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想蘊

在五蘊中,想蘊是這樣被定義的:

《大乘五蘊論》卷1:「云何想蘊?謂於境界,取種種相。」(CBETA, T31, no. 1612, p. 848, b29)

想蘊,就是對於六根所對的內容——或者是一幅畫面、一段聲音、一個文字,從中間取出來一部分內容作為一個整體,取相,並添加名字。又稱「貼標籤」。

貼標籤是人活在世界上必須做的事情,如果不把一些圖案賦予含義的含義,那這篇文章根本就無法被理解。正是因為每一個認得簡體中文的人都曾經對一些圖案進行過貼標籤——每個字念什麼、含義是什麼——人們才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

標籤、概念,是同義詞。這是所有思維活動的最基本元素,所有的思維活動,都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礎上。我們不能思考桌子上放著的一個水杯,而只能思考一個叫做「水杯」的概念。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意識直接去處理任何一個物質的存在,而只能把它抽象成為一個概念,然後去對待。

修行,要解脫煩惱,煩惱都是心理活動。但有時候,問題的根源比表面的心理活動更加深刻,而是存在概念的層面上。

概念跟概念不一樣。有一些概念,本身是極易成為煩惱的生因。

當評價一個人的與眾不同之處時,用「特點」比「優點」「缺點」更加可以客觀。說「優點」「缺點」,就已經對這個人的特點進行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在某個特定前提下是成立的,但就客觀實際而言,特點只是特點,沒有好壞之分。

比如說當一個孩子學習的時候耐性不足,如果我們將其定義為「特點」,那意味著,這個行為並不一定是絕對好,也不一定是絕對壞,而是他與別人不一樣的性格傾向。這種傾向,既然不是絕對的好壞,那麼就可以具體去分析它,如何把它引導向我們想要的方向,而讓其在不合適的時候不那麼突出。

而一旦定義為「缺點」,那就意味著那是可指責的、不完善的、應該去除的。相對而言,更容易引發煩惱。事實上,耐性不足,可能是頭腦靈活的副產品。相比於「缺點」這個詞,用「多動症」則暗示這是一個病態,用「像猴子」則已經包含人身攻擊的意味了。

與此類似,說「今天的飯做得很糟糕」比「今天的飯做得很有特點」,已經帶有批判的態度。說「他堅持自己的意見」比「他固執已見」更加中立。說「你今年的表現有待提升」就比「你今年表現很差」暗含著更多未來的希望。

不同的名言安立,不同的概念名稱,差別是很大的。

審視和改變名言體系,就成為很重要的事。當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某個人的某件行為是「壞的」,在習慣性地做出反應之前,不妨把它改變成「不理想的」或「非常規的」,進而就會給自己開啟更多的觀察角度。

這樣就是為什麼,進入佛門之後,要學習佛門的名言、佛法的名相。佛法的名言本身就是清凈的名言,包含符順修行的價值判斷,即使還沒有開始修行,就已經有助於把人導向解脫。說「師兄」,就暗示著大家是修行路上的同路人。說「加持」,就意味這件事是對自己有好處。說「隨喜讚歎」,就已經讓嫉妒的心難以生起。

推薦閱讀:

量子壇經:第035講:如何以見性方式解釋諸法相?
我想學佛,又不想學各種梵文咒語,只想學教義。有沒有類似於論語的佛學經典?
做噩夢,常夢顛倒恐怖之事物(夢鬼)怎麼辦好?
往生極樂凈土了怎麼普度眾生?

TAG:佛教 | 佛法 | 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