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寶寶」的如廁訓練指南
他們是明明做得到卻故意不配合,還是真的沒有準備好?標準在這裡。
nnnn大家好,我是陳棉棉。坐標溫哥華的兒童教師,堅持每周更新,與讀者分享北美幼教專業知識和工作中的趣事。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微信公眾號:「愛麗絲與奇妙豆」。文章配圖全部來自網路,侵刪。文章中的鏈接都可以直接點擊閱讀~
nnnn近日,我收到一封讀者的來信,摘錄如下:
nn「非常感謝,看到這個專欄的一些文章後有了不少啟發。如果可能,可以寫文章介紹一下如何訓練孩子如廁嗎?
nn「我已經試過很多方法,包括大張旗鼓買他們喜歡的馬桶及小內褲,偶爾某次尿在馬桶里會非常高興地讚賞並獎勵貼紙,但孩子從最開始拿馬桶當玩具到現在興緻過去不願坐馬桶(從來沒有強迫過他們)。就算高興地坐在馬桶上,但要大小便時也一定站起來拉在褲子里或地上後再重新坐回馬桶。這樣已經訓練了一個多月了,洗了無數次小褲子卻看不到任何起色,非常害怕錯過這個夏天更不容易訓練會影響孩子入園。
nn
「在網上查看發現各種觀點混雜,不少人認為完全不需要訓練,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我有好幾個本著這個觀點有孩子的朋友,孩子很大了都還不會自行如廁,最誇張的一個是五歲了(別的方面完全正常且非常聰明),因為不會如廁而被學校老師要求看醫生並特殊訓練,會如廁後再正常上學。朋友是以打的方式讓孩子最終自行如廁(他在之前也試過了各種溫和的方式),但這是我最不願意用的方法,也決不願意走到這一步,不知道您有什麼好的見解?再次感謝!」
謝謝這位讀者的諮詢。
每一位媽媽,在孩子過了兩歲以後,都會很關注如何訓練「尿布寶寶」如廁的問題,並暗暗的留意自己的寶寶,看他/她和同齡孩子比是領先還是落後了。一旦有了一點發展程度「落後」的苗頭,就會開始感到恐慌。
正如前面的讀者所說,她「非常害怕」,因為一旦孩子沒學會如廁,連報名入讀幼兒園都困難。這當然並不能責怪媽媽。從「必須學會如廁」到「必須買學區房」,我們的社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無形中為家庭和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那麼,兩歲四個月的孩子,還沒學會如廁是不是正常情況呢?
這裡首先要給這位媽媽吃一粒「定心丸」:兩歲半以下的孩子,還沒有清晰的「在馬桶上如廁」的概念是正常的。目前我在加拿大的兒童學校工作,這裡主流的幼兒教育方針是不強迫兩歲半以下的兒童進行如廁訓練,但鼓勵他們發展對此的興趣。
加拿大的幼兒教育理念認為,如果希望訓練孩子順利的學會如廁,需要他們在兩方面的條件成熟:
一是做好生理上的準備,而是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生理上的準備是指,孩子身體和智力的各項指標都發育完備,能夠比較好的控制自己的膀胱和括約肌,以達到忍住尿意的目的。這樣一來,他們才能有條件等到自己進入廁所,坐上馬桶,再有條不紊的進行小便/大便。
心理上的準備是指,孩子從內心已經下定決心要脫離「尿布寶寶」的狀態,願意主動向「大孩子」這個階段邁進了。
作為兒童教師,我們常常觀察到的一種普遍現象是,有的孩子一切正常,就是不肯把尿布拿掉好好使用馬桶。
就這種現象,我諮詢過已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幼兒園工作超過20年的柯老師。她也有類似的經驗。她說:
「我碰到一個『大熊孩子』,廁所訓練的過程拉了很長。有很多問題,家長和我們不同步。從一月開始,訓練了三個星期沒有進展。家長要求給孩子再戴尿布。三月份又開始,斷斷續續,家長沒有辦法讓孩子坐馬桶,孩子在家裡拒絕上廁所,哭鬧,家長受不了。該孩子將近三歲,六月一日必需升班,家長著急了。現在又再Power Training。希望他能儘快解決思想疙瘩。這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已經學會自己換褲子,穿褲子,穿襪子,穿鞋子,能把自己的手洗得很乾凈。只要他的思想問題解決了就沒有什麼障礙了。」
這種現象,我更傾向傾向於認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不適感」。這種情況,在較為敏感的「性情兒童」身上更容易出現。
(關於「性情兒童」的定義和特質,歡迎參考我前兩周的文章,兒童的「真性情」:孩子打滾撒潑、哭鬧不休怎麼破?和「性情兒童」的情緒安撫:馴服心中的「小怪獸」)
有的孩子會覺得,不在尿布里尿尿就沒有安全感;
也有的孩子認為,自己並沒有準備好,而父母和老師卻在嚴肅的要求他們進行如廁訓練,讓他們感到緊張。「如廁」這件事,對於孩子而言是一件新技能,而他們沒有把握做得好,因此對其有抵觸情緒,寧可乾脆不配合;
nnnnnnnnnnnnnnnnnnnnnn還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有的孩子認為,不再使用尿布,會拉遠他們和父母/老師的情感距離。他們很享受父母/老師一對一的幫助他們換尿布的感覺,所以想盡量的延長這種親密的時刻。由於幼兒語言能力還不成熟,他們沒法更好的表達自己「尋求關注」的需求,只好採取吵鬧、不肯如廁的方式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關注。
「愛麗絲老師,我實在看不出我家寶寶是不是做好準備進行如廁訓練了。請問,如廁訓練的條件成熟與否,有沒有什麼硬性的標準呢?」
nn是的,經過我個人的觀察,其實是有相應的標準的。時機成熟、適合進行「如廁訓練」的兒童,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的特徵:
nn1. 下肢有力,擅長攀爬,跳躍,尤其喜歡攀爬滑梯、書架、沙發等常見的傢具;
nnnn2. 對尿布的乾濕狀態有很清晰的覺察。他們可以有意識的選擇自己小便和大便的時間(排泄時間較有規律),也有能力忍住尿意,保持尿布乾燥;
nn3. 對「如廁」這件事表露出極大的興趣,喜歡玩馬桶,觀察別人上廁所,還喜歡沖水,以及主動要求試穿兒童的小內褲,等等。
nn即使在兒童充分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訓練孩子如廁這件事,成功率還是說不準的。孩子既有可能很快、很順利的學會使用馬桶,也可能會面臨重重的困難。我們常說「性情兒童」的性格更加敏感、易衝動,但這樣的性格未必就會抑制他們學會新技能。相反的,因為「性情兒童」倔強、堅韌不拔的心性,一旦他們下定決心要做成某事,他們會衝勁十足,一直努力直至成功為止。
一個現實案例:
我帶的班級里,有一男一女兩名「性情兒童」,那女孩是最先學會使用馬桶的幾個孩子之一。她父親說,某一天她看了DORA的動畫片,然後就一本正經的說:
「Hey,爹地,我要開始當個大女孩啦。」
從那一天開始,她就主動要求父母給她準備兒童內褲,拒絕使用尿布,每半小時要求去坐一次馬桶。在幾次「意外」之後,她雖然也感覺挫敗的大哭了幾次,但在老師和父母的鼓勵下,還是非常努力的為自己進行如廁訓練,並且最終成功了。
她訓練自己上廁所的過程就非常快,大約歷時2個星期。
另外一名男孩就比較坎坷一點。他的年齡比女孩要大,家長有些著急了,希望和老師配合,讓他早日學會如廁。然而,每當父母老師鼓勵他,讓他嘗試著坐坐馬桶,他總是把頭搖的像貨郎鼓一般。當老師幫助他在馬桶上坐好,他馬上就張嘴哇哇大哭,並且努力的忍住尿意不肯在馬桶小便,故意要和大人們較勁。畫風大概是這樣的:
他大約花了兩三個月,才正常的學會使用馬桶。
關於「尿布寶寶」們的如廁訓練,他們是展現「真性情」還是只是在「鬧彆扭」?他們是明明做得到卻故意不配合,還是真的沒有準備好?
這個答案,唯有和孩子最親密的父母才知道了。我一直反覆強調,父母千萬不要隨意的相信所有看似高大上的育兒理論,一定要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詳加考慮。
每個孩子的天資、性情、興趣和成長環境都相差的很大,所處的社會對他們各自的成長要求也會不盡相同。因此,新手爸媽不要過度的焦慮,也不要盲目的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而是要對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多參與、多觀察、多思考。
關於兒童的「如廁訓練」,我的一些建議:
1.順其自然是對的,但也要給予兒童足夠的激勵,幫助他們建立「想學會用馬桶」的動機。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做到的:
(1)介紹一些關於如廁的繪本,例如《Everyone Poops(人人都會大便)》,或者藉助他們喜歡的卡通角色,給他們繪聲繪色的講「你最喜歡的Dora/Peppa如何上廁所」的故事,都是不錯的方法;
(2)帶孩子去購買一些他/她喜歡的內褲,談論內褲上的圖案花式;
讓孩子試穿新內褲;給孩子準備一些寬鬆的外褲,褲頭的鬆緊帶要合適,讓他/她容易自己脫下和提起;
(3)和孩子一起制定一本《洗手間日記》,和他/她一起寫日記,紀錄他們的每一個小進展,等等。
2. 孩子學習如廁,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也是一件值得慶祝的開心事情。因此,父母在此過程中不要太焦慮。
因為,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的焦慮心態會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焦慮永遠不會嚷事情變得更好,只會讓心態變得更壞。一旦出現兒童大小便方面的「意外」,不要因此去譴責他們,也不要讓他們認為「這是件丟臉的事情」。
言語可以傷人。讓我們用言語去撫慰孩子,去激勵他們,而非摧毀他們。
3. 教師和家長及時溝通,互相配合,保證相互之間的進展同步,共同努力。
教師和家長要貢獻三天時間,和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親密「洗手間互動」。
4. 要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孩子覺得任何困難和挫折都是可以戰勝的。
比較好的做法是,父母通過身體力行的做出積極榜樣,無形中讓孩子意識到:
「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成功的」。
5. 將整件事看成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的機會。
以上。
下一期文章,我們會開始一個新的主題:
最快樂的家庭,有怎樣的「幸福傳統」?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往期文章回顧:
「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急救包里,該放些什麼?」兒童世界裡的「叢林法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與「共情」「我的身體很美,我為自己代言」 ——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觀念
推薦閱讀: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對遊戲的正確態度?
※幼年貧窮會對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快5歲的小孩學圍棋好嗎?
※妊娠期間的母親壓力影響兒童的神經內分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