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董卿居然因為這事痛苦至今!原來因為她的爸爸

作者:毛志傑

導讀:過於嚴厲的家庭教育只能給孩子留下痛苦的回憶!

「央視一姐」 董卿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高大上又接地氣的節目再次收穫了無數的掌聲。

在很多人眼中,董卿是幸福的。

但冷暖自知。

董卿在評價自己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時說,父親對自己富有殺傷力的嚴格,使得自己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而喪失了自己選擇的自由,甚至於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估計不少人會這麼說:董卿應該感謝父親從小對自己嚴厲到苛刻的要求,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但是,董卿用淚水表達出了自己的「不幸福」。

那麼,董卿爸爸這種教育方法到底有沒有借鑒價值呢?對孩子的教育該「嚴」還是該「松」?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成功」的生活。

而人的幸福來自於對慾望的滿足。

人是一種慾望動物,很少有人對自己現狀十分滿意的,包括一些百萬、億萬富翁。

所以,作為父母在潛意識裡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完成自己未達到的目標」,而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

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總是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如果將成人的「宏偉目標」壓到孩子身上,勢必會造成「兩代人之間的鴻溝」,甚至是情緒上的對立。

比如說,孩子只是希望碟個紙飛機火箭向朋友們炫耀,這時的壓力只是如何製作好這個手工;而父母卻想讓孩子長大後當科學家,於是壓力山大!

比如說,孩子只是想彈個吉他、拉個提琴討女生喜歡,這時的壓力只是如何學會這個技術而已;而父母卻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音樂家,於是壓力山大!

比如說,孩子只是想通過畫畫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讚揚,這時的壓力也就是參加個培訓班而已;而父母一般都能聯想到孩子將來是不是能發展成一個畫家。

......

年齡閱歷的差異使得兩代人存在著不可迴避的「目標差異」。

於是,父母認為是「對孩子好」的事,放在孩子身上就成為了一種「負擔」。

那麼,如何才能使孩子感到更「幸福」呢?

作為父母,不妨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設立合適的「成長目標」,不要讓若干年之後也不一定能實現的目標帶來的壓力,摧毀了孩子現在的幸福與信心。

就像佛說:活在當下,才會有幸福的人生。

「幸福」不正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真正期望的目標嗎?


推薦閱讀:

一個女人帶一個男孩和女孩,怎樣教育讓男孩有男子氣概女孩沒有公主病呢?
千言萬語,不如一個擁抱。
職業化家庭教育訓練第1000天

TAG:董卿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