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見 | 智商一百八 彈不好吉他
少年Y,初中學霸,聰慧內斂。一次快下課時他對我說:「臨近考試,近期就不來上課了。」「好,考試加油。」我回答道。待考完試再來上課時,我問起他——
「考的怎麼樣?」「還好。」「還好是多好呢?」「第一。」
「哇!班級第一?」「年級第一。」「……」青年Z,名校畢業,智商爆表。一般上課的節奏是這樣的:「這節課我們先A…再B…接C…後D…最終E。」 但給他上課時的節奏完全不同,是這樣的——「這節課我們的目標是E。」
「老師你看是不是這樣:A…B…C…D…E。」「嗯,對。」「若是A…B1…C1…D1…E,這樣行不行?」「行,可以的。」「倘若在B1與C1之間加個B2,是不更好?」
「額,確實更好。」「好嘞,老師你歇著吧,我開始練了。」給少年Y上課很輕鬆,任何要點只要講一遍,他便能做得很好;而給青年Z上課更輕鬆,幾乎不用我講,更像是他在給我上課,即便會伴隨著智商被碾壓的「快感」。 然而他倆彈的怎麼樣呢?60分而已。對於少年Y,礙於學業壓力,練習時間自是有限;對於青年Z,知道雖然容易,可是做到並不簡單。縱然兩人聰明絕頂,只可惜彈琴好壞與智商高低並不相關。
彈琴是技能,不是知識,學習的方式自是迥然不同。
學習知識需要智商,或者說智商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優勢。回想上學的時候,班裡是不是總有一個從來不寫作業,但考試卻名列前茅的同學。於他而言學習是件容易的事——只要記住了,理解了,有了舉一反三的能力便能考得高分。但學習知識也是件困難的事,有的同學公式背的滾瓜爛熟,習題做了厚厚一摞,然而分數卻仍然不理想。這並不是他不努力,而是學習的方法不得當。
學習知識是知難行易,而學習技能正相反,是知易行難。還記得曾在語文課上學的「賣油翁」的故事么:「n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n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射箭是將箭射於靶心,倒油是將油倒進葫蘆。這原理誰都懂,只是射的准與倒的穩卻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人盡皆知,卻不見有幾人能稱得上是「惟手熟爾」。
彈琴亦是如此。只要左手想按哪就按哪,右手想撥哪就撥哪便可,又有何難?正因如此,學琴的人上至花甲老翁、下至幼齒孩童。只不過彈琴的人這麼多,彈好的沒有幾個。子曰:學而時習之。這「學習」二字明明是兩碼事,理應拆開來看。「學」到的是知識,是從不知道到知道的瞬間;而「習」得是技能,是從不熟練到熟練的久遠。對於彈琴而言,大智若愚這個詞或許並不貼切,但笨拙卻是必須的。在學琴之前的你是笨拙的。即便你已經在擅長的方面遊刃有餘,甚至功成名就。只怪隔行如隔山,位於新的起點時,你需要放平心態,如同學步的嬰兒一般。
在練琴之中的你是笨拙的。即便練習不一定是枯燥的,但練習卻不一定是見效的。進步這事可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是需要量變的積累直至質變的突破。
在彈琴之時的你是笨拙的。即便曲子練得爛熟,對環境非常適應,心理素質更是好的很。卻總是會有無法預測的狀況侵襲而來,令人手心發汗、惴惴不安。
當然笨拙不全是好的,琴彈得好的人也不全是笨蛋,只是智商高的人往往自負而敏感——這並不是缺點,但是在彈琴這件事上,事不如願的挫敗感與徒勞無功的無力感,對於聰明人來說著實更為沉重,更容易受困於這自己設下的桎梏之中。
無論智商的高低,對於每個人來說,自我認知或許是永恆的難題。而彈琴,與打字、游泳、騎車或是任何技能一樣,在學習時能否正視自己的笨拙,是那道最難以跨越的心智之牆。
何況知識終將遺忘,唯有技能常存。共勉之。
原文發佈於 拙見 | 智商一百八 彈不好吉他
推薦閱讀:
※如何分別在吉他、貝斯、鍵盤or鋼琴上演奏realbook?
※求吉他布魯斯音階的各種指法圖?
※用ipad看吉他譜?
※【薦書】董運昌 -《指彈吉他經典》
※為了方便Ukulele掃弦,右手食指和中指留了指甲,影響打字怎麼辦?
TAG: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