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技產品(尤其是手機)的依賴之二:短短几年竟有如此大的改變,究竟為什麼?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的這個專欄已經有兩萬多人關注了,可是我只有三千多關注,麻煩點下關注嘍@楊錚 。n

下面開始正文。

上篇文章講了一個現象,我們對科技產生了依賴,沒看過的可以讀一下對科技產品(尤其是手機)的依賴之一:突然之間,我們就離不開手機了 - 知乎專欄

其實低頭族已經不足以描述我們遇到的問題,「族」意味著某個群體,而現在恐怕二三十歲的人沒有不是整天低著頭的了,所以我們已經要成為「低頭一代」了。在地鐵上看不到抬著頭的人,在幾分鐘的排隊時我們也要掏出手機刷兩下,我們一邊聊天一邊低頭看手機,一邊吃飯一邊低頭看手機,一邊看電視一邊低頭看手機。n

人類的這次行為「進化」應該要從喬神開創的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算起,短短十年而已,可謂發展迅猛——十年往前的時代大家雖然都有手機了,但是絕沒有出現普遍的依賴,雖然也有部分沉迷在簡訊、網路小說的人。n

這一切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手機、電視、互聯網有如此的魔力,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和行為?n

原因無非兩個方面,內部和外部n

內部來說,我們人類本性對外部的新鮮刺激感興趣,不願離開外部刺激而面對自己的思維和內心世界n

外部來說,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確實強大而神奇,很好地滿足和利用了人類的本性;n

內部原因:我們怕思考

2014年,Timothy Wilson教授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Disengaged Mind 的文章。通過11個相關研究,Wilson教授發現,人們普遍比較討厭獨自待著什麼也不做(只能思考),即使是無聊的事情也比什麼都不做強,一些人甚至寧願接受輕微的電擊也不願意忍受無事可做。n

導致人類不願意長期獨處和思考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n

  • 獨處時人們很容易想到煩惱的事情,自己的缺點,悲傷或尷尬的往事等
  • 相比關注外部刺激,思考是一件主動、耗費精力的事情
  • 在沒有外界的幫助下,堅持思考某件事情而不分心是更難的事情,需要非常大的努力
  • 從進化的角度來講,在歷史上,關注外部世界的價值顯然大於獨處和沉思

所以可以說,無論是否有手機或電視或廣播這樣的現代科技帶來的外部刺激,我們人類從本能上來說就不喜歡「閑下來」,為了不閑下來,我們創造了很多活動,聊天,嬉戲打鬧,運動等等,我們用這些活動填補了空閑的時間,避免獨處時思考的痛苦。n

手機,或電視、互聯網等,作為一種更好的方案將原本的那些活動大部分替代了。n

外部原因:手機的強大魅力

其實這個不用多說,道理非常簡單,手機的幾個特性決定了它的成功:n

  • 便攜,便捷,隨時隨地
  • 多樣的服務滿足所有的需求,這要感謝強大的生態和利益,組織和個人絞盡腦汁填補人們所有的需求,在所有的場景中,有一晚上的時間?來幾盤LOL,看幾集電視劇吧;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兩局王者榮耀,看幾章玄幻小說吧;只有一分鐘的時間?沒關係,掏出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網易新聞也可以啊。。。。。
  • 體驗的不斷優化,無論是屏幕尺寸、屏幕質量、重量、網路速度、電池容量等等,都讓人們隨時獲得激勵、滿足的行為更加的無障礙,很容易形成習慣

其實手機只是一個媒介,沒有人(或者說出了一小部分Geek外)真的對手機本身「上癮」,而作為一個無比強大的媒介,手機傳遞了很多非常容易沉迷的東西,同時,這些東西也在移動經濟中不斷進化出專為讓用戶沉迷的產品。n

社交,遊戲,小說,這些行為原本就有讓人沉迷的屬性,但是在手機出現之前他們的使用場景是受到限制的,十幾年前,我們很難在公交車上打遊戲,因為那需要購買專門的設備;我們很難在排隊的時候看小說,那需要紙質書不夠方便;而手機的便利性讓這些功能可以填補我們所有的時間。n

總而言之,我們除了必須的工作、學習、睡覺之外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會像水一樣,流向阻力較小和滿足感較高的地方,手機、電視、網路就是大的蓄水池,將原本流向各處的時間全部吸收。n

當形成習慣之後,手機佔用的就不僅僅是空閑時間了(圖片來自網路)n

手機作為一種逃避的手段

除了獨處的空閑的時間之外,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手機越來越多侵入了原本不空閑的時間。很多人與朋友吃飯的時候也總是玩手機,自己吃飯的時候更忍不住,工作學習中還會時不時拿出手機看看。手機已經變成了我們的一種「逃避」工具。n

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快速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產生滿足感,我們被「慣壞了」,現在已經忍受不了哪怕一分鐘的無聊、尷尬、緊張、焦慮等等——拿出手機這種不好的感覺就瞬間消失了,何必忍耐呢?生活中的很多活動雖然整體來說有意思,或有意義,但是總會有一些不好的片段,例如與朋友聚會吃飯有時候會有暫時沒找到話題的尷尬,或者別人聊天插不上嘴的無聊,這時候我們就很難抵抗衝動去拿出手機把自己從這種不好的感受中解救出來。n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圖片來自網路)n

2016年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發表的文章Avoidance Of Boredom: Negativ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epend on users』 motivations指出,手機確實可以在焦慮、壓力等場景下給人提供一定的安全感,但是長期將使用手機作為應對壓力等負面情緒的方式,會帶來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因為本質上這是一種消極的迴避應對策略,問題並沒有解決,應對的能力也沒有提升。而如果僅出於消磨空閑時間的目的,手機的使用則並不會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即文章題目所指出的,手機使用的影響由使用的動機決定。n

以上提到的這些情況,或多或少都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可能也有不少人感受到手機、電視、網路的使用對自己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其中有些人會安慰自己「無所謂大家都一樣科技時代嘛」,另一些覺得不好、希望有些改變,但是即使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大部分人還是無法真正有效控制。n

問題已經很明顯了

美國心理學會(APA)從2007年來,每年會發布「美國人壓力報告」(Stress in America),關注美國人主要壓力來源、應對行為和對生活的影響。前幾年分別關注了歧視、健康、教育、政治、恐怖主義等,而今年的主題是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可見科技的過度依賴問題在美國的嚴重性。n

科技的過度使用已經成為重要的壓力來源(圖片來自網路)n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2017年發布的調研報告,65%的美國人認為自己需要定期的離開電子設備以保持心理健康,而只有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真正做到了。n

作為世界上另一個互聯網、移動科技大國,中國的情況並不會比美國好多少,尤其是在知乎用戶的群體中。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類問題在中國向來不會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大家也就因此不那麼重視了。n

問題和大概的原因介紹了,下面就該說如何解決問題了,等下次不定期更新吧。
推薦閱讀:

被群體孤立排擠時應該怎麼辦?
健康不是靠藥物維持,經絡出了問題,人才會生病!
【能量】睡眠恢復腦部能量
人為什麼能發現美和欣賞美?
被迫扮演大人的彼得潘——《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影評

TAG:心理 | 心理健康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