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監管升級中也有機會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範金融秩序,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這其中加強金融監管是關鍵環節。
對不良貸款要加強監管,加強對商業銀行不良率的考慮,充分發揮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作用。對企業債券違約風險要結合去槓桿一併處置,關鍵在於控制企業發債規模,特別是房地產企業發債規模。對於影子銀行監管要下狠手,把其招安收攏,納入監管的法眼。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重點在於五花八門的P2P融資貸款,必須對準互聯網上違規放貸的靶心,使出監管利劍,剷除其生存的土壤。
必須充分認識到,金融風險最大隱患點是各類金融機構自身釀造的,在金融體系里空轉倒騰牟利的金融產品,是表外金融各類理財產品以及脫實向虛隱患。因此,要把金融監管的眼睛緊盯各類金融理財產品以及各類資管業務。
日前,「一行三會將發布跨行業的資管新規」的消息廣為流傳。從1999年開始,金融監管部門就開始針對資金資產管理進行放開、監管等反反覆復出台各項制度辦法規定等。但可謂越監管規模越大,問題越多,風險越大。縱觀近幾年的每一次監管基本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後果顯而易見。正規的信貸資金都被變相倒騰成各種五花八門的資管計劃、理財資金,然後在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各類財務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之間層層拆借、包裝、倒騰,層層剝利加價,最終流向實體企業的已經被層層剝利到「天價」。這已經成為中國目前實體經濟企業融資貴的主要原因,融資難的幫凶。同時,層層加槓桿,不斷擴大規模的資管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風險的最大來源之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類資管產品的規模已經超過88萬億元,占同期全部人民幣貸款的86%。在人民幣信貸籠子之外弄出這麼大規模的表外不倫不類金融規模,簡直是天大笑話。其中銀行理財26.3萬億元,信託計劃15.3萬億元,公募基金8.4萬億元,基金專戶16.5萬億元,券商資管計劃14.8萬億元,私募基金5.6萬億元,保險資管2萬億元。除去產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這些重複計算因素,實際資管業務規模約為60萬億。這其中銀行理財產品佔據半壁江山。徹底讓人無語了。這不能怪罪追求利潤的銀行,而是監管上的巨大失誤與放任。
在去槓桿、防風險的今天,對資管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出台嚴之又嚴的監管辦法。在分業管理體制下,銀行、證券、保險監管部門有時在理財資管上出現各自為戰、護犢子的情況。因此,由央行統一出台跨市場、跨行業的監管辦法是正確的,也為監管大統一鋪路。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意義所在。
從透露的消息看,這次監管辦法對準「明確資管業務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消除多層嵌套,嚴禁通道業務;限制非標投資,統一槓桿要求」三大重點,打准了資管產品問題的七寸。一定要不動搖、不被忽悠、不向說辭妥協的出台、執行和落實下去。
然後,一種純屬忽悠的聲音卻出現了。或放開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理由純屬臆測:由於不允許資管產品投資其他資管產品,目前曲線入市的銀行理財資金未來進入股票市場只能是直接投資。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這個觀點的前提是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進入股市。誰告訴你的?銀行信貸資金不能進股市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就有明確規定限制。實踐已經證明這是正確的,是保持中國不發生跨市場風險的殺手鐧。
現在應該進一步明確,銀行所有資金包括表外的全系統資金都一律不能直接或間接進入股市。在去槓桿、防風險特別是防系統性、跨市場金融風險的今天,竟然忽悠銀行理財產品直接進入股市,純屬誤導決策,忽悠股民,自個意淫。監管部門應該立刻出來澄清事實,並儘快出台嚴格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於標準化金融市場,嚴禁投資於非標以及股市的管理辦法。
試想,已經有26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如果允許投入到股市裡,那麼給股市帶來的衝擊與波動多麼大,發生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用不了多長時間,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將徹底歇菜。
推薦閱讀:
※不懂這個你可能會被騙!信用證欺詐風險的防範
※網貸新規風暴中,這21家平台還比較靠譜(附數據清單) | 網貸新規無馬評論四
※網貸嚴苛新規解讀:這16種平台你千萬別投了! | 網貸新規無馬評論三
※脫離貧困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冒險 · 蘇黎世投機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