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你,多想想自己
「要多替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多替他人著想」。
相信我們小時候都被這樣教育過。我在知乎上也回答了一道相關問題:
「要站在別人角度看問題,替別人著想」--這種教育觀念到底對不對? - 知乎看過那道回答的朋友可以直接往下拉看文章的第二部分。
****
老規矩,在討論對不對以前,首先要看看「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替別人著想」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我為什麼要這麼干?我期望從中得到什麼?我實際上能從中得到了什麼?
很多時候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舒服,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實際需求。
就好像你吃了一個特別難吃的餐廳,出來之後你一邊打噁心一遍抱怨,可是卻忽略了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它。而事實上,只有真正搞明白了選擇的前因後果,才能在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
我想持有「替別人著想」觀點的人大致是會懷著以下三類目的:
1、希望能和他人好好相處。這應該是主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合群、能夠被主流文化接受,擁有成功的人際交往。
2、希望避免紛爭。人們總是不會喜歡人際糾紛,如果處事能夠更加圓滑周到一些,人際糾紛就會少一些,相對的生活也會容易一些。
3、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看問題能擁有更全面的視角,不局限於自我。
這三類目的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不過問題就來了:這三個目的真的能夠通過「多為他人著想」實現嗎?換句話說,我們真的能夠通過換位思考做到「學會人際交往、避免人際衝突、學會用更寬廣的視野看世界」嗎?
用一個比較腦洞的例子來說就是,自己的車爆胎了,你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太沉,而不是路上有釘子。
而成熟的人際關係中,同理心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我們還需要邊界感、溝通技巧、穩定的自尊、良好的安全感等很多其他方面。其中有一樣特別重要:自我。
什麼叫做自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談過self psychology理論中的nuclear self這一概念,它指的是人內在的核心的關於自我的認知和看法。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複雜的概念,這裡我們只是簡單談談其中的一部分內容。
nuclear self可以在這裡被理解成我對自己的觀察和對自己特點的理解。飄渺點說就是「我是誰?我想成為誰?」這個觀點的形成需要人的內在對自己有一個比較一致和客觀的認識,這種觀察人士可以讓人對自己未來的樣子和生活的走向有一個大概的預期。比如說我是一個幽默的人,我希望我成為一個可以把快樂融入我生活的人,因此我會選擇能讓我感到快樂的工作(比如文娛行業之類的),再或者我是一個嚴謹的人,我希望我未來從事和嚴謹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相關的工作(比如手藝工匠之類)。人需要以一種不斷自我探索和自我觀察的方式對待自己,積極嘗試新鮮事物、不斷探索自己的特點、認真理解自我需求、客觀的自我鼓勵,最終構建一個自己的世界。這種對待自我的方式一般是孩子以父母為榜樣而習得。
與這種成熟的自我對待方式相對的是另一種自我對待方式,我將之命名為「拍手式應對」。就是僅僅對面前的任務和任務產生的結果進行處理。就像拍手一樣,我拍拍手,就能聽到啪啪響,然後我以響聲大小來判斷自己拍手這個行為的好壞。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以考上好大學為生活的全部,時刻被「別人家的孩子」比著教育……這些例子都屬於「拍手式自我對待」。
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快速的學會應對生活,卻不能真正的學會生活。
在這種反應狀態下,我們只能看到眼下的好壞。成功和失敗就是決定你價值的籌碼,而不是面向未來對於廣闊遠景的經驗積累。這樣建立的自我是脆弱的,因為成功永遠都是一時的,一定會被後來者超越和抹殺。如果沒有能夠在內心積累的成就感,人們就很難在失敗時依然堅信自我的價值。
一味的強調替別人著想,就是一種典型的拍手式自我對待。
它會令我們無法構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際交往,內心無法擺脫「我必須討好別人迎合別人」的人際鏈接模式。你一方面內心被擁有「你需要替別人考慮,不能過分要求他人,要充分理解他人....」等理念的強烈超我嚴格管控,另一方面又被自己內心「憑什麼他們都不關心我啊,為什麼總是我去替別人考慮,我也好想成為不需要犧牲的被愛者....」之類的痛苦不斷折磨,而找不到任何解決辦法。
人要讓自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做,而不僅僅是需要知道我要怎麼做。你要學會明白人的內心活動與需求,而不是明白你要做什麼讓一切看上去不出問題。家長需要的是激發孩子去探索他人和自己興趣,並且用成人豐富的方法和更成熟的智力去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面對探索中的困難,最終形成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觀,而不僅僅是培養一個知道怎麼做不出錯的應對機器。這也是為什麼我不直接去寫一篇《200天建立完美自尊》之類的指南文章,因為那隻能讓被困擾的大家以一種教條代替另一種教條,而核心的我依然是一片空白。
所以問題又來了:怎麼找到「核心的我」呢?
****
如果你不幸是拍手式教育的受害者,情緒,就是找回自己的最佳力量。
學會體會自己的情緒,理解它的產生,並且進行自我照顧,這就是找回自己的三部曲。
情緒會牽扯出自我需求、自尊、自我價值、安全感等一系列話題,它就是哪個你開啟真實自我觀察的鑰匙。成長的第一步,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我們會為什麼開心,那是怎樣一種感受?我們又會為什麼傷感,那又是怎樣一種感覺?這一系列的追問,就是為了幫你開啟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
簡而言之,就是進行充分的自我觀察、自我探索、自我理解。
這是為了達到一下三個方面的目的:
1、拓寬自我認知。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好,好在哪裡?怎麼個好法?為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差,又是哪裡不如別人?能不能彌補?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常常被單純的自責和自卑所掩蓋,而它們其實才是你取得進步的關鍵。真實的看待自我、認識自我,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穩定的自信,而不是陷入自責或自大的漩渦中。
2、告別傷害性的自我對待。
明知沒有好處,為什麼還是忍不住這樣做了?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自己期待中的那些對待?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兩難的行為模式,理解它們,可以幫我們找到被卡住的自我的核心點,而不是在矛盾中消耗自己。
關於被卡住的自己,我在知乎電子書【愈親密愈傷害】第一、二章中有展開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同學購買閱讀。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書店我的微信公眾號(realqingxinji)中也有相關文章,大家也可以免費閱讀。
3、形成核心自我。
我到底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為此需要具備哪些功能?是什麼讓我害怕嘗試,不能按自己的期待去構建生活?
理解自我發展的道路,自我限制的來源,從而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發展出完善的自我照料功能。這就是個人發展的終極目標。這個目標方向唯一,得到的結果卻可能千變萬化,並且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你應該花費長久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在別人提供的正確答案樣本中流連。
說一千道一萬,這篇文章也只是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樣本」。只不過更偏向于思考,而不是給出具體建議。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個自我成長思路。如果有條件進行心理諮詢當然是最好,如果沒有條件,也希望大家在讀完這篇文章後能得到一個努力的方向。希望我們都能夠好好的惦記著自己。
* 題圖來自印度尼西亞插畫師Cynthia Tedy
推薦閱讀:
※小腿很粗很自卑怎麼辦?
※感覺活得很沒有意義怎麼辦?沒有活下去動力與希望。?
※為什麼上進心強是優點?
※如何理解:接受不了最差的你也不配擁有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