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摔跤吧!爸爸》刪減片段,這位自私的父親我恨不起來!

上周看了一部電影,是最近大熱的《摔跤吧!爸爸》(Dangal),取材於印度知名女子摔跤選手巴比塔和吉塔兩姐妹與父親的勵志故事。

其中父親角色哈維亞(Mahavir)由「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出演。

片中他是一名極具天賦卻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改行的摔跤手。

告別心愛的賽場之後,他寄希望於即將出生的「兒子」身上,盼望能實現自己未了的願望。

然而事與願違,妻子接連生下4個女兒,讓哈維亞幻想破滅。

直到有一天,村裡人跑來告狀,抱怨兩個兒子被他家兩個閨女打得頭破血流,父親重燃希望,下決心要將女兒培養成為頂級摔跤手……

說實話,在觀影前一部分,大多數觀眾都會反感片中的父親角色。

他一意孤行地讓女兒們減掉長發、換下紗麗,風雨無阻地進行嚴苛的訓練,只為實現自己未竟的摔跤夢想。

這簡直就是一個霸道獨斷、不近人情的自私父親。

轉變來自於女兒們參加了一場同齡女孩的婚禮。

當她們向新娘抱怨父親的獨裁主義時,14歲的新娘哭著對她們說道,

「我倒是希望能有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著想,而不是從小就只讓我做家務和燒飯。

當我一滿14歲就匆匆將我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彷彿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接下來我就要過一輩子與掃帚爐灶相依為命的生活。」

一席話讓女兒們醍醐灌頂,開始主動接受訓練,一步步按照父親的指導拿下全國冠軍,最後贏得世界冠軍。

這部電影拍了170分鐘,內地上映版140分鐘,刪減了30分鐘的片段。

客觀上來說,為了更多地在中國排片,藝術選擇向市場獻身,可以理解。

但刪減的片段其實更有助於讓觀眾理解父親這一角色。

比如白天父親毫無留情地對女兒進行魔鬼訓練,到了晚上女兒們入睡,他悄悄地來到床前,心疼地看著她們,輕輕地幫她們揉腳。

他告訴妻子,「我可以是父親,也可以是教練,但我無法同時充當這兩個角色。

還有村民們的反應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們在背後譴責父親的「無恥」,認為讓女人和男人有肢體接觸是「罪大惡極」。

刪減片段中也有在學校里,連女生都嘲笑她們是「男人婆」,完全沒有女生該有的樣子。

一系列質疑聲下,連母親都忍不住抱怨,「現在全村的人都在嘲笑你的女兒,以後誰還敢娶她們?」

父親回應說,「我會把她們培養成偉大的女性,為什麼要讓男人挑選我的女兒們呢?那時候,她們也可以挑選男人。」

至此,父親的形象開始高大了起來。

但還是充滿爭議。

為什麼執意要讓女兒背負自己的夢想呢?

這是否剝奪了女兒的自由意志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故事發生的大環境。

先看下這一組數據。

1928年-1980年的52年時間裡,印度總共獲得過8枚金牌,均來自印度的國球曲棍球,地位類似於中國的乒乓球。

1980年以後,印度似乎與奧運金牌絕緣。自此36年時間內,只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一枚金牌,來自男子10米氣步槍項目。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印度僅獲得1銀1銅,分別來自女子58公斤摔跤選手Sakshi Malik(銅牌),以及羽毛球選手P.V.Sindhu(銀牌)。

在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中,印度僅獲得20枚獎牌

一個體育弱國的典型形象,這一切印度人知道該怪罪誰——腐敗無能的政客和體育官員

如同片中哈維亞求助體育官員被拒,現實中的哈維爾確實也沒有得到來自政府的任何經濟援助,他用籌來的錢為女兒們打造了一個專屬的訓練場所。

現實中的哈維亞與四個女兒

沒有國家和政府的經濟支持,在哈維亞的努力下,他為印度共培養出來了六位女性國際級角力選手,其中四名是自己女兒,另外兩名則是他已故兄弟的女兒。

再來看一下電影取材地,故事發生在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的一個村莊。

哈里亞納邦臨近新德里,是印度著名的「男性霸權區」。

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區域,幾乎都由男性所組成的村委掌握著村裡的制度,甚至時代相傳阻礙男女平等、進步制度的相關禁令。

在一些嚴重性格歧視的地區,甚至會用「名譽殺人」的名義進行選擇性的人工流產(留男不留女)。

而女子參加身穿短褲摔跤這項競技,無疑會受到周圍村民異樣的眼光。

現實中的哈維亞曾透露,「有些村民會當面羞辱我,甚至想要跟我斷絕關係。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我的父母都會每天批評我。

我曾經因為聽了太多的廢話而感到無比憤怒,可後來我開始忽視這一切批評。

因為我知道自己必須證明大家錯了,我必須向人們展示一些事情,即便是女性也能做到。」

女兒們在賽場上的成功,無疑成為改變人們看法的開端。

當影片的高潮來自於大女兒在競技場上奪得當時不可能的5分,為印度摘下第一枚女子摔跤金牌時,我聽到了身邊觀影的女生啜泣聲。

現實中對戰片段,2010年Geeta在大英國協運動會決賽以1-0、7-0的絕對優勢大敗對手

那一刻,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體諒這位自私的父親。

從女兒角度來說,幼年時候的她們對於未來是充滿迷茫的,需要父母去挖掘孩子身上的潛能,並給予正確的指導。

即使一開始女兒們對父親怨聲載道,叫苦不迭,後來卻逐漸愛上了這項運動。

當女兒第一次參加摔跤比賽失利,徹夜無眠,跑去問父親,

「爸爸,我什麼時候還能再比一次?」

這不僅意味著女兒已經繼承了父親的志願,也意味著她開始具備「要與男子一爭高下」的獨立思想了。

如果說摔跤對出生農村、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女性來說,是改變命運的契機,為什麼不放手一搏呢?

如果說沒有父親的魔鬼訓練,就算女兒們天賦超群,但又能走多遠呢?

喬布斯說「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然而大多數人沒有那個本事,只能好好地做自己。

從父親哈維亞角度來說,他想做好摔跤手,但迫於生計而放棄;他想當一名好父親,但首先成為了一名魔鬼教練。

他完全可以「好好地」做一個典型印度父親,讓女兒到了15歲左右出嫁,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但他發現了女兒們身上隱藏的摔跤天賦,並決定帶領女兒們走上一條完全與同齡女孩不同的人生道路。

年幼出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完全沒見過的人,還是摔出一片天地、成為讓國歌響徹賽場的巾幗英雄呢?

沒有比較,就沒有襯托。

相比站在個人思想高度上、去賦予你所認為的女兒們不幸,我更相信我看到了一個「有點自私但充滿愛意」的父親形象。

只有最初的改變,才會有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正如影片中父親的一句熱血台詞:「5分(摔跤最高得分)很難,但不是不可能!」,

它說的不僅是賽場上勝利微乎其微但不能放棄的競技態度,更是與看似渺茫的命運搏擊時,堅決不能放棄的任何一絲希望之光。

片中大女兒在決戰前夕,詢問父親的應戰策略,父親的一番話感人肺腑:

「你如果贏了這場比賽,就能成為上百萬女孩的榜樣,告訴她們其實女性還有別的出路,打破所有對女性固有的偏見。」

他沒法改變大環境,但至少堅持不被世俗所改變;他選擇跟女兒們對抗這個不公的社會,而不是隨波逐流視女子無才便是德。

用事實回擊唱反調的人。堅持努力就會有改變,就會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現實生活中哈維亞父女生活的村莊,是目前印度唯一一個允許女性參加摔跤的村莊

現實中哈維亞堅持在家鄉開設摔跤班,他被譽為「印度女子摔跤之父」

即使在印度其它地方,摔跤仍然被認為是男性專屬運動項目。

就社會影響來說,哈維亞的做法已經具備了一種里程碑式意義。

他不僅破例訓練自己的女兒成為金牌選手,還鼓勵了更多女性為自己的命運而戰,不再盲從家中安排,為印度這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帶來了一場性別平權革命。

一個冠軍的分量,在有些國家很輕,但在有些國家很重。

這是一個鼓勵所有被告知不要妄想突破傳統而嘗試實現夢想,因為她們無法能與男性競爭的印度女性們挺身而出為自己奮鬥的故事。

這也是一位「自私」父親改變女兒們命運的動人故事。

冠軍之路上,夢想的實踐者嘗盡苦難,但夢想的保駕護航者,他背負的沉重又為誰知呢。

當我們忍不住指責這位父親的自私時,我想我們也需要反思——換作是你,我們能有他那不被人理解的孤勇嗎?能無視身邊所有人的否定仍堅持前行嗎?能為自己的孩子做到他那樣嗎?

如果不能,就請為這位父親鼓掌吧!


推薦閱讀:

《摔跤吧爸爸》中的運動場景專業嗎?為什麼爸爸和女兒都不願意參加51公斤級的比賽?
中國近年來有媲美《摔跤吧!爸爸》的電影嗎?
覺得的《摔跤吧爸爸》不好看的站出來我看看,告訴我不是一個人?
如何評價《摔跤吧!爸爸》里的大侄子?
《摔跤吧!爸爸》里有哪些細節讓你感觸很深?

TAG:摔跤吧!爸爸电影 | 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