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是從什麼歷史事件開始衰落?
西漢衰落始於元帝
元帝前的漢朝統治者都是法家的路子 而元帝的老師是蕭望之 一個典型的只會壞事而不能成事的儒生 從元帝開始 儒家真正成為官方意識形態 官僚體制里充斥了大量的儒家子弟 本來漢代講究宰相始於州郡 自元帝後 宰相里只有薛嵩一人是有底層吏治經驗的 而且還被儒生們排斥 官僚體制的儒家化導致三個問題 一是低效 二是務虛 比如匡衡在位的時候 前前後後為了宗廟的一些禮儀性質的話題反覆辯論了三次 最後就是階級固化 社會資源的壟斷迅速成型 比如土地 在元帝前 文景時期 土地的集中也很嚴重 但是官方始終在打擊地方上的實力派 武帝時期一些政策更是導致中家以上大抵破產 商人和大地主階層被摧毀 這實際上是社會資源的釋放 直接導致了宣帝的中興 而在儒家統治確立後 就只剩下等死了東漢從開始建立就先天不足光武奪取天下的基礎是所謂的秀巡河北 就是與河北的地方實力派結盟 他的基本盤就是這些土豪 還能指望他打擊自己基本盤嗎?東漢一建立,就直接面對土地壟斷 豪強尾大不掉的局面 相當於人一生下來就已經50歲了嗯,首先感謝邀請。
首先問題里漢朝的由盛而衰並不是個嚴謹的提問,漢朝分西漢和東漢。雖然劉秀確實有劉邦的血統,但那是個遍地劉的時代,特別是經過王莽的折騰,皇室劉也不值錢。這點血緣關係也就是在實力足夠的時候可以用來稱帝的由頭,並沒有給劉秀帶來太多的政治和軍事幫助。東西兩漢基本上可以看成兩個朝代。
先說西漢,如果按照教科書所說,應該是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7年,歷史事件是蕭望之自殺。
原因是漢元帝這個蠢物,一味的親信宦官,任由宦官逼死自己的太傅蕭望之,自此漢庭的控制權在宦官和外戚之間輪流坐莊,先是石顯這個太監頭子當政,大事小情,石顯一言而決,都不用通知皇帝,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口子,後來政權又淪落到王莽這個外戚手裡。王莽篡漢,結束了西漢統治。
所以這麼看,西漢的衰落是漢元帝的蕭望之自殺事件,也沒問題。
但我個人看法,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就已經由盛轉衰。標誌事件是巫蠱之禍。
首先由盛而衰,文景時代漢朝國力強盛,人口不僅量大,而且生活富足。但漢武帝末年,國力空虛,人口十室九空,百姓貧弱。什麼是由盛而衰,這不就是么。
其次我並不是說對匈戰爭錯了。實際上漢武帝發動的對匈戰爭是非常正確的。景帝之後匈奴問題已經是漢朝刻不容緩解決的主要問題。但漢朝的戰爭收益實在太小。戰爭無非是刀槍的買賣,而且贏者通吃。那就沒必要藏著掖著,及其所能的掠奪對方來補充自己。但漢武帝不知是不想,還是不願,或者不能從匈奴身上掠奪勝利果實,結果一邊超強度的消耗國力,一邊任由勝利果實腐爛消失。但這時候問題還不大,好比成年人得了重症感冒,如果太子劉據沒有枉死,能夠登基。迅速的回復國力,西漢還有的玩。可惜巫蠱之禍隕了太子劉據,劉弗陵登基的時候還是抱在懷裡的孩子。開啟了國政盡出於外戚之手的惡政之始(雖然霍光不是壞人,並且忠於職守,但這個事卻給石顯、王莽之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借口和參考模版)。好比重症感冒演變成肺炎。
想想看如果劉據登基,劉據是衛青的外侄,霍去病的表哥。劉氏天下的合法繼承人。雖然當時衛霍二位將軍都以逝世,但他們留下的部舊仍在,如果劉據上台,他們會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加上劉據素有賢名。治好漢武帝留下來的感冒不是太難。而且後來的劉據之孫漢宣帝劉病已可是非常有名的賢君。所以這麼關鍵的歷史人物折損,我認為是西漢衰落的開始。以至於後來雖然經過劉病已的努力,但積弊已深,又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肺炎終於變成了肺癌。亡了劉邦的江山。劉病已曾言:亂我家者,太子也。
以上之言,是我站在歷史的上帝視角一家之談,不做歷史教科書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漢聊完,說說東漢。
其實東漢不是很了解,最為熟知的也是三國演義,但演義是演義,國史是國史。用傳位角度看,光武、明、章、和、殤、德、安、順、沖、質、恆、靈、獻、昭烈、懷。追封,在位太短的不算,東漢一共是15個皇帝,其中最後蜀漢政權2個。
而光武、明、章三帝之後,和帝開始竇太后臨朝。而後的東漢皇帝難逃傀儡的命運,區別是外戚的傀儡,還是宦官的傀儡。直到漢獻帝禪讓給曹丕這個二手國舅。
所以說東漢的衰弱可以從和帝開始,竇太后臨朝為標誌事件。
歷史教科書也是這麼寫的,我也沒太研究,這麼看也不錯。
(漢元帝的前任漢宣帝在漢武帝的基礎上恢復了生產,等於雍正級別的人物,漢武帝給他打下了穩固的政治基礎,漢宣帝則使武裝奪取來的大片空曠土地都變得繁榮)西漢衰弱於漢元帝後期,國家承平日久,社會愈發死氣沉沉,匈奴單于被陳湯砍死在康居,漢朝無敵於天下,也迅速腐化。因軍功而晉陞的貴族太多,土地不夠分封的,兼并十分嚴重,百姓大多破產,被搶奪為奴。後來的王莽,家族被分封土地的有將近五萬人,漢朝在這麼多貴族的坐吃山空下,迅速走向衰落,漢元帝等於說把西漢的脖子給伸進繩套里去了,如果不改革,必死無疑。漢哀帝想要虢奪這些貴族的財富,下令要求諸侯王到百姓,所有人不得擁有超過三十頃土地。諸侯王不能有兩百名以上的奴隸之類的,又致力於大量釋放奴隸為庶人,來恢復社會活力。但改革阻力太過強大,根本無法實施,徒然使皇帝與強大的貴族之間產生了對立,使貴族們對皇權失去了好感。漢哀帝等於越掙扎越緊,反而更掙不脫了。
漢哀帝後來病得厲害,聽信方士的勸說,說上天將要滅亡漢朝,只有改了年號才能免去這次懲罰,漢哀帝照做卻徒然無功,被天下人恥笑。哀帝惱羞成怒對這些方士大開殺戒,卻更顯得愚昧了。漢哀帝死後沒有子嗣,王莽的親戚王政君太后將傳國玉璽藏起來,不讓大臣們推舉皇帝,而指示王莽為大司馬,代理國政,王莽隨後擁立只有九歲的漢平帝,然後攝政。漢哀帝搞臭了皇家的名譽,王莽本人又是幾乎聖人一樣的角色,迅速獲得了百姓與貴族的好感,步步高升,最後篡漢自立。西漢亡於元帝的大肆分封,怠政淫樂,哀帝只是個搶救失敗的醫生而已,沒有什麼錯誤,最後一擊是外戚專權。
東漢衰落於漢桓帝信任宦官,朝野對立,政治迅速混亂,為保住權威,漢桓帝釀成黨錮之禍,從此士族與中央貌合神離。漢桓帝信任宦官是因為外戚專權,外戚屢次專權是漢章帝開的先河,但漢章帝是個守成之君,他的繼位者漢和帝勵精圖治,在位期間出現了班超定西域。漢和帝過後就是外戚狂歡的時代,漢殤帝即位一年便死了,漢安帝即位後已經無力回天,受外戚掌握,漢安帝死後漢順帝乾脆放棄治療,躲起來淫樂不問政事。漢順帝死後,漢沖帝即位,成了傀儡。漢沖帝死後漢質帝即位,漢質帝就是那個被梁冀毒死的小皇帝。漢質帝毒死後,漢桓帝即位,聯合宦官乾死了梁冀的家族,然後和宦官們共享天下。但是士大夫不滿他們的小團體,雙方鬥爭起來,漢桓帝幫助宦官們干士大夫,引起黨錮之禍,宦官專權,士大夫有了反心。桓帝是埋下了一顆要炸就死,但是可以不炸的雷。
再到後來大瘟疫流行,逼起黃巾之變,漢靈帝設立州牧,下放軍政大權,中央逐漸不能服眾,漢靈帝等於說放棄了挖出漢桓帝埋的那顆雷的能力,作繭自縛,士大夫本來就和皇帝不對付,結果各州牧都有軍政大權,他們中賢明的人立刻都去求職,豐富了諸侯的羽翼。
東漢滅亡的最後一擊,是漢靈帝駕崩後,繼承權引起各派系鬥爭,漢靈帝的嫡系十常侍不團結,把西苑軍元帥蹇碩給賣了,蹇碩被何進殺死以後,何進又想殺光十常侍,結果十常侍這時候下狠心把何進做了,卻沒有料到何進死前已經召喚董卓入京。
(繼承權問題,本身分為三派來鬥爭,漢靈帝的嫡系也就是他親愛的宦官,控制著西苑軍隊和很多財寶,足以干一票大的,跟何進在洛陽火併,但是蹇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還有就是外戚何進一黨,掌握著漢朝大多數軍隊,和少帝本人所有的權力,少帝就是外戚的傀儡,可惜中了十常侍的埋伏,跟孫策死的差不多,死在了勝利的最後一步台階上。第三就是獨立於這次紛爭之外,最邊緣化的士族,也就是袁氏,黨錮之禍前士族就與外戚聯合起來斗宦官,因此漢桓帝痛恨外戚,也一併痛恨士族,這次靈帝死後的鬥爭,雙方又聯合起來,但何進死後,第四勢力也就是董氏入京,掌握了中心權力,董卓背後是一部分外戚,一部分士族,和一些西涼諸侯,這些人本來就是被邊緣化的,趁董卓進京,看到了上升的機會,富貴險中求,卻沒斗的過勢力龐大的純正老士族,四世三公的袁氏。董卓死後,小皇帝被宦官勢力曹操給搞到手,曹操可以算是宦官出身的士族勢力,最終選擇了九品中正制度,加強士族權威,但還是被純正的士族司馬氏給篡權了,所以說階級鬥爭你死我活。)
董卓廢少帝改立獻帝劉協,袁紹以董卓亂政為借口,起兵作亂,引起國內大混亂,漢帝名存實亡。東漢的這次戰爭,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應仁之亂。東漢亡於桓帝反抗外戚誤傷太多,導致皇家與貴族離心離德,幾乎是加強版的漢哀帝,漢靈帝倒是沒有什麼過錯,黃巾之亂是大瘟疫的產物,他本身的錯誤就是沒有來得及收回州牧的權力。
謝邀,如果說是西漢,應該是漢武帝長期的對匈戰爭、大興土木和鋪張浪費, 《史記·平準書》載:「縣官大空。」意思是說官府缺錢,財政崩潰。《漢書·昭帝紀》載:「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東漢由盛轉衰的導火索是外戚專權以及由此衍生的宦官與外戚之間的鬥爭,任用外戚肇始於漢章帝,之後漢和帝時期竇太后專權,此後數代皇帝都是年幼繼位,為了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只能依靠宦官,造成戚宦之爭,引發政治動蕩。
當然,不管什麼朝代,土地兼并都是王朝衰敗的深層原因。
人口陷阱而已,秦始皇、漢武帝瞎折騰也是為了應對人口陷阱,只是秦始皇折騰到一半就死了,漢武帝如果也是一半就死了,估計漢朝也得完蛋,隋煬帝是折騰到一半撒手不管躲江都去了,所以也完蛋。不搞計劃生育就只能這樣
大漢王朝是在漢元帝時期由盛轉衰的。
究其原因,一是開國日久,百弊叢生;二則是漢元帝自身的原因,在其執政期間,國家積重難返。
漢元帝並不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壞皇帝。他性情柔順,顧念舊恩,能體察百姓之苦。但就是這樣一個好人,行事卻無規章可言,且不能明好惡、辨忠奸,最終將大漢王朝帶入深淵。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 》里,記錄了幾個有關漢元帝的小故事,頗能說明問題。
- 第一個小故事,是關於司隸校尉諸葛豐的。
諸葛豐是諸葛亮的祖先,其任職的司隸校尉,相當於如今的中紀委副書記兼北京市公安局長。在這個位置上,難免和各種高級幹部和紅二代們打交道——而且還是讓人不喜歡的那種交道。自然,這些達官顯貴都不喜歡他,後來終於找了個機會,把他給貶官了。
被貶以後,諸葛豐各種不服氣,覺得可能是當政的周堪和張猛在使壞,便上書皇帝,告兩人的狀。皇帝看了,心裡愈發討厭諸葛豐。
但漢元帝具體是怎麼處理的呢?
他首先表示:諸葛豐這個人,兩面三刀。以前和周堪、張猛同時在朝,動不動就誇他們倆好。現在因為問題被貶了,不好好想想自己的問題,反倒是拿著些捕風捉影的事攀咬別人。如此沒有信譽,我實在不知道你是怎麼做人的。
話說到這裡,漢元帝給出了自己的處理意見:諸葛豐,我對你很失望,但你是老臣了,我不為難你,罷官回家吧。
話頭一轉,漢元帝又對周堪、張猛二人發話了:諸葛豐說你們倆做人不堅定,沒有信譽。我很可惜你們有這樣的壞毛病,但是你們倆的才能也不能浪費,所以貶官吧!
……真是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的處理決定。
司馬光也看不下去了,提筆點評到:
當皇帝的人,要能分辨好惡是非。賞賜可以導人向善,罰惡可以懲戒姦邪,只有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諸葛豐說的如果是真的,就不應該被貶官;如果他只是在誣陷兩人,那這兩人被貶官何其無辜!兩頭都懲罰,那麼好惡、是非在哪裡呢?
在原則問題上,和稀泥是最差的一種處理方式。身為一個領導,哪怕你的判斷或者堅持是錯的,你都最起碼還有一個立場,還有改正的機會。但你若連立場都沒有了,那手下的人離心離德是遲早的事。
- 第二個問題是一個軍事問題。通過這個故事,你可以看到漢元帝在碰到一個完全不懂的問題時,能優柔寡斷、進退失據到何種地步。
彼時,西方的羌族叛亂。元帝和大臣們商討對策,丞相等文臣無言以對。右將軍馮奉世站出來說,這個叛亂太囂張了,我能平叛。元帝就問馮奉世需要多少人馬,馮奉世給元帝算了一下,說,六萬人。
丞相和御史大夫們不同意了,說現在國家多亂,而且馬上就是收割的季節了,派的人太多會影響秋收,派一萬人防守一下,讓他們不要打到內地就是了。
馮奉世一聽急了,反覆和元帝說明,西征羌族叛亂,需要分兵駐守的地方太多,如果兵力過少,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反覆陳述利害的結果是,元帝做了決定:那就多給你兩千。
馮奉世只能帶著這一萬二千人出征。前方的戰事果然如他所料,羌人擊破兩個據點,殺了幾千人。
消息傳來,漢元帝很後悔。他看了下馮奉世的奏摺,馮說再給我三萬六千人就夠了,於是元帝這次直接給了六萬多人。
部隊走了以後,元帝越想越覺得不安心、思前想後,他又給馮奉世派了一萬多人去。——只不過,人還沒到,馮奉世的捷報就已經傳回來了。
問問你周圍做銷售和技術的經理們,遇到這種老闆內心是不是崩潰的。
還有其他很多類似的故事。
在掌控這個偌大帝國的時候,元帝的能力顯示出了巨大的不足:他不知道這個帝國運行的體制,不知道獎懲措施如何用以激勵,不知道碰到問題如何尋找解決辦法……等等等等。
還有一些事情,他明知不對,卻持放任態度,甚至還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神態。比如京房之死的,正是因為他的這種不關心,才讓石顯有機可乘,使京房死於非命。而這種先例,會讓真正想對這個帝國好的人,噤若寒蟬。
從此,人人閉嘴,高唱讚歌,假裝看不見任何問題。大家歌舞昇平,眼看著大漢王朝一天一天的爛到根里去。當時,豪強土地兼并,百姓流離失所,但卻再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去伸一把手,挽回局勢。皇帝都不操心,我操那個閑心幹嘛呢?還是保命要緊啊!
這就是一個平庸管理者的典型樣本,他可能是個好人,但更可能是個壞人。知子莫若父,嘆。
註:以上,節選自個人原創文章:跟著司馬光混職場∣庸官的標準樣本,還寫了漢元帝平庸的其他故事,實在太長,就不粘過來了,歡迎戳。
漢武帝前期,文景之治的發展給西漢留下了大概3600萬人口(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但由於漢武帝打擊匈奴、征服西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加上自然災害,武帝中後期人口下降的比較厲害,但並不像《漢書》說的那樣「減半」,而是降了大概400萬(袁祖亮《再論漢武帝末年人口並非減半—兼與葛劍雄同志商榷》)。
然而武帝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戰爭使得漢朝對匈奴確立了優勢,再通過昭、宣二帝的復興,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7年)西漢人口達到4000萬(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此時距離漢武帝去世正好二十年。在這之後西漢人口繼續發展。漢平帝在位期間(公元2年),人口達到巔峰的5959.4978萬(《漢書·地理志下》),甚至有說6400多萬的(尚新麗《西漢人口數量變化考論》)。王莽篡位後,實行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導致人民反抗,200多年後天下重新陷入了戰亂,人口下降到差不多只有1800萬左右(袁延勝《東漢初年和末年人口數量》),也有人說2280多萬的(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東漢光武帝統一全國後,實行發展經濟、安撫流亡的政策,到他的曾孫漢和帝在位期間人口達到5325.6029萬(《續漢書·郡國志五》)。但從東漢和帝到東漢桓帝的半個世紀之中,東漢的人口只上升到5647.6856萬(《續漢書·郡國志五》)。導致增速放緩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西羌頻繁的侵略;一個是皇帝幼小或無能,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奸臣當道導致人民受到壓迫,流離失所。然後就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和各個割據勢力的混戰,人口大幅度下降,「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三國志·張綉傳》)。一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總人口也只有1616.3863萬(《晉書·地理志》)
人口是經濟發展的標杆之一。從兩漢人口的變遷可以看出,西漢武帝中後期雖然經濟受到較大打擊,但後來得到恢復,並不是持續衰落。西漢的經濟大幅度衰落實際上是在西漢滅亡後的王莽僭位期間才發生的。而東漢自和帝以後經濟發展減速、活力下降,但仍有發展的勢頭。從漢靈帝在位期間的黃巾之亂開始,東漢經濟遭到一系列嚴重破壞,直到大分裂時代的來臨。瀉藥
漢武晚年就已經開始慢慢衰落了,昭宣二帝只起到和宋仁宗一樣延續王朝的作用,並沒有做到禁絕王朝的衰落
個人觀點,並無資料證明
個人感覺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信方術,誅殺了自己的太子。小皇帝劉弗陵繼位後,霍光輔政,這是外戚專政的開始,為了對抗外戚,西漢皇帝重用宦官,外戚滅的差不多了。黃巾軍起義,群雄割據,三足鼎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