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不間斷飛八天,來中國增肥
沒錯,這是中央電視台的報道。不是東非動物大遷徙,而是鳥類的萬里奔波。
在停歇的數十萬鳥類中有一種明星鳥類,它們的名字叫斑尾塍鷸,每一年它們的遷徙都引起全世界鳥類愛好者的關注。
央視拍到的畫面里,它們正停在鴨綠江口的灘涂上休整。之所以受到如此強烈的關注,是因為它們是世界上已知不停歇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
斑尾塍鷸作為一種濱鳥,每年春天從澳大利亞出發,四月左右,會飛到黃海沿岸灘涂,特別是鴨綠江口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經停休整,積蓄體力,五月開始又會重新啟程,繼續向北,飛到美國阿拉斯加地區。在那裡,它們將停留幾個月,補充能量,繁衍後代。待到八月再次出發,直接飛躍廣闊的太平洋,回到澳大利亞或紐西蘭。
遵循著一條古老的航線,飛躍地球的兩端,年復一年。這種漫長的遷徙習性,來源於它們的生長環境,這種出生在北極地區的鳥類,自出生起便面臨被北極狐吃掉的危險,因為它們的巢就在裸露的地面上,剛剛長成就不得不趕在冬天來臨之前啟程,飛向溫暖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在往年遷徙的斑尾塍鷸中,有一隻編號為 E7 的鳥,它被安裝上 GPS 定位系統,以供科學家監測遷徙路線。從它身上,科學家驚喜地發現,這隻鳥竟然不吃、不喝、不間斷地飛行了 8 天,從澳大利亞到中國,飛躍整整 10206 公里。相當於跑了 12500 個 800 米,238 個全程馬拉松。
更讓人驚訝的是,從阿拉斯加到太平洋的旅途中,E7 再次打破自己的飛行紀錄,飛行長度達到 11664 公里。這一發現突破了人類對鳥類飛行時間和距離的想像。
紐西蘭梅西大學的菲爾·巴特雷毫不掩飾地讚歎道:「這展示了鳥類驚人的一面。我們原以為鳥類直接飛越太平洋是不可能的。」
這些身材嬌小的鳥類身體里蘊含著人類所不能達到,也無法猜測的巨大能量。每一次長途飛行會使斑尾塍鷸的體重下降一半左右。因此它們在鴨綠江口等黃海沿岸灘涂的休整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個月里,斑尾塍鷸會儘可能地覓食,體重也將恢復到 3 斤左右。
飛行、停歇、繁衍、再次飛行,周而復始的遷徙牽動著全球無數鳥類愛好者的心,它們的棲息地也成為粉絲們關注的焦點。
在斑尾塍鷸的棲息地澳大利亞,有一位設計師珍妮·貝克,她是斑尾塍鷸的愛好者。近十年的時間裡,她一直參加一個由鳥類專家組成的小組,還曾跟隨小組前往鳥類的繁殖地區北極,露營、觀察。
她發現,這些鳥類途經的中轉站,因高歌猛進的開發,供它們停歇的灘涂越來越少,多少年來生生不息的環鏈面臨著中斷的危險。鳥類遷徙過程中,途經的每個國家都應對它們負起責任。
鱗次櫛比的煙囪與高樓。因此,珍妮·貝克將對自然的呼籲藉由藝術的形式創作出《生生不息》這本書。她用泥土、布料、毛線、棉花、紙片、羽毛、乾草、樹枝、植物的鬚根等等平實而自然的材料拼貼成畫,再拍成照片,製作成書。
透過斑尾塍鷸的視角,能看到澳大利亞蜿蜒的海岸、美麗的大堡礁、動人的城市夜景、中國的灘涂、阿拉斯加地區的苔原、茫茫的太平洋,感受遷徙路途中壯美的風景。
斑尾塍鷸飛躍海洋。每年四月,大量的斑尾塍鷸會降落在中國的黃海地區補充能量。
就在貝克出版關於斑尾塍鷸繪本《生生不息》(2016 年出版)之前的五年里,這種鳥類的棲息地減少了 65%。書中的作品不僅體現貝克對「偶像」斑尾塍鷸的愛,而且充滿自然關懷。藝術感十足的作品還在澳大利亞海事博物館以及倫敦、紐約等地展出,希望以此喚起大眾對我們共生的自然和動物的關注。
其實每當人類分出一點注意力給這些鳥時,它們的棲息地減少得就會慢一些。
此次數十萬隻鳥類在丹東如此大規模的停歇,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正是由於對濕地的保護,才能引來如此龐大的鳥群。但對自然的保護並不該止於此,除了斑尾塍鷸,還有大量的鳥類每年要面對生存環境的破壞,食物的短缺,物種數量下降等諸多問題。
人和鳥類在灘涂上和諧共處。作者珍妮·貝克擅長用各種材料做拼貼藝術,比如北極地區的雪和冰,採用融化的蠟來製作。
人類作為自然界中關鍵的一環,應該深知「生生不息」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與目的。
在那之前,了解它們可能是第一步。比如新聞時常出現這樣的報道,在大理洱海看紅嘴鷗的一些遊客會抓住岸邊的鳥兒,只為拍一合照。殊不知很多情況下,很多鳥類是剛從東北地區甚至西伯利亞飛到洱海,非常疲累。所以就算你在灘涂看到了斑尾塍鷸,也請安安靜靜地看著它們就好。
欲知珍妮·貝克更為詳細的創作過程,可點擊視頻了解。看珍妮·貝克如何用雙手搭建一個生生不息的世界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y0393dhbeex.html
點擊藍字,可至《生生不息》詳情頁面。
推薦閱讀:
※一場很有營養的閉幕演講
※如何評價《讀庫》?
※就像你不再謳歌呼吸和飲食
※「好繪本如何好」微視頻第五集
※他把史航畫成了長葉子的鸚鵡,老六畫成了一頭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