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止」是停留的意思,就是定格在某個地方。
每個人的心,要知道停留在哪個地方,心才能定得下來,否則哪能定的下來?我們應該止在什麼地方呢?一定要止在「誠」上,「誠」和「道」意思相近,內心都誠了,人也就處於道中。
這段話既是講儒家修心的方法,也是講佛家禪修的修習方法。這段話講的是內心直入「誠」的境界,然後由「誠」入「靜」。禪修講的是內心直入禪定,然後由「定」入「靜」,「誠」和「禪」其實是一個意思。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修心方法都是大同小異,都是要實修,沒有實修實證,人生很難有什麼收穫。
知止而後有定,知道把心定格在「誠」上,心也就靜了,內心靜了心自然就安寧了,內心安寧了才能夠思考。很多人說怎麼安寧了才能思考?因為一個人如果內心有衝突,他所做的一切思考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只有內心寧靜,人才能看得遠,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定能生慧的道理,一個人內心安定才能增長智慧,心安後的思考,人生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下面是一位求助者給中心的微信發的內容:「我總是害怕別人會殺我,或者給我造成肉體上的傷害,別人對我造成的傷害是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如果別人想殺我,我能抵擋得住嗎?別人如果想殺我或者罵我,我能提前預知嗎?」如果內心如此焦慮不安,思慮怎麼可能有所得呢?
一個內心定在「誠」上的人,他的思想就完全不一樣了。社會上的人,或因為名、或因為利、或因為美色內心才會起害人之心。他人之所以想害你一定是你侵犯了他人的某些利益。不然就不會有害人的可能,當然精神病這類極端的情形除外。當人們修心修到了「明德」的境界,人思慮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都達到道的境界。
很多人說修行只有在東方,這是錯誤的。西方文化中的「小我」和「大我」就和東方的「凡心」和「明德」相對應,這說明在不同的時間段里東方和西方都出現過聖人,他們都達到了人性的頂峰,否則就不會出現「大我」這個辭彙。或許只是在修心的傳承上西方文明不像東方文明那樣星火相傳,所以現在西方人又開始向東方人學習修心的法門。
有人問老師該如何解釋「大我」和「小我」呢?人生的各種擔心和恐懼把大我給遮蔽起來了,留下的就是小我,或者說小我是指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思慮之中。舉一個例子來說,一個即將離世的老人,他快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我該把錢存在哪裡呢?」他左思右想,看樣子只能存在老伴那裡了,後來覺得又不行,老伴性格這麼軟,兒媳婦會從她那裡把錢拿走的。怎麼辦呢?然後又想到把錢存到銀行里,這下心裡踏實多了,過了一會兒,又覺得不對,萬一自己死了,賬戶密碼沒有及時交代給老伴呢?然後又開始擔心起來,害怕一層壓著一層,每一層害怕都有一個相應的對策試圖來消除或者緩解,內心的這種狀態就稱之為小我。
老人一旦找回了明德或者說大我,他什麼都不擔心了,無論把錢放在哪裡都完全地釋然,內心不起任何的焦慮。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康誥》曰:「克明德。」
※【那些曾走入我生命的文字】5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