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2300米的Shasta登山滑雪

一、同性交友哪家強?

3月的某一天,我照例在晚上睡前打開了知乎(睡前讀物app),看到了一條私信:

我揉了揉眼睛,這不是我前幾天贊過的這個作者嗎?

馬特宏峰 (Matterhorn) 的攀登難度到底如何?

很快我們就加上微信好友,開始計劃magic同學在美國的登山滑雪第一次。

二、Go Big

Shasta山高14179英尺(4322米),儘管海拔只排在美國本土群山的十幾名,但若是論prominence(突出度),Shasta也只輸給本土第一高峰惠特尼和大名鼎鼎的Rainier。開著車在加州通往俄勒岡的5號公路上,Shasta雄偉的身影會點綴你的天際線數個小時。

(Shasta from I5, source Nassem Rahka)

關於攀登Shasta山的資料,從天氣到路況,路線到雪崩風險,幾乎可以在shastaavalanche.org/ 這個網站一站搞定。因為我們兩個對Shasta都不是很熟悉,因此選擇了最基礎的Avalanche Gulch路線(以下簡稱AG)。

從6880英尺的停車場到14179英尺的頂峰,這條路線的海拔爬升高達7200英尺(約2300米),在我這個登山菜鳥的有限的經驗里還沒有在一天之內爬升如此多的海拔,心裡難免有些惴惴。

三、Work Hard

我住的城市海拔只有兩位數,每次登山都是飛機+開車到山腳下,因此幾乎從來沒有適應海拔的機會,我經常會在11000英尺左右的高度出現頭疼等輕微的高反癥狀。考慮到Shasta的海拔高達14000英尺,如何避免高反成了我最擔心的問題。於是從三月底到四月底,我連續五個周末飛去了落基山區滑雪(四次科羅拉多一次猶他)。科羅拉多的Breckenridge滑雪場給我了最大的幫助,Breckenridge的最高吊椅海拔高達12,840 英尺(3900米),加上可以hike的部分超過了13000英尺海拔。十幾天的Breckenridge爬山/滑雪幫助我提高了一些血液結合氧氣的能力,在這次歷時12個小時的Shasta攀登過程中我絲毫沒有感覺到高反的癥狀。

高反之外的問題就是耐力,雖然以前爬山時我的體力還不壞,但畢竟快一年沒有練習過,Shasta的海拔爬升又大的很,我還是準備了一個相對認真的訓練計劃:每周一是周末滑雪回來的休息日,周二攀岩,周三跑步,周四攀岩,周五晚坐飛機去山裡,周六周日滑兩天雪。如果周末沒有去滑雪就和家裡的小夥伴去跑個十幾公里加攀岩。考慮到我的傷病情況,這個計劃的強度定的比較低,儘管如此,相對嚴格的執行之後我還是感覺體能好了很多。

對於像我這樣容易受傷的朋友我有個小貼士:一定要找到可以交叉訓練的幾項運動,跑步確實能顯著的提高心肺功能,但是量大起來很容易誘發勞損,在我開始跑步+滑雪+攀岩三項運動交叉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受勞損類的傷了。

四、Lets go Champs!

出發前的兩周甚是難熬,我和magic同學幾乎每天都要交流一下天氣預報的情況,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時間推移預報越來越樂觀,晴天的概率越來越高,風相對小,溫度相對宜人,已經成功一半了!

4月28日是個星期五,我早早的下班上了飛往灣區的飛機,從達拉斯到三藩的飛行時間長達4個小時,我看了一部電影,努力的睡了一個小時,知道漫長的24小時要開始了。

從灣區到Shasta的一路辛苦異常,趕上周五下班的晚高峰,我們在車流里堵了兩個小時才逃離了灣區,平時不到5個小時的路我們花了7個小時才開到,因為magic剛搬來美國還沒有駕照,一路都是我在開,停下來加油的時候我感覺非常的差,開始對幾個小時之後的長途跋涉不是那麼有信心了 。

到達山腳下停車場的時候已經是夜裡11點半,我匆匆的收拾好了包,magic去領了爬山的許可證,一人兩片褪黑素下肚,我們鑽進睡袋,躺在車的後備箱里睡了過去。

(7座的道奇Journey,座椅放倒後睡兩個人一點都不擁擠)

凌晨兩點鐘,鬧鐘還沒響我就被不斷翻身的magic吵醒了,山就在面前,他興奮的一夜都沒怎麼睡。我賴了一會兒床,掙扎著爬了起來開始收拾上山的裝備。

(在睡袋裡賴床的我)

凌晨兩點半,氣溫零攝氏度,海拔6880英尺,我們出發了。

低海拔白天的氣溫會高於零度,晚上又會低於零攝氏度,雪化了又會凍住,凌晨的時候硬的很,只靠板子上貼著的Skins(止滑帶)很難抓住雪,我們都裝上了ski crampon(雪橇冰爪):

(雪橇冰爪,固定在板上的金屬片,靴子踏下的時候會插入雪裡,提高在堅硬雪地的抓地力)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Ski crampon,和以前只使用止滑帶的感覺不是很一樣,這一段我走的非常慢,magic要間或停下來等我。

大約兩個小時之後我們穿越了樹線,來到了開闊的地帶,天空開始泛起了魚肚白,Shasta也向我們敞開了胸懷。

(日出之前,magic同學在回望我,山看起來還是很遙遠,但我們已經在她的懷抱中了)

(天色在漸漸的變亮,晨昏線變得越來越鮮艷,隨著海拔的升高我們也穿上了衝鋒衣)

(太陽漸漸升起,西方的群山被鍍上了一層金色,Shasta巨大的身形被陽光刻在了無邊的森林畫布上)

接近一萬英尺的時候天幾乎已經大亮,風也漸漸大了起來,腳下的雪一點都沒有變軟,坡卻偷偷的變陡了起來。我的雪橇冰爪開始有點抓不住雪,經常出現下滑的情況,我也開始有了疲倦的感覺。Magic的冰爪構造比我的科學,抓地力更強,我們之間漸漸拉開了一些距離。

我們在10400英尺左右的海倫湖休息了一下,early season當然是沒有湖的,這裡只是一段相對平坦的雪原,如果準備兩天完成AG路線的話這裡一般是一個相對安全寧靜的紮營點。

(我和magic坐在一塊石頭邊休息,風捲起雪狠狠的打在我們的衝鋒衣上)

但今天明顯不是這樣,10000英尺之後風突然大了起來,突然出現的gust會把人吹的晃晃悠悠,再加上ski crampon的不給力,我被迫不斷的走Z字形才能爬升,而每當gust乍起我都不得不停止向前的步伐怕自己被吹倒。

(10000英尺後雪況變成了軟硬不均勻的Sastrugi, ski crampon上升越發艱難)

又堅持了大約1000英尺,我終於無法忍受ski crampon的抓地力了,於是我坐了下來,把兩隻ski裝在了包上,換上了登山冰爪。按照原計劃,我是準備堅持到12000英尺再做這件事情的,背包可能已經接近30磅了,再加上兩塊ski,skin和ski crampon,背上的重量會超過40磅,對於體重只有130磅的我來說實在不是個小負擔。

(我在12000左右背著板休息)

換上登山冰爪後抓地力再也不是問題,經過兩次休息我也很好的適應了海拔,長力漸升,唯一討厭的是gust越來越強,背起板後著風面積幾乎大了一倍,每一陣gust都吹的我晃來晃去,這顯然是天氣預報沒有提醒我們的。

(突起的一簇簇岩石叫紅岸,海拔大約12500英尺,翻上紅岸會有一個避風的休息平台)

畢竟還是登山冰爪用的更熟練,雖然上升的速度變慢了,但節奏舒適的多,一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翻過了紅岸,距離頂峰只剩下不到兩千英尺。

不幸的是magic開始出現了高反癥狀,我們吃了」午飯「他也沒有好轉,猶豫了很久我們還是決定分開,他原地休息,我繼續沖頂(Big no no, shouldnt have seperated)。

(在紅岸停下來休息的magic)

雖然距離頂峰只有不到兩千英尺,但在紅岸甚至看不到峰頂...面前還有一座13000多英尺的苦痛嶺(Misery Hill)要翻越,該苦痛嶺的坡度很大,應該超過30度,上面的雪況也不好,布慢了rime ice,幾乎沒有可能用skins和ski crampon上升,沒辦法,吃上一塊能量棒,背起板來慢慢走吧。

大概又花了一個多小時,才翻過了苦痛嶺,這時候的我已經有點疲倦了,大腿已經有點乳酸堆積的感覺,包里剩下的能量棒也不多了,看看錶上的海拔計,有13000多了!然而面前出現了一個下坡......

請感受我的絕望。

(翻過Misery Hill,Summit Block終於能看到了,可是為什麼這麼遠....)

為了節省體力,我把板子拆了下來,拆掉了skins,開始了今天第一次,非常短暫的downhill skiing....

到了Summit block腳下,我看了看雪況,嗯超過35度的坡+rime ice,滑這個簡直是找罪受。最後幾百英尺,乾脆輕裝上陣吧,於是我把背包和板都留在了Summit Block底,只拿了冰鎬和一根登山杖出發。

(近看summit block,覆蓋率相當的好,沒有什麼冰岩混合的區域,但幾乎全部面積都是rime ice,ski descent不會很享受的)

(正好趕上另外一組登山者,拉住他們給我拍登頂紀念照啦)

丟下背包和skis之後簡直神清氣爽,不負重沒有高反的我簡直能小跑啦。

(紀念照)

終於登頂,此時已經是下午2點30分,離出發整整12小時。

五、The turns。

說實話如果只是為了來滑雪,真的沒必要再上12000英尺以上的部分,高海拔充滿了堅硬的Sastrugi和Rime ice,如果你只是個滑雪場黑道的水平你將非常的掙扎。我對自己的滑雪技術本來很自信,inbound根本沒有我不能流暢的滑的區域,但因為jump turn掌握的還不熟練,高海拔的下降部分也很吃力。

(感受一下這高海拔堅硬如石的雪質)

然而到了10000英尺以下,在陽光的作用下,雪質就變成了完美的corn(鬆軟的春雪),從這裡一直滑到停車場應該是個享受。

(春雪貴如金)

下山後已經接近下午四點,24小時前我還在達拉斯,現在已經從Shasta滑下來了。

六、Gear List

Skis: Volkl 90Eight

98寬度非碳板最輕的之一,除了超級粉雪,任何雪況基本都能處理。追求超輕還是要上G3/Dynafit的碳板

Bindings: Dynafit Speedturn 2.0

最便宜的tech binding,也是最輕的,在意重量的話幾乎無腦選它

Boots: Dynafit TLT6 Mountain CR

爬山的輕便和舒適程度堪比硬底登山靴,但是內襯很薄很冷。滑雪表現相當的一般,因為只有兩個卡扣,前掌pivot的能力很差,除了滑粉之外都沒法和真正的downhill ski boots比。

Skins:black diamond glidelite mohair mix

Glide的能力非常好,意味著雪好,坡不陡的時候能飛快的touring,但止滑上坡的能力不算強

Ski Crampon: Dynafit Ski Crampon

真 坑爹貨,表現比magic同學的小牌子crampon差太多,嚴重考慮再買一款

Mountaineering Crampon: Grivel G10

對於early season沒什麼石頭的山這個10點冰爪足夠了,便宜也不重

Ice Axe: Petzl Glacier LiteRide

(這次登山發生在Ueli Steck滑墜的同一天,紀念永遠的Swiss Machine)


推薦閱讀:

始祖鳥Acrux SL接近鞋測評
新手初次爬雪山,都說四姑娘山不錯,想直接挑戰三峰可行嗎,要怎麼準備?
2017 山難記錄
他們是中國的登山王者,他們來自CMDI
登山時準備的乾糧該如何搭配?

TAG:户外 | 登山 | 滑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