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七步法之授新課的標準流程

教培行業的產品主體是人——教師,所以相對於其它行業產品的標準化難度更大。沒有標準的行業一定是不成熟的,在校長運營圈過來一年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從下圖的各個維度系統地闡述了青藤的教學SOP(想了解的校長可以自行翻看校長運營圈歷史文章)。

  青藤教學SOP體系

  上述體系中,六輪續班七步教學法是之前的文章詳細解釋過的。其中,七步教學法的「授新課」環節是最能體現教師綜合素質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掌控三個部分:授課流程,授課內容,授課氣氛。

  其中,我們能夠靠青藤自編教材和課件規定教師的授課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目標、激勵、壓迫」三要素引導授課氣氛。

  那麼,在授課流程部分,有沒有切實可行的標準化規範給教師提供指導呢?

全文共計5100字,建議閱讀時間15分鐘

  目錄

  一、規範授課流程的目的

  二、知識回顧

  三、體系說明

  四、課程引入

  五、知識框架

  六、典例分析

  七、課堂總結

  八、氣氛設計

規範授課流程的目的

答案當然是有。

  在提出這個規範之前,我先問一個看上去很無聊的問題,就是教的是同一本教材,為什麼某些教師的學生成績更好,續報率更高?如果只說老師水平有差別這就是廢話了。我認為,差距主要體現在不同的老師對授課流程的不同掌控程度上。

  優秀的授課流程的作用是:

1、提高授課效率和效果。

  要知道,學習的本質是一系列條件反射的形成,條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兩個條件:關聯信息和有效重複。

所謂的關聯信息,通俗點講其實就是知識網路。我們都知道孤立的講授新知識效率是很低的,在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延伸講授新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較高。學生反饋的優秀教師「講的透,聽得明白」其實是指的優秀教師能夠更好的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繫。

有效重複,是指優秀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定期對教學重點內容進行複習。「趕進度」是新老師最常犯的錯誤。道理都懂,但是為什麼很多老師還是做不到?因為沒有把它們落實到自己的授課流程中。

2、提高教師續報率。

  對於機構來說,這是比較隱性,但是更加重要的作用。影響續報的因子中,刨除教師水平,比較重要的還有兩個:連續的課程體系的概念灌輸和教師的個人魅力。

課程體系當然不只是學期末老師公布的寒暑期教學計劃,教師的個人魅力也不僅僅是很多人理解的「不就是會講個段子嘛」這麼簡單,這一切都應該在授課流程的設計中考慮到。

  基於上述目的,我總結了青藤授課七環節和大家分享。應該說明的是,因為我的出身問題(6年高中數學,3年高中物理、生物,1年小學奧數授課經驗),青藤授課七環節比較適用於理科教學,但對文科教學也有一定的借鑒之處。

  說了半天剛進入正題。授課七環節是哪七環節呢?

  授課七環節

知識回顧

  任何一個初為人師的人,一定會對學生腦容量之小感到驚訝。此時他一定忘了當他學習這部分內容時的痛苦。所以,我的原則是,允許忘,但上節課最重要的三個知識點或題型一定不能忘,要反覆的給學生進行強化。

  在這部分,基本流程是:

1、帶領學生回顧並大聲讀出上節課最重要的三個(四個都嫌多)知識點或題型總結,並抄寫到黑板上。很多老師習慣每節課前洋洋洒洒把上節課的東西再寫一遍,這樣效率是比較低的,學生會抓不住重點。有些次要的知識,在講授作業的時候進行回顧就可以了。

2、處理上節課的習題。處理習題最忌講的半生不熟:感覺很簡單,學生可能會,就不動筆泛泛講講思路過去了。這樣的結果是不會的聽不懂,會的浪費時間。

要果斷,如果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直接讀答案跳過,並告訴大家「不會的下課單獨問」;反之,認認真真按下文「典例分析」部分進行講授。

  3、在上節課作業中,我一般會設計三道上上節課的重點題型(已經做進青藤教材),在本節課再次通過講述習題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複習。我給這種方式起了個名字叫鏈式作業,很有用,因為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體系說明

  此部分主要說明本課內容在期末考試或高考中所佔的地位、分數,以及本課對該內容的講授程度如何,是否達到考試要求,以及下次強化學習時間。

  體系說明的作用,一是在開始本節新課前讓學生對本節課有較為明確的認識,提高重視程度(我經常在這兒嚇唬人),二是告訴學生,我們有完整的課程體系,本節課只是其中一環,需完成全部學習才能達到應試要求。

  這部分內容是老師經常遺忘的,往往到學期快結束才想起說兩句,但是為時晚矣…為了杜絕這個問題,我們特意在教材每節最開始設定如下體系說明。

  青藤教材每節體系說明圖

  在翻看其他機構的教材時,我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塊,如「愛學習」課件上來第二頁便是「體系樹」,告訴學生還有多遠才能爬到樹頂,對學生的求知慾刺激很強。

  愛學習「分數乘法」體系樹

課程引入

好的課程引入能夠迅速聚焦剛上課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授課效率。但很多人對於課程引入的作用理解是很片面的,機械的認為課程引入就是通過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把本節課的內容引出來。

  其實,課程引入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即建立本節課與相關章節的聯繫,幫助學生定位本課內容在整個學科知識網路中的位置。

  常見的課程引入的方式有:

  • 串聯之前章節的內容,通過之前章節的遺留未解問題引出本節解決方案;

  • 通過一道題目的新解法,引出本節內容;

  • 通過最近的新聞,或大家關注的焦點事件與本節內容的關係引出本節內容;

  • 通過解釋生活中常見而原理未知的現象與本節內容的關係引入本節內容。

  我每次都是用航海的例子引入極坐標的概念(髮廊小弟?)

知識框架

  此部分是對本節課知識框架進行描述,是板書的主體部分,也是學生筆記的主體部分。知識框架的陳述,應該注意:

  • 分層級,分條目對知識框架進行簡述,並注意區分主副板書,提前在備課稿對板書進行設計。一般要求主板書從黑板左上角開始寫,並且核心關鍵詞整節課保留在黑板上,方便下課前進行課堂總結。

  • 在每一項知識點的講授上,我們應該針對三個方向進行設計:如何讓學生記憶更快、更持久;如何通過該知識點引申複習其他相關知識點;如何從該知識點增強授課體驗(趣味性,故事性)。應該說,不同的學科,上述三個設計方向偏重不同。

  上圖各個理科學科是我按照知識邏輯性和抽象程度逐漸減弱的順序進行排序,很好理解。比如數學物理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知識點都看得懂,但是題目就是做不出來;化學生物這種情況比較少,但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好不容易學會點東西,但還是得不著分,因為題目一口氣考了好多本節之外的內容(高考題中經常出現萬惡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一個選項一章,真是讓人痛不欲生)。

當題目對知識交叉掌握程度考核增強,教師進行知識框架陳述時,重心應在該知識點和其他相關知識點的延伸上。例如,高中生物教學中,講到呼吸作用,必然要聯繫光合及細胞結構等一系列的內容公共講述。

當題目對知識理解深度考核增強時,教師進行知識框架陳述時,重心應該在知識點細節的深挖,及反覆用例證對知識點進行形象的對比描述上。

  如高中數學教學中,講到均值不等式,就很簡單的一個公式,需要進行公式變形、公式應用條件、公式應用易錯點等方面的鋪墊。應該說這項工作是最值得打磨的,因為當知識較抽象時,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壓力較大,且遺忘速度較快,如何能通過鮮活的例子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和形象的記憶結合起來是非常有挑戰的。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講到一道題,所有人都想不起來曾經講過,但當老師一說「大家忘了當時我講的一個XX的例子了?」所有人恍然大悟。

  上述沒有講到語文、英語、文綜等文科內容。相對理科,文科內容一般知識深度不足,但可擴展性極強。如同一章數學內容,可以在不同時間節點給學生反覆講好多遍學生都不會煩,因為題目可以設計的越來越難,通過題目難度的進階讓學生產生收穫。而文科很難做到。

  很多文科老師,尤其是文綜老師反映當內容講過一遍以後,再講第二遍學生一般會覺得很重複,雖然他們並沒有完全掌握,所以,此時陳述知識框架應注意的問題是——如何把一個內容重複5遍還不讓學生煩?此時我們的上述第三個方向,增強授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就變得很重要了,通過不同的故事和情節內容載體讓學生反覆學習某一個知識內核而不煩。早期新東方的英語老師都是段子手,這是其文科教學特點決定的。

知識框架這個環節,應該說是最能凸顯老師個人特色的環節。如果用一句話道出老師快速獲得學生粉絲的秘訣,就是:理科老師靠絕招,文科老師靠情懷。

  其實應該承認,學習哪有什麼絕招,情懷也不能頂飯吃,但這確實是市場的需求,課外輔導作為商業行為必須要滿足。不信可以試試,當一個老師神神秘秘的說,告訴大家一個絕招,一般人我不告訴他,誰用誰好使,並且用所謂的絕招連續做出幾個常規方法較麻煩的題目時,學生都是一臉興奮的,那感覺就是這節課真沒白來,又可以去和同桌裝逼了。

  其實老師都明白,理科中所謂的絕招,無非就是一些比較冷僻的中間結論或針對某些特定題型的不嚴格演算法,不是不可以偶爾用來吸引學生眼球,但痴迷於此,一味引導學生投機取巧,可就缺了大德了。文科亦是如此,有老師精於此道,甚至最後經歷造假賣情懷,這樣的做法和江湖騙子無異。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部分,應與上一模塊知識框架結合進行,機械羅列知識點再大劑量做題是非常低效的做法。在此部分,應注重三點:

1、例題順序符合講授規律。一般我們將例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引入性例題,即為了讓學生理解基本知識點設計的例題,難度較低,且多涉及之前章節內容;第二類是鞏固性例題,即在講授知識點後,用來進行知識點應用訓練的題目;第三類是拓展性例題,即將本知識點及其他相關知識點結合出題的綜合性題目。三類例題應根據知識點特點進行不同難度和數量的設計。一般教材例題已經設計好,教師可以提前根據本班學生情況進行增刪。

2、注重題目講授的步驟。對於每道題,我們講授的分為6個步驟:

  • 題目題眼:告訴學生,從題目的哪個關鍵詞看出該題目屬於此類題型或考核這個知識點;

  • 相關理論:把該題涉及的知識點再次進行陳述,不怕墨跡,記住任何知識不重複5遍學生記不住;

  • 解題關鍵:用一句話精準點出該題的解答關鍵,一句話,多半句都不行,多半句學生都記不住,字越少越好,這一點非常考核老師的總結能力;

  • 解題步驟:經過足夠的鋪墊,可以在黑板上陳述該題詳細解題步驟(比較蛋疼的是很多老師六步就會這一步…);

  • 易錯提醒:如果該題有易錯點,解題步驟一定要做錯,記住,不是寫完正確選項再告訴學生哪裡容易錯,直接給他們帶溝里去,然後嘲笑一遍再帶上岸,效果好得多;

  • 題目延伸:對於程度較好的班,教師可以針對典型例題進行一定的試題延伸和改編,使學生充分認識何謂「類型題」,一般的改變思路是對試題某些條件做增、刪、改。切忌不經過提前設計現場改題,在我的職業生涯因為此類裝逼遭到過學生非常多的嘲笑。

3、注重發揮特殊題目的聚焦功效。一般我認為特殊題目有三類,高考題(中考題或小升初題)、即將到來的往年學生公立學校期中期末考試題(青藤有收集學生歷年試卷的習慣,並做進來年教材)、挑戰性題目(我經常說,此題與智商息息相關或此題本節最難題)。一般這類題目可以作為本節課的一個小高潮進行講授,充分發揮學生的答題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註:本文只對授課部分進行標準化,課堂練習(課堂落實)部分未進行討論。

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是每節課的結尾環節,教師應要求學生面向黑板,教師在主板書上用不同顏色的比強調本節的知識體系及最重要的三個知識點或題型(就是三個,四個都不行),並提醒學生把遺漏內容記筆記。

  這個環節雖然簡單,但通過大聲問答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儀式感,在最後把大家的情緒調動起來,一定程度上抵消課程結束的疲憊感。

氣氛設計

氣氛設計寫在最後,卻不是告訴大家在課程結束後說幾個笑話。一般青藤的課程是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一堂課。課程較長,尤其是夏天,中間較容易出現大面積犯困的現象,而且一般教師高強度講授一個較難知識點後學生容易出現不自覺的懈怠和注意力發散的現象。所以,般老師應該準備2~3個3-5分鐘活躍氣氛的小故事「救急」用,目的是刺激大家的情緒,或者把大家渙散的注意力重新收回來。

  CK47 說

標準好設立,落地是關鍵。

教師養成標準化思維方式很重要,這能有效提醒自己對工作分割評估,方便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

  另外,任何SOP,都應該有檢查和評價機制,否則最終會淪為形式主義。

青藤授課七步法和青藤教材編寫綱要、青藤備課稿要求一脈相承,主線一致,教師通過教材熟悉授課內容,通過備課稿模擬授課流程並接受組長檢查和指導,並最終通過授課七環節完成授課過程。

直播預告

  今天的內容由於過於邏輯性強,且涉及較多學科例子,相信各位校長還有很多地方不太明白,為了更深入地講述授課七環節,3月24日(下周五)13:30,我將對青藤第9期新教師進行這方面的培訓,屆時會全程直播,各位有需求的校長可組織教師觀看。

  校長運營圈也會在周四晚在公眾號以及各個微信群和QQ群發布直播流程,敬請大家期待!

入群方式:

  a.班主任邀請您入微信群(班主任微信:xzbzr001)

  b.加入QQ 群:594949800,備註地區+機構名稱+姓名;直播過程中,校長如有任何問題,馬上私聊班主任哦!


推薦閱讀:

在一個教育培訓的初創公司,呆了一年了,老闆承諾滿3年會給股份,可是我感覺不靠譜怎麼辦?
教育APP開發解決方案歸納介紹
家風對孩子的影響---關於孩子的成長
小城市的教育培訓行業應該怎樣運作和招生?

TAG:教育 | 教育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