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怪物來敲門》:愛讓我們害怕失去,但人生註定要經歷遺憾與離別
實不相瞞,在觀看電影《當怪物來敲門》之前,我一度以為它是一部「打怪」的奇幻電影。
由於沒有看過派崔克·奈斯的原著小說,就想當然地以為:這是一部小男孩對抗「怪物」的奇幻電影吧?裡面肯定有不少精彩的「打怪」場景,過程很驚險、很刺激,結局當然是人類獲得勝利唄?
但在看完電影之後,我很快就為自己的想當然感到羞愧無比——影片的確有個「怪物」,但它並非那種要被人類消滅的異類,影片本身也並非充斥暴力的「打怪」片,而是一部充滿溫情力量的、足以叩擊心靈的電影。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康納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他年幼的時候結束了婚姻,父親遠走洛杉磯,留下他和母親共同生活。他性格內向,是一個安靜的孩子。但在得知媽媽患上了重病需要進行化療之後,他開始做噩夢,內心開始變得不安。
他的媽媽在化療期間,不能再照顧他。他只能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但他和外婆相處得並不愉快。他的爸爸雖然回來陪伴了他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又離開了他。他在學校得到了老師的同情,但也同時面對著同學的霸凌。
彷彿一切都走向了糟糕的境地,唯有畫畫能讓他平靜下來。可是,噩夢不斷侵襲著他,直到一個巨大的怪物「樹人」的出現,深藏於內心的恐懼才開始慢慢消解......。
飾演這枚怪物的,是著名演員連姆·尼森,就是那個出演過《辛德勒的名單》、《颶風營救》等電影的「連姆大叔」。
如你所知,出現在銀幕上的「樹人」是通過特效處理過的,但聲音和動作都來自於連姆大叔的幕後表演。怪物「樹人」高大、強悍,一身的樹枝可以隨時蔓延開來,冒著火球的雙眼彷彿可以洞穿一切,只要他樂意,任何物品都可以被他撕裂成碎片。
它以一個摧枯拉朽的方式來到康納身邊,令小小的康納害怕得不行。在那一刻,我主觀地認為,片中這枚怪物,實際上代表的是某種恐懼。
為什麼不是呢?父母離異、同學霸凌以及母親的病症,讓幼小的康納承受著成長過程中難以抗拒的各種恐懼。他以一個孩童最為天真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他渴望獲得完整家庭的愛,渴望獲得老師的認可,渴望獲得同學的友誼,但現實卻呈現出與這些渴望相反的一面。
他感到恐懼,只能寄希望於用紙和筆描繪出完美的世界,卻又在夢境裡面臨更加陰暗的世界。
「樹人」怪物沒有對康納施行任何的「殘暴行為」,反倒是有點莫名其妙地要跟他講三個故事:第一個是關於「王子和王后」的故事;第二個是關於「草藥師和牧師」的故事;第三個是關於「隱形人」的故事。
三個故事都很有童話色彩,但在「樹人」給出對故事最終結局的判斷之後,三個故事又被蒙上了「反童話色彩」——因為「樹人」的結論完全顛覆了康納的認知。
康納認為「樹人」根本就不想幫他,講的故事也毫無邏輯。但實際上,就在這樣一個講故事的過程中,「樹人」讓康納漸漸認識到一些現實世界的真相:這個世界沒有單純的好人壞人,每個人的靈魂都是善惡交織的,你無法片面的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人可以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但一定要有信仰,信仰沒法讓你戰勝疾病,卻可以給你帶來信心。
當「樹人」的三個故事講完,作為觀眾的我們會發現,原來這枚怪物給康納帶來的並不是「恐懼」,而更多的是在給康納一種勇氣,一種面對生活、面對自己的勇氣,一種面對失去、面對痛苦的勇氣。
儘管在怪物「樹人」出現之後,康納心中燃起了希望,認為「樹人」能夠幫助他媽媽恢復健康,但現實的情況卻讓康納感到痛苦萬分,因為自己的媽媽仍然難逃病症的魔爪,她註定要離自己而去。
這是康納最不願意麵對的情況,也是他對「樹人」最不滿的地方。他奔向「樹人」,聲嘶力竭地對著「樹人」咆哮,眼淚奔涌的過程中,他內心的希望漸漸變成絕望。
可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樹人」給康納帶來的勇氣讓他真正地敢於面對自己的內心。他在恐懼與痛苦中,直面自己內心的真相:懸崖邊上的放手,是他不願面對媽媽離去的一種自我逃避。
而這種逃避的背後,是他不忍媽媽離去的內心疼痛,也是他對媽媽最深沉的愛。
大多數觀眾可能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怪物」,實際上就是小男孩康納自己內心的投射。在經歷了生活中種種他不願面對的成長傷痛之後,他的內心世界變得陰暗,他需要一個怪物來幫助自己去對抗陰暗,也需要這個怪物給自己提供勇氣,去直面內心的恐懼。
他最害怕的不是同學的欺負,不是外婆的管教,也不是噩夢裡的怪物,而是現實里媽媽註定要離去的事實。他最懷念的是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他最難過的就是要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媽媽被病痛帶走。
他的噩夢,他的怪物,他砸爛外婆客廳的憤怒,他朝著「樹人」歇斯底里的吶喊,他奔涌而出的眼淚,都是因為不願失去最心愛的媽媽。但他又不願在媽媽面前表現出來,他知道,自己要表現得堅強一點、勇敢一點,才能讓媽媽放心。
可他怎麼能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媽媽一點一點地離自己而去啊,那可是最疼他、愛他的媽媽啊。所以他最後跑到媽媽的病床前,哭喊著「我不想要你走!我不想要你走!」
全片觸人心弦的時刻出現在康納在懸崖邊傷心欲絕地哭泣的時候,但最令人感動的時刻便出現在康納撲向媽媽懷抱的時候。坐在銀幕前的觀眾大概都能在這些時刻體會到一種情感的流淌,一些和親人的情感共鳴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
這正是影片《當怪物來敲門》詮釋的一個重點:愛,讓我們不願面對失去,讓我們不願面對告別,我們所有的不捨得,都源於內心的愛。
可也正是這樣的愛,會給我們帶來恐懼與痛苦。尤其在童年時代,經歷失去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將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也是影片《當怪物來敲門》的另一層重要的表達:關注兒童心理,關注孩子的成長,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才會讓他們的內心世界少一些黑暗,多一些燦爛。
因為很少有孩子會在童年時代就懂得,我們的人生註定要經歷遺憾和離別。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在任何一種情感關係里,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遺憾和離別。可能有的經歷得早一些,有的經歷得晚一些,但無論怎樣,每個人都遲早是要經歷的。
我們要儘早地學會去面對,學會去接受,也要學會坦然地放下。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和接受的過程,而成熟,就是懂得更多的放下。
值得溫馨提示的是:《當怪物來敲門》是一部比較慢熱的電影,它需要靜下心來觀看,才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溫情與力量。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路,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當反派角色?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
※該不該答應三歲寶寶晚上12點左右提出看動畫片的要求?
※爸爸帶孩子一定會是孩子的噩夢嗎?
※如何評價動畫片《海底小縱隊》(Octonauts)?
※隔代教育好還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