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碎片化學習把你拖向深淵
昨天讀到一篇很棒的文章,剛好可以解決最近困擾我很久的問題。但可怕的是,我突然想起自己在一年前就已經讀過這篇文章了,但是裡面的內容對我來說卻好像是新的一樣。
別人在拍著大腿,抱怨怎麼沒早點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卻在抱怨自己竟然讀過就忘了!我想這比那些從來沒讀過的人更悲哀吧。
出了問題就要反思啊!於是我回想那一年前的場景——那是在一個課間休息的時候,我正在嘈雜的教室里刷知乎,然後刷到了這篇文章,內容很棒,我讀得很興奮,但剛讀到一半就上課了,於是我趕緊快速瀏覽了後面的內容,記住了一個大概。
這篇文章雖然內容很棒,但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閱讀,我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價值。這不得不讓我重新審視「碎片化學習」這件事。
1 碎片化學習的窘境
5-15分鐘的碎片化學習,似乎是當下人的無奈之舉。整塊時間對於我們來說是個奢侈品,白天要上班、上學,晚上要加班或忙於各種社交、娛樂活動,睡前還要趴在床上刷刷八卦、看看視頻或者勾搭一下男神女神,很快這一天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的學習時間基本就靠各種5-15分鐘的碎片時間。比如等地鐵、等上課、等開會的各種等待時間,或者坐車、走路、健身、吃飯、做家務等這些體力勞動但大腦空閑的時間。但是很顯然,這些學習場景嘈雜、混亂、不可控,我們很難保持專註。
而且在短時間內,我們很難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你以回憶一下你的中學時代,剛上課的時候你的大腦是很難立即進入上課狀態的,所以會教課的老師,都要在課前慢慢引導學生們進入狀態。而碎片化學習,就是在大腦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硬塞給它一堆難以消化的東西。
自從羅輯思維開發了「得到」App之後,羅振宇就一直在推銷碎片化學習的概念。但是在我踐行碎片化學習一年多的時間裡,越來越發現這種學習方式存在太多問題。比如我習慣在吃飯、走路的時候聽知識新聞和專欄的音頻,雖然當時聽得很過癮,但是現在問我昨天聽得是什麼,我可能要想很久才能勉強答上來。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未知的東西太多,所以人們慢慢有了對抗落後的焦慮。在碎片化的時間裡了解到一個新事物,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種焦慮。於是人們就試圖將這種碎片化學習,當做繁忙生活中的重要學習方式。
可是這就像撓痒痒一樣,治表不治里,你的焦慮確實被滿足了,但除了知道點新的概念,多了點談資,生活卻似乎依然照舊。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什麼叫有效學習。
2學習的正確姿勢
如果一件事情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標準,那一定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要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標準:
有效學習就是改變之前的行為。
比如,你學了如何做PPT排版,但是你在下次做PPT的時候,依然用原來的方法排版,那就說明你的學習是無效的。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碎片化學習由於時間短,所以內容都是偏向乾貨的。在短短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接收的信息量非常大,我們根本來不及消化。
所以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碎片化時間根本不具備有效學習的條件。知道再多的信息,如果不用,那一點價值也沒有,最多只能稱為「碎片化了解」。
要知道,學習就是一個「輸入-思考-輸出」的過程,缺了其中任何一步,都達不到上面所說的目的和標準。但是碎片化學習似乎只有第一步「輸入」,而且輸入的時候也難以保證質量。
學習有一個慢思考的過程。在輸入一個知識後,必須要慢下來思考,把這個新知識和腦子中的舊知識連接起來,並試圖指導我們未來的行為。比如我讀《影響力》這本書的時候,讀到了一個理論:
「只要你把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設置在了你想要的位置上,那麼這個人就會自然而然地遵從一整套與這一全新自我形象相一致的要求。」
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暗示嘛?所以很多人讀這句話只要3秒左右,但是我讀了至少30分鐘。因為我做了慢思考,想了很多問題:為什麼這個理論是湊效的?它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哪些現象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以後遇到哪些問題,可以用這個理論解決?如果我想達成某個目的,我該怎麼應用這個理論?
想明白這些問題,可能30分鐘都不夠。但是換回的是什麼呢?是我以後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釋、解決、預測更多的問題,做出更好的決策,帶來更好的結果。我每次遇到能應用這個理論的場景,都會想起它來。比如在我難以堅持去長跑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個方法,然後對外宣稱自己正在準備挑戰馬拉松,以此獲得「馬拉松選手」的身份認同,這樣我就能輕鬆地堅持跑步訓練了。
能做到「活學活用」,是因為真的花時間、花力氣去學了。
要知道,任何知識都是有體系的,散亂的磚頭是垃圾,但是有序地疊在一起就是房屋。碎片化的知識,只有效地嵌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才有價值。
上面的方法做不到?那對不起,你的學習只能是自娛自樂,你的勤奮只能是低水平的。學習就是一個虐待自己的活動,是有很高門檻的。我們多數人都智商平庸,不虐得自己脫胎換骨,就別想著告別平庸。
但時間碎片化已經是我們不爭的事實了,那麼碎片化的時間就完全不能用來學習么?我們只是需要轉換一個思路:讓碎片化學習變為「碎片化收集」。
3碎片化收集
碎片化學習不靠譜,但碎片化知識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用碎片化時間收集碎片化知識,再用整塊時間將這些碎片化知識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將碎片化知識變成體系化知識。
因此我把原來讀文章的碎片化時間,改為刷微信、知乎等內容平台,用檢視閱讀的方法來看哪篇內容值得我進一步學習,然後將這些內容收集到同一個地方,再找出整塊時間來專心消化。
比如我看到我關注的公眾號「三節課」又對一個互聯網產品做分析了,那我點開這篇文章,看一下作者是誰?分析的哪款產品?大概從哪幾個層面分析的?這個過程不會超過30秒,但能很好地確定這篇內容是只需了解,還是要進一步學習。如果需要進一步學習,我就會把它收藏到「收趣雲書籤」這個App中。
這裡稍微介紹一下「收趣雲書籤」,它已經成為我碎片化收集的主力了。我們可以把全網任何一篇內容,通過分享的方式保存到這個App里。它比「印象筆記」的閱讀的體驗更好,而且可以劃線、做筆記,非常方便。分類功能也很強大,是一個專註於收集和閱讀的工具。
很多人收集內容的時候,總會違背收集的初衷,這裡有三個誤區需要我們避免:
1、只收集,不閱讀,收集這個行為就相當於把一篇好內容扔進垃圾桶了;
2、收集到了各個地方,沒有在同一平台上,比如微信就收集到微信收藏夾,知乎就收藏到知乎收藏夾;
3、不做整理,沒有分類、貼標籤,閱讀和使用非常麻煩,沒有條理性。
在體力勞動的時候,我們的耳朵也不要閑著,依然可以聽學習類音頻。但是同理,我們不能以學習的狀態聽,而是以收集的狀態聽。你可以適當加快音頻播放速度(有些App有這個功能),只需要搞清楚音頻講的是什麼,分析一下要不要進一步學習就好,如果需要,那麼就立刻做好標記或者將文稿收集起來。後面學習的時候只需要讀文稿就好,比聽音頻的的效率要高很多。
雖然收集是在碎片化時間進行的,但不要小看這個過程,它直接決定我們將把哪些碎片化知識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所以我們要會斷舍離,優中選優,然後再利用複利效應做長期積累,用不了多久就一定能獲得驚人的成長。
4 湊出整塊時間專心學習
上面提到了,學習是個需要極度專心、認真、耗時的過程,所有只有給自己30分鐘以上的整塊時間和舒適安靜的環境去做,才能有效果。
雖然很難,但我們仍然要竭盡全力去搶出這樣的整塊時間。去慢慢消化那些碎片時間裡收集來的碎片化知識。要怎麼搶時間呢?我來說說我自己的方法吧。
我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然後花1小時來專註地處理那些收集來的內容。這個時間精力旺盛,沒有人打擾,是消化知識的最好時間。如果你說起不來,那隻能說你認為睡一小時比一小時高效學習重要,我就幫不了你了。
此外,我還會安排午飯後半小時用來複習,因為根據遺忘曲線,經常複習之前學習的內容,能讓我們記得更牢,這樣才能在適當的場景下應用知識,達到改變行為的最終目的。午飯後大家一般都在休息,沒什麼人打擾,而且飯後一般腦力更強,如果看困了還可以稍微午休一下,保證下午精力充沛。
5 最後
可見,碎片化學習是個偽概念。我們只有碎片化的時間,但沒有碎片化的學習。
總結一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的行為,單純了解某些信息並不是真正的學習。但碎片化時間裡難以達成這個目的,所以我們只能在碎片化時間裡去收集碎片化知識,然後再擠出整塊時間將這些知識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碎片化學習能解決你的知識焦慮,是因為你焦慮的地方錯了,我們不應該為知識的獲取速度焦慮,而應該為知識的理解深度焦慮。要知道,當今社會的競爭力,已經不再是認知速度,而是認知深度了。吃透幾個基本的知識並應用起來,比了解各種各樣的知識卻不會用要強得多。
回顧
1、碎片化學習有哪些問題?
2、學習的目的和標準是什麼?
3、我們該如何處理碎片化時間和知識?
成長加速器
與400個小夥伴一起,每晚8點分享成長工具,一年精讀50本好書,將知識踐行到底。
回復「群」到公眾號Glax即可免費加入。
本文已收錄進知乎專欄:Glax
推薦閱讀:
※在碎片化時代如何保持高效學習?
※不喜歡看電子書,又苦於紙質書的沉重,在現階段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文化:沒文化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