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事不順?是「你」不對!

1

會不會覺得自己有時候真的好強大,強大到連自己都不能打敗自己?

例如,想著今晚要早睡,明天要早起,結果睡前被手機耽誤,起床被溫床耽擱,臣妾就是做不到。

例如,下決心下次幹活不再拖延,結果事到臨頭又打回原形。

那個不願意早睡早起的你,那個被拖延症耽誤了好幾十年的你,其實也是你。而且那個你,比現在的你還要強大。

兩軍交戰勇者勝,那個你,勝了。

其實,每個人的「體內」都住著不止1個小人。

其中少不了的兩個是一正一負:一個總說是,一個總說否。

這兩個「你」經常打架。打贏的那一個,呈現出的就是眼前這個能被別人看到、感知到的你。

偶爾你會喜悅,因為勝出的那一個正是你內心深處想要成為的那一個:跟隨本心的,意欲成為的;

偶爾你會沮喪,因為奪魁的那一個是你內心深處不想要成為的那一個:無能為力的,不斷自我否定的。

在這裡,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

其實,這兩個都不是。

我認為,「覺知」正負、明了是非的「那一個」,隱遁在兩個小人後面的可以稱之為「意識」的「那一個」,感到喜悅或者沮喪的「那一個」——即心學大師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里的「心」。這個「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你」。

但,本文要說的不是這個。

2

電視劇《雞毛飛上天》里,男主陳江河對女主駱玉珠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想擁有你從未擁有過的東西,那就要去做從未做過的事!

好有道理。

世界是運動的世界,是因果循環的世界,或者說交換的世界。

你要什麼,就要拿什麼去換,如果換不來,那一定是你拿來交換的標的物不對。

標的物是什麼?是你。

換不來,是「你」不對。

有一個被人說得濫俗的故事。

說一個父親為避免孩子打擾,給了孩子一張撕碎的地圖,叫孩子重新拼起來。

本以為這得費孩子很多時間,結果不一會兒,孩子就大功告成。父親大感詫異,問孩子,才知道孩子拼的不是地圖,而是地圖背面的人物肖像——拼人物肖像比拼地圖簡單多了。

這個故事是說,你對了,「世界」就對了——這話沒錯,但與故事聯結就有些牽強:「你」對了不錯,但這裡的「世界」是地圖不是真的世界,有偷換概念的嫌疑。

按我說,這個故事應該有一個最直觀的解讀:假如「正」的一面徒勞無功甚至陷入絕境,就要嘗試「反」的那一面?

何為「反面」?就是上文說的,你體內的另外一個自己,一個擁有迥然不同的認知與行為模式的「你」。

可以循序漸進:平時喜歡吃甜的,嘗試吃些酸的;喜歡待著的,嘗試出門見一下朋友……

你懼怕選擇,害怕失敗,那再遇上事情就叫另外一個你出來,那個你是堅定的,勇敢的——別擔心,一定有那一個你,只是TA習慣了躲在後面而已——進行一次不計較利益得失的,隨心所欲的選擇。錯了也罷,起碼自此以後,你的選擇恐懼症會減輕。

做事總是不順?資源總是不足?試試把平時的為人處世的習慣直接反過來。

患得患失?猶疑不決?亦然。

……

把另一個「你」顯現出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你會發現,自己的「舒適區」在慢慢擴大,一不小心,還能見到「疑無路」後的「又一村」。

就像推文《你的境遇,是你自找的!》里說的那個總是遇見渣男的女子,何不把那個認為「天下不是只有壞男人」的「她」給召喚出來呢?

說不定那個「她」,能助她找到如意郎君。

個人認為,之所以不順遂,不圓滿,有兩種可能:

一是方向沒錯,只是方法差強人意。

二是方向已經錯了,本該向南走的,現在往北奔了。

當針對第一種的流程優化、方法強化不奏效,那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了,因為這說明——你原來的認知與行為模式有很大概率錯了,不符合「大道」了。

不是方法有待改進,而是,完全做反了。

當然,這裡涉及到一個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的問題。但在我看來歸根結底是思維習慣的問題。因為思維改變了,行為自然會隨之改變,不同的只是個性特質造成的差異——個性開放的,改變的幅度就大些,快速些;個性上積重難返的(如幾十歲人的稟性難移),改變的幅度就小些,遲緩些。

但要順遂,要圓滿,改是唯一出路。

而且在改的過程中,已經走在形成習慣的路上。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里,神經元會記住人的每一次行為。重複次數多了,基底神經節便會形成「模式」,固定行為、情緒之間產生聯繫,使重複越來越容易,就形成了習慣。

譬如,你在睡前看一次手機,神經元就記一次睡前和看手機之間的聯繫,下次就更容易在睡前摸手機,這是生物定律。

而一旦基底神經節徹底熟悉了行為間的聯繫,將其轉化成「模式」,就算再拚命改掉習慣,待重新接觸同樣行為時,神經元會自動記起有過的連接,習慣更容易重新形成。

這就像會騎自行車的人,就算忘了怎麼騎,再上車也會學得很快,就是這個道理。

發生過的一切,神經元會記得。

習慣,無論好壞,很多都會伴隨一生,就是這個道理。

每一次改變的行動,就相當於不斷地壯大另外一個「你」,直到TA能擊敗那個你不願做的你為止。

3

總之,當殫精竭慮,百計千方卻總達不到既定目的,做事總是不圓滿時,就要想想「你」是不是錯了——

此時,是否應該走一下平時不常走的路?見平日里不想見或不屑於見的人?聽以前不屑於聽的人的話?

答案,或許就藏在你從來未曾思考與進入過的思想與行為盲區當中。

當屢戰屢敗,窮途末路,說明「臨界點」已經到了,此時你要的是直面與改變的勇氣。

這是你不得不面對的「病灶」,或者說「激發點」——你不能繞過,因為過去的事實已經證明,你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已經「不合時宜」。要繼續前行,就只能亮劍——召喚另一個你。

拿出勇氣,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去實踐,才能突破樊籠,找到出路。

去打破,去推倒,你才有機會看見殘桓斷壁外面的那個嶄新的世界。

當然,也不用想得那麼困難,很多時候山窮水盡在A面,海闊天空也就在B面了,一步之遙而已。

不過一小步,不過一念間。你所要的就會離你越來越近,因為你已越來越好。

修行修行,修的是什麼?從自己的心,到自己的行,直到蛻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我是悟恩居士(公眾號kokyo98),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一起來,遇見更美好的自己。祝圓滿。

推薦閱讀:

海賊王有哪些經典台詞讓你深有所悟?
急!你想坐在自行車上笑,還是坐在寶馬里哭?為什麼?
人生中惡性循環的例子有哪些?
怎麼理解「壽衣沒有口袋。」這一句格言?

TAG:想法 | 哲理 | 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