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為而治|重解道德經 第三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古本合校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古本注釋

弗:拂逆、違反。

古本釋義

不崇尚賢者,使人民不競爭;不推崇難得的財物,使人民不偷盜;不顯現可以引起慾望的事物,使人民不迷亂。

所以聖人的治理,放空人們的心胸,充實人們的肚子;削弱人們的願望,強壯人們的筋骨;常常使人民不知道不該知道的事物、不執著於慾望,是為了使大家了解自己沒有膽量去做違反規則的行為罷了,如此則沒有不能治理的了。

真經解讀

老子在上一章講到「聖人無為」,即聖人不刻意、不執著,這一章接著講聖人是如何以「無為」來治世的,也就是開始講述著名的「無為而治」之法了。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老子先列舉了三種無為而治的例子: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用這三種方法和手段便可以達到使民不爭、不盜、不亂的目的。果真如此嗎?我們分別來看:

一、不上賢,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能的人,也就是不崇拜偶像、不樹立榜樣,這樣為何就使民不爭了呢?因為一旦塑造出來偶像和榜樣,巨大的光環和利益就被強加在他們身上,這就使得人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對偶像和榜樣的仰慕之心,進而引導人們去效仿,以期自己成為與偶像和榜樣近似的人,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偶像和榜樣。如此一來,在面子、名聲、威望的驅使下,人們便爭先恐後地效仿榜樣、爭做標杆,於是爭強好勝之風就興起了。這種對名望的執著就叫做虛榮。

反之,不立榜樣,人們便不會被引導去效仿某個目標,而能夠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如果每個人都能認真地做真正的自己,那浮雲般的虛名還有必要去爭嗎?

有人會問,競爭有什麼不好嗎?大家不都鼓勵競爭嗎?我們說適度的競爭沒有什麼問題,比如體育比賽、遊戲競技,都能很好的愉悅身心,而過度的競爭就會演變為爭鬥了。甚至很多時候,人們只是痴迷於爭鬥之中,而忽略了競爭本來的目的。就像是為了分數而考試、為了排名而比武一樣,難道人們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僅僅是為了得個高分或「天下第一」的名頭嗎?

我們的學校總是喜歡把考第一的學生拿出來給大家做榜樣,鼓勵大家向他看齊、爭做第一,但這樣做往往會培養出很多的高分低能,而這就是「上賢,使民爭」的結果。

二、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推崇稀有難得的東西,就不會使它們顯得很貴重,人們自然就不會去偷盜它們了。的確如此,有些原本並沒有多少特殊價值的東西,只因其難得,便被炒作得堪比黃金。於是人們便想方設法、鋌而走險,去弄、去偷。比如我們知道象牙、犀角這種東西很難得,但它們除了能製作裝飾品以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但是人們總喜歡用它們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於是偷獵者們為了獲得利益,就瘋狂的獵殺大象和犀牛。這種對利益的執著就叫做貪婪。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為了魚翅而獵殺鯊魚、為了鯨油和鯨肉而獵殺鯨魚海豚、為了虎骨而獵殺老虎等等。這些被人為推崇出來的「難得之貨」,使大量的偷獵者成為了大自然的盜賊。

反之,不特別推崇這些,人們就不會去干那些勾當。如果沒人用象牙作裝飾品、沒人想吃魚翅、沒人吃鯨魚肉、沒人喝虎骨酒,沒有這些需求,哪還有人去偷獵它們呢?所以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應該改為「沒有推崇,就沒有殺害」。

同理,不特別推崇那些名貴的花草樹木和礦物寶石,也就沒有人盜採、盜挖了。

三、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不顯現可以引起慾望的事物,這是某些宗教國家一向的做法。最典型的就是阿拉伯國家,大多都不允許女性裸露身體,她們需要用長袍、頭巾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才能出門。因為伊斯蘭教教義指出:「人們會視那些用面紗遮蓋羞體的婦女為貞潔的、正派的。用外衣蒙住身體會保護她們免遭性騷擾。」這樣一來,男人們滿眼都是清一色的長袍裹身,就不會意亂情迷了。這種算是「不見可欲」的極端做法了,雖然對「使民不亂」成效顯著,但對於女人來說,則有些不公平了。

我們說適度的「不見可欲」是有益的,比如網路掃黃,就是為了避免滿眼所見都是淫穢色情,免得民心昏亂、不務正業。

刻意的誘惑是常人難以抵禦的,淫慾展現得多了,必然會刺激人們的荷爾蒙,使人蠢蠢欲動,進而姦淫致禍。這種對情慾的執著就叫做亂性。

綜上所述,按照老子提供的方法,使民不爭、不盜、不亂的目的是可以達到的,而且還能達到使民不愛慕虛榮、不自私貪婪、不迷情亂性的效果。「不上賢」使民不爭名,「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奪利,「不見可欲」使民不迷情。此三法分別是在世人最難逾越的三關——「名、利、情」上下功夫,真乃治世之良方啊!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通過上面對三個例子的列舉,引出了《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聖人之治」——無為而治。那麼聖人怎麼來治理國家呢?老子又提出了虛實、弱強、無知無欲三法,我們依次來分析:

一、虛其心,實其腹

「虛其心」就是虛懷若谷的意思。心要虛,因為當人們放空心胸之後,心胸自然就開闊了。只有先放空心胸,才能容納更多的東西。能夠容納的東西多了,才能為人大度,這就叫有容乃大。所以我們形容心胸寬廣、氣度寬宏的人為「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指他什麼事、什麼人都能容得下。

而心胸狹窄就是因為心裡裝得太滿了,沒有空間再容下別的了,心裡容不下的時候就只能發泄出來,於是什麼事都要弄個清楚、算個明白。

「實其腹」就是要填飽肚子,就是解決溫飽問題,這是最根本的國計民生。

一虛一實,是為了使人民能夠擁有輕鬆愉快的心情和基本的生存保障。

二、弱其志,強其骨

「弱其志」就是減少虛妄,使人能夠隨遇而安、心安理得。只有削弱掉人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奢望,才能踏實下來幹事情。比如浮躁的人們總想不勞而獲,或者都想一夜暴富,這就叫虛妄。而這種虛妄或奢望也可稱之為「淫志」,這就是老子想要弱化的東西。

「強其骨」就是強壯筋骨。肚子吃飽了,就該鍛煉身體了,這就是「全民健身計劃」。

一弱一強,是為了使人民安穩務實和提高生活質量。

三、使民無知無欲

什麼是「無知無欲」?是把人民都培育成無知群眾並且沒有慾望嗎?那就真成了愚民政策+禁欲主義了。這一點便是老子思想爭議最多、飽受詬病之處。實際上《道德經》中的「無+X」結構中的「無」,基本上都不是「不」或「沒有」的意思,而是「不執著」或與之類似的意思。如前文所講的「無為」——不刻意而為,就是個典型例子。那麼,以此類推,這裡的「無知」就是不執著於知道,或者解釋為「不去知道亂七八糟的東西」比較容易明白;「無欲」就是不執著於慾望之意了。

因此,老子想表達的是:要常常使人民不知道、不關注那些不該知道的亂七八糟的事物,並且不要執著於慾望。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老子緊接著就給出了答案——「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他說這是為了使人們不敢胡作非為罷了。把這句話分解開來看,能更容易理解: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

使大家——了解自己沒有膽量做——違反規則的行為——罷了

我們看現在的網路環境治理,就是為了不讓人們看到太多不該看的東西。有人說應該網路信息自由,但這其實與生態環境是一樣的——即不能水清無魚,又不能污水橫流。水清,魚會被餓死;水污,魚會被毒死;都不是好結果。所以還是適度的「無知」比較好。不執著於慾望的好處,前文的「不見可欲」已經講到,適度「無欲」則不亂性,這裡就不多說了。

如果人們都不知道亂七八糟的東西,也不執著於慾望,那一定是一群即純真又淡泊的良民了,必然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也就不會有胡作非為的衝動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虛心、弱志、無知無欲,另外還要實腹、強骨。可以看出,這是從人的身、心兩方面來提出的解決方案,心智方面要虛、弱、無,身體方面要實、要強。這樣的確很容易讓人想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是,我們還是不要把老子的意思理解得那麼偏了吧。如果你願意正面的去看,還可以理解為:平心靜氣、強身健體;修身養性、清凈無為。這可是很高級的修道心法啊!其實,能得到怎樣的答案,全看你自己打算怎麼想。

按照老子的設想,當人們都成為身心健康、自然和諧的有道之人的時候,就不會有人去胡作非為了。既然人們都不去胡作非為了,自然也就沒有不能治理的了,於是則「無不治矣」。

本章評述

老子的「聖人之治」即「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中國古代的帝王之術,曾被許多統治者所垂青,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然而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做到「無為而治」的統治者並不多,究其緣由,還是他們自身的境界沒到。很多統治者或多或少會有心胸狹窄、狂躁虛妄、縱情聲色等等這類毛病,而他們也有意無意的把這些問題傳導給了臣民。當然,也會有臣子誘導統治者的情況發生。從上至下,同流合污,長此以往,便天下大亂了。

「無為而治」最關鍵的,就是要適度、不要過度。過猶不及。過了頭,就成了愚民政策、死水一潭;不及,就會造成瘋狂縱慾、亂象橫生。因此,還是守住中道為妙,那就是人們一直夢寐以求的——純真美好、和諧自然。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用《山海經》中的故事、人物寫的玄幻小說有哪些?
道教的教派有多少種?
「我」或者說「自我意識」,在道門是如何看待的?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