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玉文化簡介
02-04
玉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國玉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源遠流長,是東方文明的象徵。中國古代玉文化的核心載體,在明末清初之前是以和田玉(軟玉)為主導的,可稱之為和田玉文化或軟玉文化。明末清初,翡翠開始湧入我國,但翡翠玉文化的真正形成,並發展出與主流軟玉文化明顯不同的文化式樣,卻是在清朝中晚期以後。翡翠出現的時間雖短,但它和軟玉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共同構成8千多年璀璨奪目的中華玉文化體系。中華民族喜歡溫潤細膩的和田玉,與中國文化的「貴和持中」的精神內核息息相關。春秋戰國之際,玉的自然屬性與儒家道德觀緊密結合,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論基礎,成為君子為人處世、潔身自愛的標準,並由此發散開去,滲透到中國古代政治、禮儀、宗教、信仰、風俗、審美意識等各個方面,連綿不斷。
春秋以後清代以前,歷代對玉器評判的標準是「首質次符」,也就是看重玉的質地,對顏色的選擇少苛求。溫潤含蓄的白色為至愛,最好的玉是「羊脂白玉」。這樣,質感細膩圓潤的和田玉很好地承載了儒家傳統的溫潤含蓄的精神訴求。
自宋代開始,政治與藝術分離,強調「人性」的世俗化傾向開始突破「恢復禮制、維護倫理綱常」的傳統儒家理論的桎梏,寫意生活的時尚造成了對玉器顏色需求趨向多樣化,社會對玉的需求不再局限於軟玉的潔白無瑕,合理利用顏色的「俏做」成為玉器藝術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標準。
19世紀中期,大量的翡翠玉石開始通過水路從曼德勒運到廣州,再由廣州北上到蘇州和北京。翡翠因其驚艷,同時其綠色和中國文化中的努力奮發,自強不息的精神極為契合,因而剛一出現,便迅速受到上至皇宮,下至黎民的喜愛。至同治四年,身為女性的慈禧太后掌權,對顏色豐富多彩,嬌艷華貴的翡翠鍾情有加,不斷向織造、鹽政和各地海關索貢;清宮造辦處按照她的旨意製作了大量的首飾。目前我國故宮及民間所見的清代翡翠玉器,絕大部分均為慈禧太后特別珍愛的扁方、簪、墜、戒指、手鐲和佩飾等翡翠玉器飾物,而非關乎朝廷禮制的玉石重器,可見翡翠的確是在慈禧時期才「洛陽紙貴」,真正從民間走向宮廷,成為被默認的玉石新貴。到了晚清時翡翠玉器文化已經逐步取代和田玉,成為官家主流玉石。自慈禧以後,至宋美齡,再至現代,人們對翡翠的喜愛逐漸增加,翡翠終成「玉石之王」。 商業經濟的發展是翡翠玉文化得以在清代中晚期成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實際上清代開始的翡翠玉文化其核心就是一種商玉文化,它和軟玉的「禮玉」文化有本質的差異。清代的翡翠玉文化與我國傳統的和田玉(軟玉)文化明顯不同。從一開始翡翠玉文化便表現出與我國傳統玉文化具有明顯不同的傳播途徑和特徵。如果說軟玉主要是從宮廷向民間演化,主要由宮廷傳播的,翡翠則是是從民間向宮廷演化,並主要是在民間傳播的;我國傳統軟玉文化早期可理解為是「巫-神」文化、晚期則是「士大夫」文化;而成熟的翡翠玉文化則具有明顯的「大眾文化」的特徵,它主要是由市場需求而不是供應方面的因素驅動的。參考資料:
丘志力, 吳沫, 孟增璐,等. 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釋[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47(1):46-50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linclub
推薦閱讀:
※古人見過鯨魚嗎,古籍里如何記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如何理解呢?
※羋月傳片頭曲怎麼那麼難聽?
※知友們你們對於文身怎麼看?
※「人吞商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