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為你採訪了五位可愛可親的藝術大家。

1.丁乙 ——年輕時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求知慾

中國著名藝術家

1962年出生於上海。

1980-1983年在上海市工藝美術學院就讀裝潢設計專業,1990年從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從80年代後期開始,丁乙的繪畫就以「十」字以及變體的「X」為主要的視覺符號,逐步探索,形成自身獨特的抽象語言。丁乙的作品被眾多私人及公共藝術機構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柏林戴姆勒藝術收藏、巴黎DSL收藏、首爾三星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香港M+、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等。

您二十幾歲時是什麼樣的狀態?

二十幾歲差不多主要是在求學中,無論是讀工藝美校,後來分配工作,然後又讀上海大學,然後畢業做老師,那時起就已經非常明確是要做藝術家。

無論是求學還是在學校的生活都是圍繞著做藝術家的狀態,除此之外,你知道80年代90年代那個時代的學校,它的體制非常的傳統,所以既在學校受教育又站在學校的對立面成為反叛者,既是學院派又反學院派,是在一種非常動態的一種狀態中度過二十幾歲。當然也參與到了85、86新潮中國當代藝術的啟蒙運動中,雖然那個時候是二十幾歲的學生,但是整個中國對於當代藝術的這種發生髮展,對於當時的年輕人是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有很多的參與包括編雜誌、組織展覽、作行為、畫抽象的作品等等。

那時候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我覺得年輕的時候要跨過去的最難的一個坎是維持生計,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職業藝術家的概念,也沒有畫廊、美術館可以展示作品,更沒有藝術市場,所以你要從事藝術要做一個藝術家你必須首先要養活自己,因此我當時選擇回到工藝美校做老師,一做就做了十六年,後來在又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書九年。當然我覺得這對於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是很有益的,讓你的藝術能夠更不被生活或者世事所影響,我覺得這對年輕時期是很重要的,可以保持自立、自尊和獨立

回過頭去看,最感激自己年輕時的一點是什麼?

我覺得還是理想。做藝術家的理想始終貫穿我的一生,無論是最開始的的學生時代,還是之後的歲月,我覺得對於我來說,做藝術家可以說是唯一的理想,當然這種理想始終是面對挑戰的,這種挑戰至今仍然存在,我覺得在挑戰中實現這種理想也許對我來說是生活最重要的歷程。

覺得年輕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覺得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好奇心求知慾

那個時候對各種知識對世界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80年代對我們來說,希望看到外部的世界的資訊,了解外部的世界,並參與到與外部世界的進程互動之中。這一切也鼓勵著我們持續地在陌生的、實驗的領域工作。

2.梁紹基——年輕時最重要的勵志

中國著名藝術家

1945年生於上海。

196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附中,後研修於浙江美術學院萬曼壁掛藝術研究所。現客居天台山,1988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津貼。近27年來,他以「蠶」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潛心探究生命和時間的本質。他在中國、卡達、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土耳其、義大利等世界各地舉辦過重要展覽,享有國際聲譽。

您二十幾歲時是什麼樣的狀態?

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我還是堅持經常畫速寫,每個星期搞創作,看很多亂七八糟的書,我歡喜買書,從小就歡喜。我經常去那種四舊的書店淘書,我就歡喜看書。

那時候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我寫過一句話,我的生命不平坦,但我還是一個幸運兒。從整風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我都經歷過,在我的周圍會發生很多事情,每個家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我就發現,有些人經過運動以後,到老了,他沒有悔,沒有怨,我很佩服。所以我還是幸運的,我雖然想考美院,文化大革命來了,我讀不了書;我想考浙大,後來沒考,但最後我遇到萬曼了,我覺的我真的還是幸運的。回過頭來,我原來不想搞編織的,結果一接觸以後,我得到的對纖維的體悟,變成我的利器了。所以我就覺得一個人,如果是自己有追求,就慢慢會調整環境,這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個人問我,對困難怎麼辦?

我說,困難是一種財富

覺得年輕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年輕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有個勵志,這個勵志也不是很宏大的,更是一種磨礪,要堅韌不拔,遇到問題百折不撓,不動搖。我認為我自己一輩子也是不平淡的,但是我覺得我有點羅曼蒂克,也許是年輕時候歡喜看傳記,《居里夫人》,《約翰·克里斯多夫》,我看完會跑到江邊海邊,讓雨來淋自己。

人能夠站著最要緊。

我一輩子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現在還能夠這樣堅持下來,就是因為我始終還是要做一個能有追求的人。

3.胡項成——年輕時最重要的是多見社會,見不同的人

中國著名藝術家

1950年生於上海。他先後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大學院,並旅居日本、非洲、歐美,探求了解各國文化藝術的精髓。

他是最早出名的一批當代藝術家之一,在世界各地辦過大量的個展、群展;他於2000-2012年期間但任上海雙年展學術委員會委員,是上海雙年展最早的創立推動者之一;2010年期間,他擔任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非洲聯合館藝術總監。

近些年來,他以極大的熱情積极參与鄉土文化與建築的保護建設。

您二十幾歲時是什麼樣的狀態?

二十齣頭的時候在工廠做工,後來去上海戲劇學院讀書。當時上海沒有專門的美術學院,上戲的藝術氛圍還是很濃厚的。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從小到大沒斷過,畫著畫著就做了藝術家。在「文革」時期,就只能畫畫毛主席像、工農兵象,但就算這樣,也想在筆觸上研究得深一些,畫得不一樣些。

後來二十八歲的時候去西藏支教,那對我觸動很大。那時候的西藏雖然物質匱乏,但它們保留了自己完整的一套民俗系統。相比較,城市裡的生活更多會跟著物質走。

那時候教學比較輕鬆,也沒什麼物質條件,帶著學生漫山遍野跑,白天寫生,晚上就一起跳舞、討論。與其說是我教他們,不如說是他們教會了我很多。

覺得年輕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多見社會,見不同的人,也要多看書。要豐富自己。

不要把自己固定起來,不要只和某一代,某一類的人接觸,要和不同地方,做不同事的人交流,比如也可以和菜場的菜販聊聊天,交流交流。

現在商業社會看上去信息量很大,很多元,傳播速度很快,但在哪裡看的東西都差不多,都是後來所謂先進文明的東西。

那時候我們看的東西少,但是社會接觸多,和人交流得多,做的事也多,我做過木工,做模型,做過紡織,也燒過菜。這種實打實的屬於自己的經驗比較豐富。

4.謝定偉——年輕時最重要的是踏實、執著

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知名藝術特展策展人

1955年出生於上海。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在美國矽谷從事高科技開發工作二十年。致力於從國外引進高端藝術特展項目,曾先後主辦過畢加索中國大展(2011)、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2014)、瘋狂達利藝術大展(2015)、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特展(2015)、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2016)等國際知名藝術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好評,並成為引領上海文化的城市新風尚。

您二十幾歲時是什麼樣的狀態?

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是讀書。先是在上海科技大學讀書,後來又去了美國念書。

二十歲剛出頭的時候,是在考大學。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所以我真正在讀大學之前,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學四年級。文革之後恢復高考,我參加了,全部是自學,沒有人輔導,在舊書店買到文革前的舊課本,也沒有參考資料。這時候我已經在工廠做工了,我就是白天八小時上班,晚上八小時回家補習功課,學習數理化,剩下八小時睡覺。我就這樣用六個月,複習了初高中六年的課程。最後考分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分,但是達線了。當時想留在上海,就報了上海科技大學,幸運地被錄取了。

那時我們這一批考進大學的,都是真正喜歡讀書的。舉個例子,我們修的高等數學課,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了,還不滿足, 就把課本上所有的題都做完,還是不滿足,再去找來當時俄羅斯蘇聯的厚厚一本高等數學習題集來做。所以你想想,光是數學習題,我們就花了多少時間在這裡,哪有時間去玩。

那時候思想也比較單一,就是喜歡讀書。覺得讀書有意思,讀書有出路,當時有句流行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大學生都期待畢業後能有一份好工作(當年大學畢業,國家分配工作),僅此而已。

那時候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後來我去美國南加州大學深造,是個非常好的私立學校,但學費很貴。那時候沒錢,就要打工。我什麼工都做過,在飯店裡做過服務生,在汽車旅館裡整理房間,也到美國人家裡做過家政,在倉庫里扛過包,幫出租公寓刷過油漆……幾乎什麼都做過。但我覺得那都沒什麼難的,在美國,學生打工是很正常的,心情舒暢,自己能養活自己。

難的是精神上的壓力,你在美國,要讀書,又要打工,那時候國際長途電話每分鐘3美元,打不起電話,與國內親友聯繫就只能寫信。寫信給家裡都是報喜不報憂,寫生活艱苦怕家人擔心,感覺自己在美國只能靠自己奮鬥了。好在自己讀書成績好,本科三年級時教授就讓我當他助教,教低年級的習題課和實驗課,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既輕鬆,收入也高一些。

覺得年輕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一個是要踏實,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是一種人生態度,比如說讀書要踏實,一是一,二是二,題目做不出來我就會花一個晚上把它做出來。所以我們讀書打的基礎好,前些年我兒女在上海讀高中時,我還能輔導他們數學物理。之後到了社會上,工作也是要踏實,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比如現在網上買論文,買各種實驗數據的做法實在要不得。

還有就是要執著的精神,建立了目標就要堅韌不拔,不輕言放棄。不是說不撞南牆不回頭,而是你給自己定了目標,就要去完成它,失敗了再堅持,才有可能成功。當時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文革的時候大學夢破碎了,我有好幾次做夢都夢見自己走在大學校園裡。後來文革結束,恢復高考,這個機會絕對不能錯過,打破頭削尖腦袋也要進大學。困難當然有,我那時候沒基礎,沒資料,那就是窮盡自己一切辦法去做一件事。

目標不需要太宏大,要腳踏實地,我也沒想過後來會去美國留學,沒想過到矽谷從事高科技工作,更沒想過今天我會來做藝術展覽,但那就是一步一步,通過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走到這裡的。

5.陸蓉之——年輕時最重要的是學習

中國著名策展人

1951年出生於台灣。

台灣第一位女性專業藝評家和國際策展人,將「策展人」這一概念帶入華語地區,並幫助北京、上海完成了現代藝術館的建造和經營。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美術學士及碩士。曾任台北當代藝術館創館董事、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上海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等。

您二十幾歲時是什麼樣的狀態?

談戀愛,不斷旅行,行走四方,在旅途中充電和學習,嘗試以前未曾做過的新鮮事。

您覺得年輕時最困難的事是什麼?

沒有難事、覺得什麼都有可能!

回過頭去看,最感激自己年輕時的一點是什麼?

不斷在旅途中發現新事物,保持一顆好奇寶寶的好心情。

年輕時您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學習,廣泛而努力地去學習!

您最近在忙什麼?

我下下周就要帶我的萌奶奶天團,去威尼斯雙年展上跳廣場舞啦!廣場舞的名字就叫《生命萬歲》!

其然君後記:

丁乙老師是在接近凌晨的時候回復的採訪,那時候他剛從工作室出來。

收到陸蓉之老師的回復是在凌晨4點。

謝定偉老師是在晚上8點後確認了採訪內容,那時他剛結束一個會。

梁紹基老師養起蠶來,幾天幾夜不睡覺。

胡項城老師許多年來作品創作、社會工作兩頭忙,常常是醒醒睡睡,醒了的時候就畫畫。

這些大師們,年輕時什麼樣,現在就是什麼樣。

就算他們早就不需要那麼拼。

如果有一天,我們也到了五六十歲,是否還會為一件事那麼勤奮和努力?

那就問問,我們現在會不會這樣?

推薦閱讀:

每個到過杭州的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西湖
人工智慧與藝術創作
藝術乾貨:如果不表現美好,你有直面這些的勇氣嗎?|張小玉

TAG:艺术家 | 中国当代艺术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