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的故事
這本書是美國嬰兒潮一代必看的兒童書之一,現在則不一定了。圖畫不是很多,故事和繪畫都比較古樸,那時候「繪本」這個類型還沒有形成它自己的風格。它還介於「帶插圖的書」和「漫畫」之間。連上色都是報紙形式的三色印刷。
「小熊」系列的每一本都有四個故事。1957年出的第一本,書名就叫《Little Bear》。
第一個故事叫《小熊穿什麼》。開頭就很有趣:
很冷。
看見雪。
看見雪往下落。
小熊說:「熊媽媽,我冷。看見雪。我想要衣服穿。」
過了一陣,小熊又來了:「我冷,我想要衣服穿。」
熊媽媽拿來一件大衣。小熊穿上大衣,高興地出去玩了。
小熊又出現了。「我冷。我要衣服穿。」熊媽媽給它一條棉褲。小熊穿上,高興地出去玩了。
小熊又來了。「我冷。我要衣服穿。」
熊媽媽說:「我的小熊啊。你有了帽子,有了大衣,有了棉褲。你還想要件毛皮大衣嗎?」
「是!」小熊說,「我想要毛皮大衣!」
熊媽媽把帽子、大衣、棉褲都拿走了。說:「看,你現在有毛皮大衣了。」
「太好了!」小熊說,「我有了毛皮大衣,不會再冷了。」
然後它再也沒覺得冷。
……………………………………這就是,小熊在冬天禦寒的故事。情節感人,邏輯縝密。
------------------------------------------------------
第二個故事叫《生日湯》。
小熊生日的這一天,他到處也找不到熊媽媽。朋友們快來了,擔心沒東西可以招待三個朋友(題圖中的母雞、鴨子、貓),小熊自己煮了一鍋湯,叫做生日湯。朋友們一個個來了,小熊端上了湯。
這時貓讓它閉上眼睛數一二三,小熊數完後一睜眼,媽媽端著生日蛋糕出現了。
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景喜劇和長篇卡通一定會出現的「被遺忘的生日」故事。不知道在書出版的時候是不是那麼常見。我想找「驚喜派對」的起源也找不到。
------------------------------------------------------
第三個故事叫《小熊上月亮》。小熊做了一頂「航天頭盔」,他決定上月亮。熊媽媽打擊他說,你是一隻小胖熊,你可上不了月亮。小熊決定現在就去月亮,午飯的時候就回來。(人類登月是在12年後)
小熊想了個好辦法,他想找一個很高很高的地方,站在最頂上,然後使勁一跳。因為太高了,肯定什麼也看不見,所以不如閉著眼睛吧。小熊就爬上小山,爬上小山上的小樹,閉著眼睛,使勁一跳……
他滾呀滾,等停下來,睜開眼睛一看。「啊,我到月亮上了。」「月亮和地球還真像啊。樹也像我們的樹,鳥也像我們的鳥。」
(走啊走)「看這個,有個房子和我的房子幾乎一模一樣。我去看看裡面住著什麼樣的熊吧。」
「啊,桌子上有吃的。看上去真好吃啊,是某個小熊的午餐吧。」熊媽媽進來了,說:「是誰啊?是地球來的熊嗎?」
「是的我是。」小熊說,「我爬上小山上的小樹,使勁一跳,就飛來了,像鳥一樣。」
「嗯,我家的小熊做了差不多的事。他戴上頭盔,飛去了地球。所以就讓我吃了他的午餐吧。」
小熊撲到媽媽懷裡:「別鬧了媽媽,你是我的媽媽,我是你的小熊,我們都在地球上。現在來吃飯吧。」
------------------------------------------------------
最後一個故事叫《小熊的願望》。小熊晚上不睡覺,媽媽問:「你在幹什麼啊?」小熊說:「我在想我的願望。」
「你的願望是什麼呢?」
「我想坐在雲彩上到處飛。」
「你不能有這個願望,我的小熊。」熊媽媽說。
「我想找到維京海盜的船,跟他們一起航海。」
「你也不能有這個願望。」熊媽媽說。
「我想挖個洞到中國,給你拿回一雙筷子。」
……小熊連說了好幾個願望,媽媽都說不行。
小熊最後說:「其實我的願望是,有個熊媽媽來跟我說:『你想聽故事嗎?』」
熊媽媽就給他講了三個小熊的故事。第一個故事,小熊在雪裡玩,冷了。第二個故事,小熊以為沒人給他過生日,就自己做了生日湯。第三個故事,小熊戴上頭盔去了月球。
三個故事講完了,小熊也想睡覺了。
------------------------------------------------------
很明顯,故事裡有很多話,是今天的兒童書里絕對不會出現的。比如熊媽媽對小熊的幻想總是說「不行」。媽媽一直保持著大人的理性。只有很偶爾的情況才陪小熊鬧一鬧。
但是,也不能否認故事中洋溢著家庭的溫馨。這就是當時的情況吧,父母沒有那麼多早教書指導,也不會出於政治正確對孩子說話有顧忌,但是他們本能對孩子的愛已經能創造出有趣的故事。
這個家庭里父親也是缺席的,說明當時兒童的成長環境就是如此。出了很多本書以後,越來越多的角色出場,世界觀豐富起來,作者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就乾脆說「父親是海員,平時不在家」。然後讓父親回來了一次。
另外,這些故事既有作者靈光一現的天真,也有很濃的民間故事風格。「小熊」是沒有名字的,就叫「小熊」。標題里的「Little Bear」沒有冠詞,既不是「一隻小熊」,也不是「某隻小熊」,而是說它的名字叫「小熊」。姓小,名熊。
熊媽媽姓「熊」,名「媽媽」。(因為是Little Bear 和 Mother Bear,可以理解為「拜耳一家」。)
裡面的貓叫做「貓」,鵝叫做「鵝」。就像「穿靴子的貓」的主人公就叫「貓」。這還是民間故事式的擬人,作者和讀者都還沒習慣於把動物當成人來寫。
像民間故事中的動物一樣,小熊和它的小朋友們沒有穿衣服。但是媽媽穿得很多。畢竟讓一個成年女性也不穿,有一點……後面的中國熊也穿了衣服。
像上圖這種情況,熊爸爸熊媽媽打扮地像人類一樣,其他動物不但沒穿衣服,連尺寸都和現實世界裡一樣,外觀就像他們家的寵物,在圖上看不到任何智慧跡象。
在這些動物之間發生對話,連作者本人都覺得這一點很荒誕,所以在第一個故事裡,小熊最後穿上了「自己的毛皮大衣」。
這個問題,在卡通里是這樣處理的:
像所有卡通一樣,放大了小型動物的比例,看上去像一群小朋友。
作為一個早期「繪本」,這本書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今天的兒童書。所有東西都不是本來就在那裡的,是一步一步發展定型的。今天的兒童書也在發展中,仍然沒有固定的章法。也許一個好點子,就能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
推薦閱讀:
※《白夜行》:所有的守護,只為你在陽光下行走
※如何評價《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這本書?
※余華小說中的冷漠筆觸是如何做到的?
※煢煢孑立,久病成書……
※《編程之美——微軟技術面試心得》是一本怎樣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