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母親節特輯:從惠斯勒的《母親》聊到「藝術代溝」
【真·多圖預警,請在WIFI下閱讀】
錯過往期的吃瓜群眾,請關注本專欄就可以閱讀往期文章了,從頭看起思路更連貫喲~
-------------------
各位吃瓜群眾好,還有幾個星期又到母親節,各大商家已經開始廣告戰了,我也來湊個熱鬧,發個母親節專輯吧。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是一位在美國出生,在巴黎學藝,後旅居倫敦並終身沒有返回祖國的畫家。上圖是惠斯勒於1871年繪製的代表作:Arrangement in Grey and Black No.1 (中文通常譯作《灰與黑的協奏曲》)。除此之外,這幅作品還有一個更為通俗和廣為人知的名字,《惠斯勒的母親》或者《母親》,現藏於法國奧賽宮博物館。
惠斯勒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極其獨特和微妙,他的朋友圈一個個都是牛皮哄哄的頂級名人:文學界有王爾德、波德萊爾、馬拉美等人,藝術圈有庫爾貝、馬奈、莫奈、德加、拉斐爾前派的羅塞蒂……雖然跟其中的某些人後來反目,但是這些名字足夠串出來一部波瀾壯闊的世紀文藝史啊!相比起來,惠斯勒其實是在大時代背景下不太顯眼的那個。
一方面,他的作品被歸入幾個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內,有評論家從他的時代屬性把他歸入印象派畫家之列:普法戰爭的時候,印象派重要人物畢沙羅和莫奈和惠斯勒一起呆在英國,因此他們之間理應有相互的影響。但是很明顯大家都能看出來,他的畫風跟我們熟知的印象派有非常大的不同。而在1874年,德加邀請惠斯勒參加印象派第一次展覽的時候,他是拒絕的;
從惠斯勒的一系列《夜曲》(Nocturnes)系列,我們可以感受到某些印象派的影響,如畫面氣氛的朦朧感,但是總體來說,惠斯勒的畫跟印象派強調外光寫生和鮮活用色的藝術追求還是相去甚遠的: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nocturne grey and silver paintings
Whistler, James Abbott McNeill惠斯勒另外一個跟印象派有密切聯繫的點,也是當時藝術界的一股潮流,就是對日本藝術風格的喜愛。反映這一審美的典型作品,便是由他親自設計布置的《孔雀房間》(The Peacock Room)。
他跟唯美主義(Aestheticism),「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 art for arts sake)的思潮有緊密的聯繫,但畫風和題材又跟典型的唯美主義如萊頓(Lord Leighton)、伯恩瓊斯(Burne-Jones)等人那種理想化、風格化的「美人圖」不太類似;
惠斯勒的《白色交響曲1號》和《白色交響曲2號》,是惠斯勒使用「美人圖式」,在顏色、構圖、審美趣味上都比較成熟的作品。他表現的女性人物莊重而和諧,跟其他唯美主義的女性人物相比,沒有掉書袋式的用典,少了很多追求古典神韻的味道,而多了一份容易接近的世俗親和力。
Symphony in White, No. 1: The White Girl
J. A. M. Whistler – Symphony in White no 2 (The Little White Girl)萊頓的Pavonia,典型的唯美主義風格,可以感受到這種非世俗的審美跟惠斯勒表現出來的畫風差異明顯:
如果你之前有做功課把《藝術的故事》看完,你就知道庫爾貝所屬的流派叫做「現實主義」或者「寫實主義」(Realism)。但是什麼叫做Realism呢?看字面很難看出意思來,那麼我現在告訴你,這張畫就是最能代表現實主義的作品:
(此處應有圖,已和諧,原圖網上很多,請按畫名+畫家名搜索)
我之前對整個現實主義風格是沒有什麼概念的,不就是比較世俗而已嘛。直到看到這張畫,那種當頭棒喝的直接粗暴通過這個動蕩的構圖、粗魯的筆觸震動到我,把這張畫跟那種神話女性人物裹個紗巾飄來飄去的畫面比較,我才真正打心裡理解了現實主義那種毫不做作、撕裂虛偽的道德掩飾的內核,挺朋克的。
好了,那麼誰這麼牛,能給這張畫當模特呢?
這個女人叫做Joanna Hiffernan,就是開頭提到的惠斯勒《白色交響曲1號》的模特,惠斯勒的女朋友。說到這裡,你懂的……庫爾貝曾經把惠斯勒認作自己的學生,他們也是多年的哥們,結果這件事情後就落得個分道揚鑣的下場,友誼的小船就這麼翻了。
另外一個跟惠斯勒翻了友誼小船的人,就是風流倜儻的王爾德。兩人本來也是好哥們,後來也是反目成仇。相信很多人看過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裡面那個被謀殺的藝術家的原型,正是惠斯勒……這真是多大仇啊……
還有一個人的名字經常跟惠斯勒一起在美術史上被提起,他就是為拉斐爾前派和透納撐腰的著名藝術評論家:羅斯金。惠斯勒和羅斯金之間的官司是美術史八卦上很有名的一段:
1877年,惠斯勒的藝術創作進入成熟期,逐漸受到了業界和收藏家的認可。這一年,他創作的《黑色與金色下的夜曲:煙火》在英國格羅夫納畫廊展出。《黑色與金色下的夜曲:煙火》在當時看起來過於前衛,甚至在當時的藝術標準里,它並不能被稱為是藝術——毫無構圖和造型,模糊一片,線條凌亂,看不出畫的是什麼,也無法從細節解讀出背後的內涵。當時的著名藝評人約翰·羅斯金,拉斐爾前派中的重要人物,用毒辣的語言公開批評了惠斯勒的此幅作品,同時讚揚了一同展出的同為「拉斐爾前派」的畫家愛德華·伯恩·瓊斯。
「站在為了惠斯勒好的角度上,特別是為了保護收藏者的權利,我希望考特先生(英國格羅夫納畫廊創辦人)不要再允許受不良教育且自負的藝術家進入畫廊了,這簡直是一場騙局!在此之前,我也見了不少厚顏無恥的人,但是萬萬沒想到還有更加離奇的:一個花花公子往公眾臉上潑了一臉墨,還要收費200幾尼(英國舊幣)!」
惠斯勒對於羅斯金的言論大為惱火,向法院起訴羅斯金,以損害名譽罪一舉將他告上了法庭。法庭認為這場藝術紛爭是一場鬧劇,雖然最終判定惠斯勒贏得案子,惠斯勒卻為此付出了大筆官司費,囊空如洗。這場官司直接導致他1879年破產,並不得不廉價地拍賣出自己的大量畫作和資產。
https://read01.com/AA2e2L.html
就是下面這張畫引起的糾紛:
一個是藝術家,一個是專業藝術評論家,他們互懟的過程可比知乎上的撕逼專業多了。知乎上的資深藝術答主@劉斯坦曾在他的專欄:藝術與美 中發表過惠斯勒和羅斯金的庭審記錄全過程,歡迎各位前去觀戰:惠斯勒VS羅斯金 庭審記錄 現代藝術的號角 - 知乎專欄精彩段落節選如下,請點原文看更多內容:
「您已經應用了一生研究的有關藝術的學間,不知您是否想過。任何人看了這幅畫,都會得出它並沒有特殊的美這個結論?
」我曾明確指出過,羅斯金先生就得出這個結論。」
「那麼您認為羅斯金先生的結論是正當的嗎?"
「對於羅斯金先生,什麼是正當的,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
「惠斯勒先生,您的意思是說在技法入了門的人.理解您的藝術是沒有困難的,那麼您是否考慮一下,此刻您能使我看到這幅畫的美之所在嗎?"
證人此時停傾了一下,注意地審視了濘席檢查官的臉又望了望畫,顯然,他很認真地思索了這個問題整個法庭靜待他的問答。
他說: 「不,恐怕這是無望的。這就如音樂家把音符塞到一個聾子耳朵里去一樣。 (笑聲)
原文:惠斯勒VS羅斯金 庭審記錄 現代藝術的號角 - 知乎專欄
由這場著名的官司,我聯想到另外兩次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懟畫家事件。
一次是安格爾的《大宮女》由於脊椎比例被畫家拉長,而被藝術評論家譏諷:
另一次是莫奈的《印象·日出》展出時受到嘲笑:他們諷刺說:「安格爾先生畫活人,就象幾何學家畫固體一樣。為使其預算好的線條賦予素描以立體感,他什麼事都做了!他把人體的各個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縮小,就象普洛克魯斯特床上的俘虜(Procrustes; 傳說中的古希臘強盜,縛其俘虜於鐵床上,如身長過榻則斷其足,如不及則強伸之使與榻等)一樣隨意伸縮。有時他感到沮喪,便不再去加強這種可詛咒的立體感,開始使輪廓完善。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寶劍來決鬥。」 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得較為中肯些,他曾對安格爾的學生說:「他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脊椎骨。」
安格爾:《大宮女》
莫奈的《日出·印象》畫完後,不久被送到巴黎的一次小型畫展上去參展。由於當時的觀眾大多習慣于欣賞傳統繪畫與古典繪畫,莫奈的這幅畫顯得相當另類,對觀眾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一名小報記者在文章中批評這幅作品時冷嘲熱諷地說,《日出·印象》這幅畫哪裡是畫的港灣,只不過是畫家在畫自己的印象罷了,戲稱這些青年畫家是一批「印象派」畫家。莫奈和他的朋友們後來覺得這個嘲諷他們的名稱正好符合他們的藝術主張,而且表明他們的作品不同於傳統的古典畫風,因此莫奈等一批富於創新精神的青年畫家們乾脆以此命名,「印象派」名稱由此產生。
https://read01.com/GQJQeO.html
實際上,縱觀美術史,各種新舊觀念和審美之間的互懟就從來沒有消停過。你想想,我們現在的人去看安格爾的《大宮女》,評價肯定是「古典美」、「逼真細膩」,但是當時的評論家卻認為人家結構沒畫對;印象派現在大家多欣賞,吹得多響啊,畢竟號稱是「最後一個能看懂的時代」吧,然而在當時也不那麼受大家待見。
這就是我想說明的一個現象,「藝術代溝」,這是我自己造的一個詞,意指部分評論家和大眾在面對新的藝術形式時表現出的滯後性。
如果你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大眾不會有人對安格爾的畫有什麼意見的話,你可能就能理解,為什麼現代-當代藝術在大眾中引起的激烈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過程。
你有關注知乎藝術板塊的話,就知道我要說什麼了……就是最近的共青團中央批判當代藝術事件:
如何看待共青團中央批判當代藝術的言論? - 知乎
如何評價青課:"小便池是藝術品嗎--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與文化冷戰"? - 知乎
這個事件中各方面的觀點,簡直就是知乎藝術板塊長期以來常見觀點的一次大匯總。典型反方言論有:
「我看不懂,因此當代藝術是不好的」
「我覺得當代藝術醜陋噁心,藝術必須要是美的」
「藝術專業人士沒有盡到普及藝術教育的義務,因此我們不懂是理所當然的」
「這也是藝術?我/我孩子/我的左手右手隨便搞搞也能成這樣」
「這就是洗錢/政治運作/資本運作/西方陰謀」
所有以上言論,基本上都逃不過「藝術代溝」這個定律。藝術早已拋棄了中世紀那種靠看圖說話、用圖像敘事的方法,在一次次技術的變革、思想的碰撞中逐漸變成了智力的角逐、智者的思辨遊戲。與其說當代藝術是藝術,不如說當代藝術成為了哲學的具體表現形式,而藝術品則是這種具體表現形式的具體表現形式。
換而言之,普通大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是反過來的:他們錯把藝術品本體當成藝術批評的本體。他們不能理解《泉》和大便罐頭作為「具體表現形式的具體表現形式」,只是一個最淺層的表象,他們還是嘗試用敘事的角度看待藝術,試圖把小便池當成真的小便池,把大便當成真的大便,試圖為這些表象找到意義、找到中心思想、找到價值,最後發現完全行不通,因此他們就炸了。
所以,我就不客氣地直說了:當代藝術不免會越來越走向精英化。缺乏知識更新能力(說的就是那些嚷嚷著沒有專業人士給他們義務普及藝術,自己又懶又瞎,手都不知道往哪裡伸的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脈絡、沒有能力思辨的普通大眾,基本上無望理解當代藝術,他們的宿命就是只能一直陷在「藝術代溝」里。
(所以為什麼我在專欄里一再強調,初學藝術入門,請把敘事暫時拋到一邊,去學習藝術形式、形式、形式!)
「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也是一個經常在上述問題中出現的論點,實際上這是一個意識形態極重的謬誤。翻開歷史你會發現,藝術是為委託人服務的,是為宗教服務的,是為新貴服務的,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獨沒有什麼為人民服務的時候。就算是特殊時期的宣傳畫、壁畫,那叫做為意識形態服務,你以為藝術真能為你服務,能給你端茶倒水錘錘肩膀捏捏腿還是怎麼著?因此,用這種觀點去看待當代藝術的人,實際上比那些「我看不懂」的人還要很傻很天真。
看,當代藝術是為買得起LV包的人服務的(著名當代藝術家Jeff Koons為Louis Vuitton設計的新款包包):
------------------------------------------------------------------
好,讓我們把視線重新轉回惠斯勒的《母親》。
這幅畫的名字已經暗藏玄機:作者自己把它命名為《灰與黑的協奏曲》,而大眾則把它叫做《母親》。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它本來就叫做《母親》,而事實上惠斯勒從來沒有這樣命名過。畫家眼裡看到的是色塊的構成,即形式;大眾看到的則是母親的具體形象,即內容。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證明普通大眾總是習慣於用敘事的眼光看待美術作品的。
實際上,惠斯勒一開始並沒有打算畫他的母親。根據惠斯勒一封家書的內容記載,當天由於惠斯勒約好的模特因故沒有出現,所以惠斯勒才臨時改成畫他母親的。
這張畫的意圖非常明顯:基本沒有景深的空間壓縮、平面化的色塊組合、色塊對畫面構圖的切割、大色塊中穿插小面積細節的點綴。畫家沒有表現出任何想要「寫實」的傾向,最明顯的就是黑色的大裙子,基本是全扁平的,沒有過多暗示立體形體的細節;以及牆上的掛畫,邊線甚至比「主體」-母親的臉更加鋒利,完全不顧常用的空間處理方法。
我們可以看看一個同時代的畫家,提索特(Tissot)的人像作品。比較以下方面:場景塑造出的景深、背景的掛畫的模糊程度、裙子的細節豐富程度等。你是否能感受出來,提索特畫的是「人像」,以突出人物為主,而惠斯勒畫的更加像是「場景」,人物的重要性跟其他道具是同一個等級的?
因此,習慣了類似提索特這種風格的正統人像油畫的觀眾,當年在看到惠斯勒的《母親》時,憤怒之情不亞於今天的知乎吃瓜群眾看到大便罐頭,就連專業人士-當時大都會博物館的館長也不能接受這張我們今天看起來覺得很經典的畫:豈料,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館長收到這幅畫後,竟勃然大怒,聲稱惠斯特根本算
不上畫家,並吩咐將它退寄回巴黎。最後,還是法國著名象徵主義詩人斯特芳.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等人聯名上書,才使法國政府買下了這幅名作。可想而知,這一定很尷尬。灰與黑的協奏曲 - 你應該讀懂的100幅世界名畫
同樣,很欣賞惠斯勒作品的馬奈同學也是因為這種扁平風格而經常受到輿論攻擊的,他的《吹笛子的男孩》當年簡直是被罵的狗血淋頭,那又怎樣?時至今日,人家還不是變成了奧賽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順便一提,這張名作和上面那張提索特的人像作於同一年(1866),時至今日已經過了一百多年,你要是把這兩張畫拿給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肯定還是說提索特人像好看的人佔大多數,「藝術代溝」就是這麼現實。藝術就是這麼不給人民群眾面子,大多數人覺得好的,恰恰不是最好的藝術。還指望著藝術為你服務呢?
所以,再過上兩百年吧,到時我們就會像談論安格爾的古典美那樣,談論小便池的古典美啦!再過二百年,我們重相會,
偉大的藝術該有多麼美!媒介也新,觀念也新,展覽更明媚,美術館畫廊處處增光輝。啊,親愛的朋友們,
創造這奇蹟要靠誰?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當代藝術的新一輩!-改編自《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最後,祝各位吃瓜群眾母親節快樂!
------------------------------------------
如果想要收到以後的文章更新,請關注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或者關注此ID。
謝絕轉載!工作忙恕不回私信,請善用評論!
謝絕轉載!工作忙恕不回私信,請善用評論!
謝絕轉載!工作忙恕不回私信,請善用評論!
另外,請一些新朋友在看完幾篇文章之後,盡量在較新的文章下評論,有時候如果您的評論在比較舊的文章下面我可能會注意不到,因為知乎給的提醒都是以文章分組的,通常更新的文章有更多人評論,所以在點知乎提醒的時候就不容易漏掉。謝謝!
題圖來源:Harmony in Blue and Silver: Trouville ,惠斯勒所作,畫中人物為庫爾貝
推薦閱讀:
※10歲的孩子喜歡臨摹非常精細的畫,但老師說他以後在畫畫上不會有大發展是為什麼?
※畫冊該如何選購?國內外出版有什麼區別?
※水彩畫入門第七期 色卡與水彩顏料的特性
※請問可以有哪些可以學習畫畫的軟體?如何自學畫畫?就是畫一些彩鉛畫之類的呢~?
※如何看待岳敏君和他的當代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