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時間」賣了100萬,賣藝不賣身的豆瓣「下海」能撈到金嗎

近日,豆瓣宣布旗下內容付費項目「豆瓣時間」5天銷售額過百萬元人民幣,付費訂閱用戶數過萬。

文/張書樂

TMT行業觀察者、遊戲產業時評人,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

對於一個文青聚集的社區來說,北島作為首期主講人足以激發起大量文青們的付費慾望。但文青們的錢包,未必能滿足豆瓣的胃口。

「不限量版」的獨享,別樣的「內容滿足」

對於那些在網路上聽免費音樂的人來說,無法體驗到聽黑膠碟那些人的感受,而去現場看演唱會的,將獲得另外一種體驗。

作為一個曾經偽裝為文青的人,我或許偶爾會沉吟一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再批駁下海子「面朝大海」的矯情。放心,我雖然手上一本朦朧派詩人的詩集都沒有,但聽說「豆瓣時間」請來了北島作為主講人,也會萌生想聽一聽的慾望。

無他,好奇心是主要的,其次才是對知名的當代詩人的一些小崇拜。

毫無疑問,在1980年詩歌熱消退之後的中國,即使在豆瓣這樣一個文青聚集的地方,也有很大一部分付費的、或有付費意向的潛在消費者,存在著和我近似的想法。

「豆瓣時間」的價值在哪?它讓更多的文青能夠用不一樣的姿勢去獲得內容。以前只能看紙質書,現在能聽「偶像」親自為你解讀,這遠比高曉松拿著環球之旅侃大山更有吸引力。

話說,我和我的許多朋友都一致認為,比起那些獵奇的內容,我們更加喜歡高曉松那些談及歌詞、歌手和各種音樂的《曉松奇談》。

因為在絕大多數人的經歷里,都缺少渠道了解文化創作領域中那些名字已經耳熟能詳的人,從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和獨特視角里,談論他們親歷的那些自己領域裡的人和事。

于丹說《論語》、易中天和蒙曼說歷史,乃至劉心武談「紅樓」,都達不到這樣的感覺,因為後者更像是在授課,而前者則是講出親身經歷;後者是在用自己的觀點解剖先賢或迷案,而前者談論所談論的要麼是平輩論交的好友,要麼是想追趕和較量的當代絕頂高手。

這種內容上帶來的滿足有一個很大的長處,「豆瓣時間」里都是「私享會」,一個頂級文青關於自己經歷的分析和解答。

儘管同樣是付費音頻,儘管行業里已經有了《喜馬拉雅FM》、《蜻蜓FM》,還有剛剛迎接「羅輯思維」回歸的《得到》。但這些知識付費的同行們,哪怕是話語方式非常互聯網化,依然用的還是「跪在地上讀書、抬起頭來仰望」的知識傳授方式。

一個「頓悟」的機會,可大多數無法得到

北島的光臨被文青們這樣解讀:一個從來不用豆瓣的人、居高臨下空降到豆瓣這個「精神角落」這似乎成為了豆瓣這次追逐內容付費風口中的一大詬病。

但這並不是問題,對於文青來說,偶像們的降臨,已經讓他們有了極大的獲得感。儘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獲得感可能會降低。

但正如前文所言,這樣一個用差異化的「閱讀」體驗來收費的方式,最大的賣點在於通過真正進入了那些文學創作領域最深層的人的體驗、感悟分享,讓「豆瓣時間」的訂閱者們,尤其是那些希望在這些領域有所突破的文青們,可以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和「領軍者」不一樣的思維。

比起羅永浩將別人的書咀嚼後吐出的所謂個人感悟,「豆瓣時間」的內容更容易讓人達到頓悟的境界。當然,對於訂閱者們來說,完全頓悟雖然是個小概率事件。

但對於內容創業者來說,這近乎是在聽「掃地僧」傳功了,獲得多少,就看個人造化。比起更加功利化、工具化的知乎、《得到》或《喜馬拉雅FM》上的知識付費內容,或許「豆瓣時間」更加練意、內容積澱更深厚,後者重形、速成來進行簡單切割。

作為風口上的兩類不同的內容平台,豆瓣真正的弱點在於分享者就那麼多、聽講者也只有那麼多。

畢竟太過高大上、甚至可以用形而上來形容,即使能達到更大規模的頓悟垂範,但畢竟實戰性和實用性都不足,尤其是文藝青年往往過於理想化,並且在真正的生活錘鍊中,往往大多數的詩和遠方,被生活的苟且所牽累,最終選擇了「沉淪」。

面對讀無用之書,和做有為之人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都是文青的困局,也是最終是否為內容付費的癥結。

換言之,當新鮮感過去之後,再回過頭去總覺得不如一劑治療感冒的偏方有用時,是選擇花100元人民幣購置一份精神食糧,還是花上十倍的價格來購買一件體面地職場正裝,文青們的選擇將可能變得更加簡單。

同時,大神級的首播,往往難以為繼。畢竟,就如當年免費的公開課一樣,當大神們走下神壇,而後來接棒的力量不足之時,這場內容付費的大戲就可能「斷檔」。

比起數量總會隨著世代更迭而保持相對龐大恆量的豆瓣文青用戶來說,「大神」這種特產,總是稀缺內容產品,而且現存的也就那麼多。

何況,就算一個「大神」能快速迭代出新品,但講太多了,也容易出水貨……


推薦閱讀:

財新網宣布全面啟動「內容付費」
房價至高無上時代,你的知識還值幾個錢
互聯網,請為內容創作者喝彩
焦慮時代,為什麼「無用」的內容反而越來越值錢?
1120 - 我也試試內容付費

TAG:豆瓣 | 内容付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