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子之歌里的三百年是什麼意思?


解析《七子之歌》對澳門歷史的誤解

  費成康

  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祖國的前夕,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響徹在祖國山河。《七子之歌》分為7節,分別描述了澳門、香港、台灣等7處被帝國主義列強侵佔的中國領土,如同離開祖國母親懷抱的兒女,渴望早日回家。該詩的第一節寫「澳門」,全文如下: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 我要回來,母親!

  這些詩句震撼人心,充滿了愛國激情,但也有一個明顯錯誤,就是弄錯了澳門被葡萄牙「擄去」即被葡萄牙侵佔的時間。由於此詩於1925年7月發表在《現代評論》上,詩中描述澳門已被葡萄牙「擄去」了「三百年」,這就表明作者認為澳門於1600年左右便離開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但歷史事實表明,1553年中國官府只是允准葡萄牙人在澳門就船貿易。此後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中國政府在澳門一直充分地行使著國家主權,在澳的葡萄牙人一直作為中國皇帝的子民才得以在澳門居留、貿易。為什麼是這樣呢?這是因為,當時的葡萄牙只有100餘萬人口,葡萄牙本土距澳門又有數萬里之遙,葡萄牙人自里斯本乘船至少需航行一年半時間才能抵達中國,集結到澳門的葡萄牙人最多只有數千人。而當時的明朝則是個有數百萬平方公里疆土、接近一億人口的大國,葡萄牙人在入居澳門前與明軍的幾次軍事衝突均以慘敗告終。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後不久的1580年,葡萄牙本土被西班牙兼并。不久,來到遠東的荷蘭人、英國人也成了他們強勁的敵手。1630年,荷蘭人攻佔馬六甲後,在澳葡萄牙人幾乎斷絕了與印度和葡萄牙本土的聯繫,如同圍棋中的一片孤子。過了10年,恢復了獨立的葡萄牙在隨後的20多年間傾全力與西班牙等國作戰,根本無暇顧及在遠東的據點。緊接著,中國便進入長達百年的康乾盛世,這就使在澳葡萄牙人更加無法與中國政府對抗。這樣,在入居澳門的近300年間,當地的葡萄牙人須服從當地中國官員的管轄,須向中國官府交納地租銀,並須向中國官府納稅。他們如有違反中國法令的意圖,就會遭到當地中國官員的痛斥甚至嚴懲:「爾等在澳居住之人,既在天朝地方,即應遵奉天朝法度」;否則,「必重治爾等之罪,不能寬恕。」這些葡萄牙人為了能在澳門繼續居留,都儘可能避免與中國官府衝突,甚至儘力博取中國皇帝的歡心,表明他們「世世沐浴聖人化,堅守臣節誓不移」。

  中國政府無法在澳門行使國家主權,始自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於1840年8月進攻關閘,駐守澳門半島的中國軍隊被迫撤離,使中國政府首次失去了對澳門半島的軍事控制。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畏懼西方列強,澳葡當局特別是於1846年初出任澳門總督的亞馬留便乘機侵奪中國在澳門的主權。1849年8月22日,當地的中國青年刺殺了亞馬留。8月25日,澳葡當局發兵攻佔關閘,而駐在澳門的中國地方官員香山縣丞已於前一天逃回內地。從這一天起,中國政府才無法在澳門行使國家主權,澳門正式被葡萄牙「擄去」。這樣,至《七子之歌》問世的20世紀20年代,澳門離開祖國襁褓的準確時間只有70多年。

  最早宣傳葡萄牙人於進入澳門後即佔據了澳門的,不是中國人士,而是若干葡萄牙殖民者。他們蓄意製造此種輿論,自然是出於侵佔澳門的需要。鴉片戰爭前,為了變澳門為葡萄牙的「殖民地」,他們曾多次挑起事端,力圖擺脫中國官府的管轄,還宣稱澳門是他們於16世紀中期驅逐海盜、征服當地統治者後的「戰利品」。1822年,葡萄牙王國的第一部憲法又宣稱葡萄牙的領土包括澳門。鴉片戰爭後,有些英國人也認可這種謬說。由於此時的葡萄牙也日趨衰落,故自19世紀60年代起,國際上便傳出葡萄牙擬出售部分殖民地以緩解財政危機的流言。佔據了香港的英國人深恐法、德、俄、美等對手乘機購買澳門,作為在遠東泊船、駐兵的軍事基地,從而對香港構成威脅,因而先是鼓動清政府以100萬兩白銀「買回」澳門,10多年後又力圖勸說清政府承認葡萄牙對澳門的「永遠」佔領。出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甚至不顧葡萄牙侵佔澳門僅30餘年的事實,一再宣稱「澳門系葡人久有之地」,「澳門自前明嘉靖時即經葡國佔據」,「迨至國初,知該處被占已久,難以收回,遂改稅課為地租,僅令輸銀五百兩,按年完繳」。正是在赫德的一再聒噪下,主管外務但又不懂邊政的總理衙門大臣們也開始相信這種謬說。這樣,腐敗不堪的清政府終於在1887年允准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

  進入民國以後,一方面由於有侵略者故意製造的這些誤導,另一方面又由於澳門的真實歷史情形特別是鴉片戰爭前澳門的真實狀況已鮮為人知,因而葡萄牙侵佔澳門已逾300年之說就流傳開來,真可謂是謬種流傳。聞一多先生並非研究澳門歷史的專家,在吟唱《七子之歌》時沿用當時社會對澳門問題的共識就不奇怪。需要指出的是,《七子之歌》雖然有此差錯,但詩中激揚的愛國熱情和高度的藝術成就仍是值得肯定的。(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