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川菜基本術語

研究川菜,要從最基本的元素入手。這些東西搞不清楚,就會留下川菜麻辣重油的壞印象。

nn

先從一個「??」字開始吧。此字音「趴」,四川方言,意為軟,四川人說男人妻管嚴,即叫「??耳朵」,用在食物上,是指原料到了軟熟而形整不爛的程度。川菜中久蒸久煮的菜式,什麼時候算是火工正好?老師傅便教你,至??為止。

nn

更完美的境界叫「??活」,肉雖軟熟,但不死板,感覺還是活的。

nn

最直觀的例子是成都流行的「老媽蹄花」,完整的豬蹄跟湯上桌,入口抿之,一下子化開。但大規模經營,不如鄧師傅做得細膩,他剛添了外孫女,那碗「外公蹄花」真是已臻化境。

說到「??耳朵」,還有馬耳朵,那是切配上的術語。把蔥白或泡紅辣椒切成七分長的段,一端呈斜尖形,形似馬耳,故名。

nn

這種刀法,不見於其它菜系,用意何在?向鄧師傅請教,原來一則是為配合腰塊肉片之類較大的主料,二則爆炒時爭分奪秒,斜切之後,香味更易快速散出。更快的切法,是兩端皆成斜尖,名曰「箭頭子」,又叫「眉毛蔥」。

nn

較複雜的則有複製醬油,每家的製法都有獨到之處,教科書上的標準版本是醬油十五斤、紅糖三斤,另將八角三段、桂皮二錢、甘草五錢、三奈五分用紗布包好,一同入鍋,小火煨一個鐘頭。成都名小吃紅油抄手和鍾水餃,缺了此味即不正宗,絕不是醬油加辣椒那麼簡單。

nn

有人質疑,說川菜麻辣,豈有用糖之理。殊不知從前糖為奢侈品,四川天府之國,才消費得起,何況糖有提鮮之效,也不完全為了鬥富。這些傢伙已被三流川菜搞壞味蕾,不可救藥矣。

nn

川菜百菜百味,單看各類蘸食的味碟就知道了。常見味碟如下:

nn

椒鹽味碟,將花椒炒香、碾細,與炒鍋的精鹽按一比二的比例調勻。

nn

紅油味碟,將醬油八錢、辣椒油三錢、芝麻油一錢調勻。所謂辣椒油,是把菜油燒滾,冷至五成熱,淋在辣椒面上,只用其油。

nn

薑汁味碟,將薑蓉三錢、醋五錢、芝麻油二錢、精鹽稍許調勻。

nn

椒麻味碟,將蔥葉五錢、花椒十五粒、精鹽一分碾成細末,再加醬油二錢、芝麻油二錢、肉湯三錢調勻。

nn

蒜泥味碟,將蒜蓉三錢、醬油八錢、白糖一分、芝麻油二錢調勻。

nn

蔥醬味碟,將二粗(一分寬,二寸長)蔥白切成一寸二分的段,共十段,用刀將兩端劃成細絲,入清水漂起,待兩端翻花如菊狀後撈起。另將甜麵醬四錢、白糖五分、芝麻油調勻入碟,周圍擺上花蔥。

nn

烤和炸的菜式跟味碟的情形最多。這種場合,多數還要跟一撮糖醋生菜,是選蓮花白(即捲心菜)、白菜、胡蘿蔔、黃瓜等,切成細絲或塊,用白糖、醋、芝麻油、精鹽,上菜時一拌而成。

nn

說得容易,其實甚考廚師功夫。鄧師傅出手,穩定如泰山,大家吃了數十次,回去仿製,無論如何做不出來。

nn

想起當年初識鄧師傅時,我放肆地闖進廚房去,見到一鍋高湯,在「濃湯寶」橫行的今天,實在難得。

nn

鄧師傅不以為然,「『廚師的湯,唱戲的腔』,大家都覺得廣東師傅煲湯厲害,其實川菜的湯,有自己的格局。」

nn

然也然也。川菜中第一流的湯,有奶湯和清湯之分。前者是將老母雞一隻、鴨一隻、豬肚兩個、豬蹄和豬肘各三斤,沸水汆過,一次性加水四十斤,猛火煮沸,撇沫,熬約兩個鐘頭以上。吊湯有句口訣,「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無肚不白」,一鍋奶湯,把奧妙都道盡了。

nn

清湯,出於魯菜而勝於魯菜,將老母雞一隻、鴨一隻、豬排骨三斤、火腿棒子骨二斤,加水四十斤,猛火煮沸,撇沫,下蔥結三兩、姜一兩、紹酒五兩,始終保持沸而不騰,熬約一個鐘頭,將食材撈出洗凈,蔥姜棄之,再用豬肉茸、雞茸(各用原湯解散)各掃湯一次,再把雞鴨、排骨、火腿骨下鍋,連同豬肉茸、雞茸分別壓成餅放在鍋內,取其鮮味。

nn

火腿骨自帶鹹味,用時不必再下鹽。僅下豬肉茸,掃出的即為清湯,追加雞茸,就叫特級清湯了。掃湯的原理和法國人用蛋白一樣,但掃完再煮的道理,還是四川師傅高明。清湯呈茶色,名副其實地清澈見底,美名曰「開水」。千萬不要被這個名字唬住,認為寡淡,如果你用手指搭一點,即刻粘住,絕對不誇張。

川人用清湯,出神入化,有四大名菜:清湯腰方、肝膏湯、雞蒙葵菜和開水白菜,工藝由難至易,令大家驚為天人的開水白菜,只有忝陪末座的資格。
推薦閱讀:

在北京哪裡可以吃到正宗的地方菜?
【醬油站廚房】紅燒牛肉,給你貼厚厚的秋膘
北京哪家川菜好吃?
家常紅燒魚,只服我二姨

TAG:川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