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的新征程:養殼千日,用在何時?

聯想集團(Lenovo),一如當年11名科研人員成立之初的命名一樣(legend),聯想相關的人和事也的確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傳奇。雖說名義個人財富不見得在富潤排行榜上多高,但是柳傳志在江湖上的地位可是毋庸置疑的,聯想集團雖說錯失智能手機浪潮,但是盤子還是實打實的放在那裡,曾經的幾個聯想少帥也在實業、資本市場中翻江倒海,延續著聯想的傳奇。

一、聯想系的新節奏

作為集團公司的聯想控股已經成為多元投資控股公司,在IT之外,逐漸形成「財務投資+戰略投資」的「雙輪驅動」戰略,2001年成立聯想投資(君聯資本),到2003年成立弘毅資本,2008年成立天使聯想之星,到目前,旗下已掌管1000多億元的基金,投了600多家企業。聯想資本擴張的路徑和其他金融巨頭不太一樣,並不是通過牌照資源進行資金的獲取,而是以聯想的實業人才和資源為軸,通過自有資金及發行基金來融資,以資產管理者的角色存在。

前段時間,柳傳志的一段講話:「5年前,我們就開始,投得最好的行業和領域不以退出為目的。君聯資本、弘毅投資、聯想之星3家投資公司有交叉的部分,當被投企業做得好,我們會立刻跟投,甚至整個接盤,這就變成了兩個輪子,輪子之間是能轉換的。在我們這兒,投資就變成了兩種方式。一種是財務投資,企業做好了,我退出直接取得回報;另一種是戰略投資,我們覺得市場很好,不退出來,變成我們自己的實業,這個利潤會越來越高。」

聯想控股向來都會認購旗下資管公司發行產品的份額,認購比例的高低就顯示出在體系內的差異了,基於聯想的實業基礎,資管產品退出邏輯就比一般資管公司更多了,行業好,管的住的就集團接下來長期經營;管不住,不性感的就傳統套路退出,這個劇本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問題來了:

當想接下旗下資管產品投資項目的時候,GP是聯想系的人,怎麼在和集團交易中確保LP的利益呢?

在過去的2016年,聯想系在二級市場的套路卻有點新意思了,集團層面的佳沃集團拿了爭議巨大的萬福生科(300268.SZ)的殼,不符合邏輯,即使是殼價再便宜也沒必要蹚這趟渾水啊...

做國企改制發家的弘毅這邊的套路就更好玩了,默默的在港股這邊倒騰了兩個老有意思的殼:弘和仁愛醫療(3869.HK);百福控股(1488.HK),一個醫療,一個餐飲,兩個都是超大的行業,這兩個劇本都值得拿出來聊聊,結合聯想控股搞好了就收的戰略,值得思考這系列運作邏輯是什麼?

二、醫療的仁愛醫療(3869.HK

先來說說醫療服務劇本的弘和仁愛醫療(3869.HK),2017年3月16日上市,共發行3333.4萬股,發行價為每股12.80港元,融資3.43億元,4月7日全額行使超額配售權,再發500萬股,額外融資0.64億,按計劃融資主要用於併購醫院,有趣的是,再敲鑼儀式上,柳傳志和弘和仁愛首席執行官張曉鵬一起為弘和仁愛鳴鑼,當鳴完一下時,張曉鵬並沒有停手,柳傳志思緒頓了一下後便開始配合繼續敲鐘,兩人後來連鳴五下鑼。

更有趣的是,這個公司的大股東是弘毅旗下的一期基金:Hony Fund V,在超額配售之後持股比例為70.19%。

更有趣的是,作為上市核心資產的上海浦東新區的兩個民營醫院醫院(二甲的楊思醫院和一甲的福華醫院)的管理合同,是2014年9月30日弘毅花了10.38億人民幣收購的,從這個上市路徑來看,毫無疑問是成功的,最快速度的打包上市,最新的市值15億港幣,這波節奏賺大了,兩三年時間,就造了個主板殼,項目資產還上市了,小手一抖還IPO融了4億,從資本運作的角度來看,節奏帶得飛起。

但是從醫院投資得角度來看,這波節奏就更凶了,目前上市公司核心資產是非營利性醫院得楊思醫院,管理合同轉移利潤是行業通用得手法,但是弘毅這個節奏就逆天了,2016Q4披露得管理費是楊思醫院總營收的22.1%,這可是總營收的22.1%,已經大幅超過(營收3-5%+供應鏈)的轉移模式,這樣的大比例轉移,究竟是多厲害的醫院才能長期扛下去...再者,這個公司的核心資產其實是一紙合同,賬上掛的10.8億可是無形資產...當然,這些都是行業的共性問題,只是在金融的路徑下,被放得更大了。

回過頭來看整個項目的運作,無責任的猜想幾個細節:

1)作為原來的業主方,可能有產權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自己出不了面IPO,先把資產倒給弘毅搞上市,回頭再錢接回來;

2)醫院主體和項目公司在報表上是獨立的,利用管理合同轉移利潤的行業慣例,特意大比例給管理公司輸送利潤,把虧損留在非上市主體。

3)弘毅畢竟是資管產品,有退出要求,接下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去買買買其他醫院資產,把這個盤子做大了,最後再把貨散給市場,反正現在也是職業經理人再管,也沒所謂。

4)按照聯想搞得好就收的邏輯,醫療這個行業足夠大,利用這個成熟的項目公司先倒騰上市,養著殼先,然後作為集團旗下其他醫療服務的平台的退出通道,那到時候又會出現天問了,左手倒右手,價格怎麼定?

現在聯想控股集團直投的醫療服務類的資產也不少,拜博口腔、德濟醫院,2016年營收在13億左右,弘毅旗下另一個資管產品也投了三個浙江的醫院項目,2015年營收在5.97億左右,將來這些個小夥伴怎麼處理呢?批股給他們轉移控制權到集團直接控股,資管類的產品就愉快的退出?

由於弘和仁愛醫療(3869.HK)的劇本走勢分化太大了,目前還看不到明顯的趨勢,還是看戲好了...

三、餐飲的百福控股(1488.HK

另一個弘毅的盤子就更好玩了,百福控股(1488.HK),借殼的前身是理文手袋。

2015年9月,理文手袋大股東以1.14元/股配售2.06億股,持股比例從75%降到50.03%;

2016年5月,理文手袋賣盤,弘毅旗下第八期產品用4.87億,以每股1.18元/股接下4.13億股,拿下50.03%股權,隨後1.18元/股發起全面邀約,最後持股比例收到52.16%,隨後董事會洗牌,弘毅一把手趙令歡走馬上任做了董事會主席及行政總裁,弘毅就愉快的把這個殼拿下來了。

有趣的來了,拿下這個殼後,2016年9月,上市公司計劃向新大股東弘毅發行15億可轉債,轉股價1.18元/股,全面轉股後為現行股本的154.08%,及擴大後股本的60.64%,可轉讓,利率每年3%,5年期(可延長到7年),股權結構如下:

後續又加了個補充協議,這個可轉債在股東大會通過後,有兩年的可用期,15億可轉債在兩年內按約定的條款分批認購,第一年必須分批認購50%以上,兩年內必須全部認購完。

那有趣的問題來了,這個可轉債就是常見的低位拿貨的套路,轉股價和賣殼成本是一樣的,全面轉股後可直接頂到81.17%的比例,這個方案bug的地方在於,有兩年的可用期,按上市公司的需求提取,前期不用花錢就直接在低位鎖定籌碼了,名可轉債,實購股權,且方案的靈活度太高了,進退皆可,對大股東簡直是呵護備至...之後的節奏要麼就是拉上去,高位配股融外面的錢,要麼就是持續的配股去收其他項目,卻在不斷的稀釋的過程中確保弘毅的控制權。

問題來了,這個殼拿下來幹什麼?

2016年年報中披露:弘毅投資在近十年的消費品行業投資實踐基礎上,投資本公司。其核心目 的就是以其為平台,並通過認購本公司發行15億港幣可換股債券作為先期投入,後續將通過長期的持續投入,打造中國絕對領先、世界有影響力的多品牌連鎖餐飲投資管理集團。將通過投資加投資管理的雙輪驅動實現企業價值的持續增長。

2016年8月至12月間,控股北京領先的米飯快餐「和合谷」,並參股新銳品牌「遇見小面」,以及北京領先的中式快餐品牌「西少爺」。

2017年3月4日,百福以數千萬投資「好色派色拉」,以色拉為核心產品,在深圳及廣州經營4家門店。

2017年4月21日,百福增資深圳越品餐飲少數股東權益,以越南菜為核心產品,旗下經營兩個連鎖品牌「越小品」與「美奈小館」,在深圳經營7家門店。

拿下殼後,上市公司作為主體對外投資速度還是很快的,在弘毅層面的餐飲投資就很多,2014年7月,弘毅投資斥資約9億英鎊(摺合人民幣約95.5億元),收購了英國餐飲品牌Pizza Express。此後,弘毅打造了兩個資本平台專註於餐飲行業的投資。2014年弘毅成立了弘記餐飲,該平台對權金城、權味進行了投資。

後續這個拼盤怎麼拼目前還看不出眉目,但是目前的上市公司的盤子來看:

1)理文手袋的老業務還在上市公司裡面,什麼時候,什麼方式剝出去還要看;

2)目前上市公司投的項目有些都是少數股東權益,表怎麼做還是個問題;

3)而且CB還沒真正發出去,還是要看會不會玩到一半不玩了,再等等,基金買殼玩脫了再倒出去也是有先例的...

結語:

在聯想控股的層面,目前聯想集團的盤子也就那樣了,能穩住就很好了,其他業務板塊必須頂上來,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下個階段的重頭戲是金融,但是醫療、餐飲這兩個超大市場容量卻又分散的行業,搞事情,還是有非常大的空間的,聯想的血統(有點國資),在江湖上得聲望還是搞得動的。

但是目前這兩個殼都是以弘毅作為主體進行運作的,就遠沒有聯想控股直接控股的確定性高了,畢竟嫡系和旁系還是有重大差異的...嫡系再虧也得扛下去,旁系不行可以出掉嘛...

按照之前柳傳志的說法,實業搞好了可以收編。

如果將來這兩個殼能被收編成嫡系,那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養殼千日,就看用在何時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弘毅投資斥資 9 億英鎊收購英國披薩品牌 Pizza Express,能否獲得理想的回報?

TAG:弘毅投资 | 港股 | 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