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傻:心理賬戶

在我們做各種有關自己和家庭的財務決定時,很多人都習慣藉助於「罐頭」式思維。比如我們會把自己的錢分為幾份,放在不同的罐頭裡:一份用來儲蓄購房,一份用來日常開銷,一份用來度假旅遊,等等。

藉助這種方式來做出自己的投資和理財決策的好處是:每一份錢都有明確的功能和用途。對於一個自制力不強的個人來說,這種標籤有助於為自己的消費需求樹立一個「硬性邊界」。假設我們給自己規定,每個月在淘寶上買衣服最多只能花1000塊。那麼在這個月的額度被用完以後,「剁手黨」們可以用這個借口強行命令自己不能再買了,要買也至少要等到下個月。

但是,「罐頭式」的思維方式,也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決策。在行為心理學上,這種不理性偏見叫做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講講這個問題。

什麼叫心理賬戶呢?讓我和大家分享一個簡單有趣的例子來解釋這個概念。

假設你是王菲的歌迷,在苦等多年之後終於迎來了她的演唱會。你早早排隊,花了5000人民幣買了一張內場門票。現在假設A情形發生:在演唱會開演前一天,你發現買好的門票找不到了。你是否會再花5000塊錢買一張同樣的門票?

現在我們來考慮B情形:在你路過體育場的時候,偶然發現過兩天這裡要開王菲演唱會,目前正在出售門票。門票價格有高有低,你比較中意的位置和價位大約在5000人民幣。當你想掏錢買票時,發現自己的錢包不見了,裡邊大約有5000元現金。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會使用其他支付方式(比如手機,或者銀聯卡,或者向朋友借錢)去購買一張演唱會門票?

很多經濟學和心理學學者,都在他們的實驗中(Thaler, 1999)問過受訪對象上面這個問題,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絕大部分人,在A情形下不會再花錢去買門票,而在B情形下則還是會選擇花錢購買門票

原因在於:大部分人不願意花兩倍的錢去購買同一張門票。在他們看來,自己已經花錢買了門票,因此如果這張門票掉了,那麼我只能自認倒霉,理應受到「懲罰」。如果再花錢去買一張同樣的門票,這顯然有些太過鋪張浪費了。

但是在B情形下,門票需要花5000塊錢,和錢包被盜,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情。事實上,如果錢包被盜,我可能更需要去看一場演唱會來慰藉我受傷的心靈。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心理賬戶」的例子:雖然都是5000塊錢,但人們會把不同的消費行為分門別類放到不同的「賬戶」中:演唱會支出屬於「享樂消費」,錢包被盜屬於「緊急事故」,兩者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邊界,互不干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心理賬戶」的例子。

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的汽油價格大幅度下降(見上圖),在短短几個月內下跌幅度超過了50%。

照正常的經濟學原理,美國的消費者從汽油價格下跌中得到了好處,應該會減少在汽油方面的開支,同時增加在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比如食品,衣服,度假等)。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在汽油方面支出的一美元,和在食物或者傢具方面支出的一美元沒有任何區別。一個理性的家庭,會對家庭開支進行統籌安排。

但是研究(Hastings and Shapiro, 2013)顯示,在這段時間裡美國家庭在汽油方面的開支占家庭總開支的比例,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原因在於,當汽油價格下跌後,大多數美國人都選擇了購買更好的汽油。比如本來一名司機習慣買92號汽油,在汽油價格下跌後他去選擇加95號汽油。本來習慣加95號汽油的,現在升級去加98號汽油。

這種現象一度讓經濟學家感到困惑,但是用「心理賬戶」就不難解釋這種行為。對於這些司機來說,他們腦中有一個被分割開來的「加油賬戶」,比如每月500美元。因此當汽油價格下跌時,司機們忽然覺得相同的500美元可以買到更好的油,因此做出這種選擇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這裡再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心理賬戶」的笑話。

一對新婚夫婦去拉斯維加斯度蜜月。在老婆上床睡覺後,老公決定去賭場試一下自己的手氣。他懷揣著100美元,告訴自己如果把這些錢都輸了,就堅決「止損」,回酒店睡覺。

老公從凌晨12點開始坐上賭桌。出乎他意料的,那天手氣似乎特別順。到了凌晨2點,他已經贏了1000美元。老公對自己說:今天看來運氣不錯。乘勝追擊,贏到2000美元我的機票錢就回來了,到時候我就收手。

到了早上4點時,老公的好運還在持續。這時候他已經贏了5000美元。雖然大半夜沒睡,但是他精神十足,毫無睡意。以前他也經常光顧賭場,但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順。運氣要來的時候,擋也擋不住。老公暗暗下定決心:只要贏到1萬塊,我和老婆的酒店錢也都賺回來了。到了1萬我就回酒店房間休息。

但是很不幸的,接下來老公的運氣急轉直下,他的籌碼不斷被莊家吃掉。到了早上6點時,之前贏得錢全部還給了賭場,還搭上了自己的本錢。這時候老公終於撐不住了,病殃殃的回到了酒店。剛剛睡醒的老婆問他:親愛的,昨天一晚上你在賭場里戰績如何?沒有輸很多錢吧?

老公有氣無力的回答到:沒什麼,我就只是輸了100塊錢而已

在金融投資領域,「心理賬戶」極大的影響著個人投資者的行為習慣。有研究(Thaler, 1999)顯示,很多家庭在負擔高利率的按揭(比如4%-5%)時,同時有大量現金存在銀行中僅獲得比較低的利息收入(比如2%-3%)。如果用這些閑散的現金還掉部分按揭,那麼消費者每年可以省下不少利息費用。但是很多家庭沒有選擇這麼做,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們的腦中,儲蓄是儲蓄,按揭是按揭,兩個賬戶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把它們隔了開來。

在另一篇研究(Odean, 1998)中,作者發現,當股民有現金需求,需要賣出某支股票時,他們總是會選擇賣賺錢的股票,而避免去出售虧錢的股票。這種行為導致他們過早賣出賺錢的股票,在虧錢的股票上捂的過久,以致於拖累了他們的投資回報。股民們在選擇賣出哪支股票時,在心理上將他們歸入不同的「罐頭」中,而不是將這些投資組合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從而導致了上面提到的這種行為。

有很多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傾向於那些分紅率比較高的股票。在這些投資者看來,如果可以從某一項投資中每月(或者每季度)收到固定的現金流,那麼他們就能夠心安理得的把這些錢用掉。因為投資的本金還在,就像一頭奶牛,能夠不斷的生產出牛奶。

這種思維方式的問題,在於忽略了投資者成為公司股東的初始意義。從公司股東的角度來講,要想分享公司成長帶來的好處,可以通過更高的公司股價,或者更多的現金分紅實現。如果股東有現金需求,他們可以選擇賣公司股票,或者選擇收取分紅。事實上,由於絕大部分國家都對分紅進行徵稅,選擇收取分紅的股東反而收入更少(因為一般來說花紅稅比資本所得稅更高)。

很多深愔「心理賬戶」偏見的公司,會利用這一行為習慣來推動他們的銷售業績。舉例來說,很多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告訴他們的客戶,應該分撥出家庭收入的X%,專門用來買保險。這種「消費公式」導致家庭收入越高,買的保險也越多,而完全忽視該家庭的實際需求(比如家庭成員的年齡,健康狀況,工作性質,等等)。

一名聰明的投資者,需要學習「心理賬戶」對於我們人類行為造成的影響。在做出重要的投資或者消費決策前,認識到自己可能會犯下類似的錯誤,防止自己被狡猾的銷售機構利用和忽悠,盡量提高自己做出理性和冷靜決策的能力。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新書《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終於上架啦。在京東,淘寶,亞馬遜中國或者噹噹搜索書名或者作者名,都可以購買到該書。

數據來源:

Thaler, R.nH. (1999, July 1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JUSTINE S. HASTINGS AND JESSE M. SHAPIRO, 2013, FUNGIBILITY AND CONSUMER CHOICE:nEVIDENCE FROM COMMODITY PRICE SHOCKS

Odean,T, 1998, 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 53, Issue 5, October 1998, Pages 1775–1798


推薦閱讀:

政府債券利率上升和下降對投資者,債權人,債務人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最美證件照?
炒股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TAG:行为经济学 | 投资 | 个人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