周遭映像里是個「孝子」。因為有朋友圈,有婚喪嫁娶,有逢年過節,即便過去359天都一言不合,只要第360天充滿和氣,就達標了。
每每想到這裡,我就覺得腦白金的廣告真牛逼,從骨子裡看透人們的刻奇,所以就算營銷雞湯一直不變,都能玩出挖掘機的氣勢。
原創文章,謝絕無署名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刻奇(Kitsch)是什麼?如何克服刻奇?
※你們都在恭喜迪倫,安慰村上春樹,卻忘記了早就該得諾獎的米蘭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第六章作者提出的「媚俗」的本質定義,與廣義「媚俗」有不同,請問如何理解?
※國內大部分腐女都是「葉公好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