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體育產業的人才困境?中美專家這麼說
體育產業需要怎樣的人才?如何為體育產業培養人才?美國在培養體育產業人才上能給中國什麼借鑒?
3月28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共同舉辦「中美體育管理髮展與人才培養論壇」,並宣布推出思博銳體育(SPORiT)體育管理學習平台。
在這場論壇上,哥倫比亞大學體育管理系主任Vince Gennaro、負責領導力課程的前CBS體育主席Neal Pilson、負責場館運營與管理課程的前美國場館協會主席William Squires、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夏倫好、北大光華-巴薩體育管理中心副主任江明華、李寧公司前首席人力官戴倩、微動體育創始人兼CEO李韜之、思博銳體育創始人兼CEO宋文昊共同探討了有關體育人才培養的話題。
以下為懶熊體育對中美專家在論壇上觀點的總結:
話題一:快速發展的中國體育產業需要怎樣的人才?
體育行業的發展非常快,體育地緣化不再那麼明顯,這是科技日新月異和體育全球化導致的。
作為科技進步的其中一個表現,數字媒體的崛起就為體育轉播帶來了新的思考,也讓各種體育品牌面向受眾有了更新的交流方式。而在5至10年前,社交媒體的發展還不夠完善,體育品牌一直沒有來自球迷的反饋機制。
大數據是另一個例子。20年前的美國體育產業並不需要由大數據來主導。但是,如今大數據方面的比拼使得任何個體和團體想要獲得優異比賽成績都需要在大數據上另下一番功夫。
我舉數字媒體和大數據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一件事:對於求職者來說,光靠對體育的興趣已經不能保證他擁有出色的職業生涯了,對他來說,必須掌握一些特殊技能才行。當下的中國體育就面臨這個情況,體育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現有人才的水平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體育行業,從業者除了體育專業素質以外還需要一定的領導才能。
此外,我曾在CBS擔任了十幾年主席,那裡更欣賞滿懷好奇心和富有激情的年輕人。我不太熟悉中國的電視轉播行業,但是我很確定這邊也很希望發掘一些喜歡探索世界,而不只是對體育感興趣的人。
體育已經是一門全球化的生意了,因此不僅是對體育,從業者也要對全世界的商業事件有所了解。希望體育從業者保持好奇心,關注全球化、政治事件、商業發展等方面的議題。
另外,體育產業和所有生意一樣,創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呼籲所有體育從業者都能時刻想著朝創收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相反。
我會時常告訴同事,體育的創收固然重要,但是沒有場館就不能實現這些。雖然從事場館相關職業的人通常不在鎂光燈下,但仍然需要這些員工懷有職業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體育場館這一行同樣面臨著科技帶來的改變,如今在美國,如何做到更環保成為了場館平日的首要考慮。
在恐怖襲擊的壓力下,美國場館的安保面臨著嚴峻考驗,所以對場館管理層的培訓至關重要。2015年底巴黎法蘭西大球場的爆炸案,正是因為一名受過專業訓練的保安的努力,才沒有讓爆炸波及更大範圍。
而體育安保的相關研究很有必要,不能讓過多的安保人員干擾了觀眾的觀賽體驗。因此體育產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擁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2008年之後,中國體育步入了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轉型,但是過程並不順暢。為什麼我的一些同事覺得工作變得困難和不適了呢?這是因為如今的體育發展不再是「體育發展」本身,還包含了「通過體育去發展」這層含義,要通過體育去發展政治(展示制度自信、彰顯大國責任、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經濟(新經濟新動能新業態、助推供給側改革、力促消費升級、推動雙創、擴大就業、促進養老醫療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社會(傳遞正能量、增進民族團結、增加國民幸福感、培育合格公民)。
除了工作內容上的困難,中國體育發展前路也將是很艱辛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市場力量快速進入、科技創新勢不可擋、改革壓力空前巨大(留給體育改革的時間不多了)、改革任務和發展任務交織而沒有緩衝期和磨合期(國家對下屆冬奧會和夏奧會的成績提出了很高要求)。所以,現階段體制短板和人才短板很明顯。
如今中國體育行業的人才短缺主要分為3個方面: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其中,競技體育里的冬季項目人才缺口更大;在群眾體育里,到2030年我國要達到千人擁有2.3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標,這個人才缺口在140萬人左右。
具體到體育產業,對照體育產值2020年3萬億和2025年5萬億的目標,按照人均生產率3萬元算,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的缺口分別是400萬和600萬人。體育產業主要急缺以下7個方面的人才:職業經理人、冰雪產業管理和經營人才、戶外運動休閑管理和經營人才、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智慧體育軟硬體開發與運營人才、體育綜合體和體育特色小鎮管理和經營人才、創新IP設計和運營人才。
一旦人才短板補齊,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就會更加穩健和持久。
話題二:如何為中國體育產業培養人才?
在美國、中國、英國等體育發達國家,每個大學裡體育人才培養的課程都有著不同的切入點。而在哥大的體育管理系,我們的定位是把學生培養成體育公司具體需要的人才,融入更多實踐的元素在課程里。
在哥大,我們會試著去理解一個粉絲為什麼會那麼看重一支球隊,這其中心理學、社會學、微觀經濟學都是相關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體育粉絲背後隱藏著的信息,就無法了解體育產業發展背後的一些規律。
我們更多會去教學生如何靈活地運用所學理論,讓他們了解體育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把他們培養成那樣的人才,而不單單是教會他們這些知識,或者是簡單的套用理論,抑或給他們頒發一份畢業證。
李寧公司最早期做人才體系和發展模型的時候,研究了很多成功公司的發展規律,然後定下的核心就是「體育精神引領卓越管理」,即既需要懂體育規律的人(比如優秀的運動員和專業的體育迷),又需要具備體育職業化管理素養的人。
同時,公司還會和很多商學院進行積極合作,讓員工帶著課題進入學校,培養他們體育職業化管理素養的4個維度的能力:領導業務(Leading Business)、領導團隊(Leading a Team)、領導他人(Leading Others,比如影響客戶和競爭對手)、領導自己(Leading Yourself)。
中國大學培養體育產業人才有一個誤區,即過於偏重理念教學,缺乏實踐。我們的培養模式是讓學生讀過去的人寫的書,由現在的人來教未來的人怎麼從事體育產業工作,但這還不夠,因為有些滯後。
其實體育產業是一個實踐型學科,學生需要更多地走出教室,在社會上學習和接觸。
所以,未來我們的大學在培養體育產業人才時,還需要更多偏實踐的課程內容,還需要更多企業型人才來教書。
我反而覺得體育從業者需要加強理論性的學習,因為老師教的肯定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
女排奪取奧運冠軍的一部分原因是隊伍的管理很好,這是整個教練團隊的功勞。在這其中有善於領導的郎平,還有業務能力出眾的體能教練、營養學教練,而體能和營養學都是科學,科學就需要通過學習前人總結的理論來掌握。
現在很多運動員退役經商,成功了之後反而回來學習。李寧來光華管理學院念EMBA,念完回公司溝通反而不順暢了,因為他的術語同事們聽不懂,於是同事們也要來學習理念,把公司的已有實踐與新學習到的理論進行結合。
但如果知識理論拿來就能用,那成功就沒難度了。所以才要把公司的已有實踐與新學習到的理論進行結合,形成一套公司獨有的語言和知識體系。
現在中國體育市場的人才痛點主要包括:缺少管理軟技能的培訓;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從業人員年輕化,經驗缺失,待遇較低。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設了體育人才高等培訓班,但是基層體育人才的培訓還不夠重視。
因此,我們需要做以下幾件事:建立一個人才培養的職業發展平台;提供更多國際前沿的體育管理知識;通過線上線下的雙管齊下,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提升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美國是世界體育產業的領頭羊,我們應該做更多「搬運」工作,把諸如哥大體育管理系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提供給中國的各層次從業者,降低體育產業教育的門檻,為剛進入體育產業的基層員工提供更多服務。
話題三:美國在培養體育產業人才上能給中國什麼借鑒?
我並不覺得美國的體育產業主要由四大聯盟(即NFL國家橄欖球聯盟、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NBA美國籃球職業聯賽和NHL國家冰球聯盟)組成,這個觀點也體現在我們的課程中。我們的課程同時包括電競、UFC等題材,這些項目現在在美國同樣市場廣闊。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能創收和盈利的體育項目,所以值得我們進行更多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
如果要把美國這邊的課程內容「搬運」到中國,它們會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能為中國體育產業短期內借鑒的,另一部分是短期內難以體現成效但同樣是全世界通用的。
在數字媒體和互聯網變遷上,中國體育行業其實是遠遠領先美國的。這是因為美國的體育轉播行業已經有50年歷史了,從一開始的3家電視台到現在,美國的轉播行業是圍繞有線電視行業來進步的,體育賽事也更依賴於有線電視轉播。而中國的體育轉播在數字媒體上已經有了非常偉大的成就,所以在這方面美國體育反而應該多向中國學習。
我在哥大負責場館運營類的課程教學,第一節課談到的是古羅馬競技場。我們會發現,千百年前人類的一些體育活動,和現在還有著共同之處,也就是離不開場館運營。
現在,美國佇立著數以萬計的場館,而且大部分都能盈利。我想我們在場館經營上能夠給全世界各國提供啟發。F1上海站馬上要開始了,雖然這項比賽並不在場館中進行,但相關理論也都可以在我們的課程中領悟。
我本科學習的是北京體育大學相關專業,畢業後去美國的密歇根大學學體育管理,因此有機會體會國內外在體育教學上的差異。
北體的優勢是能讓我接觸到很多資源。但在密歇根,我鍛鍊出了更多solution(解決辦法)層面的思維。比如NBA全明星賽缺一個贊助商,需要我們去尋找解決方案,我們一般就只會用理論去套用,但美國的同學們會先去查找過去這麼多年有哪些贊助過這個項目的公司,然後再摸清他們中哪些還擁有足夠的預算來贊助,接下來一步接一步思考解決方案。
這些都是靈活運用理論的案例。
聲明:本文為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註明來自:懶熊體育—在這裡讀懂體育產業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各種海外人才計劃對於國內大學人才培養的衝擊(利弊都算),以及弊端該如何調整?
※寒門易出貴子還是寒門難出貴子?
※歷史上有沒有堪稱完美的人?或者有哪些精通領域極廣的人?
※「在體育之上的不是夢想,而是生活。」
※怎麼樣打招呼?碰到熟人怎麼打?碰到剛剛認識的人怎麼打? 哪位高人幫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