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兩個基本問題(前半)
金融不能不存在,這不是問題。
金融的本質是印錢,不是央行也在印錢,這也不是問題。
金融的第一個基礎問題是,誰可以印錢,誰不允許印錢?
其實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首先,假設在天堂的平行宇宙里,我國除了央行,僅有一家金融機構允許以各種金融產品的形式,行印錢之實。市場上對該機構的需求將會充分膨脹,然後該機構必然要分化出子機構、侄機構、孫機構、重孫機構,最終一定會有一定比例,遊離於監管邊緣,將毒性的印鈔,與性質莫辨的印鈔,混雜入傳統方式、沒有縫隙可撬的印鈔產品當中,享有公眾的信任,以更低的貢獻,獲得更高的利益,從而推高通脹、損害所有人,或者爆雷,讓一部分人拿血汗甚至生命買單。
假設在另一個聖潔的平行宇宙中,全世界的印鈔人都操守無懈可擊,產品謹守本分。也遲早會有一位,不論出於疏忽還是一時的惡意,推出了一次偏離的印鈔方案。結果,可能會承擔損失,但更可能並不承擔相應的損失。首先,在同一機構,甚至同一位當事人名下,通常會不止這一個方案,允許在多個方案間騰挪、稀釋,也完全能夠在未來用新的別的方案來彌補。這樣,損失有方式可以降低,而這位當事人會從此永遠剝奪印鈔的權力嗎?假如會,並得以徹底的執行,是這個平行宇宙之福。而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之中,這種公正的維持成本是無限大。所以這種故事和機制,其實也在鼓勵甚至獎勵掌管印鈔機的人,為了某些需求而尋求犯錯的機會。更不要說這個對錯本就高深難懂。
其實金融並非印鈔的唯一途徑。創業、獲得越來越高的融資直到上市,也是在吸納別人的積蓄、許以未來的潛在高回報,也是一種印錢,只不過沒撐到兌現的就止步於燒錢。投資,包括投創業和投交易,也是在吸納別人的積蓄,許以未來的潛在高回報,也是一種印錢,只不過印的少一點。炒家,用少量資金集中引爆熱度,吸引更多接盤俠,相信自己手中的是資產,將來能值更多錢,也是在吸納別人的積蓄,許以未來的潛在高回報,也是一種印錢,只不過在預期回歸理性時,泡沫就會蒸發。政府逐步放開某些許可權和交易標的,讓資金有處可去,一方面在收錢,但更多會鼓勵炒家、創業和投資,從而源源不斷的印錢——這就是經濟的一重真相,比「生產-運輸-分配-消費」關係稍複雜,比行內專家的術語表述更簡單。所以什麼「大政府、小政府」之爭辯,只要有一個有效的政府,理想狀況下經濟就可以無限長期持續發展下去。
印鈔的許可權沒法關到籠子里,能夠和因此必須控嚴的第二個基礎問題是,每個人、每個機構允許印多少錢?
金融的第一個基本問題是,誰可以印錢,誰不允許印錢?即警惕這一權力被短視、自私的人糟蹋了。可這種把關遲早會落空,因此第二個問題更重要和必要。在開始解讀前,先交待一些基礎概念。高手可跳過。
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決定了商業銀行最低要留有多少比例不放貸賺利差。因此當存款準備金率為n 20% n的時候,每一萬存入銀行,兩千準備金沉澱在央行,八千可以貸出去,不管是完成交易還是暫時沒有來得及交易,也存在銀行,又要一千六準備金沉澱在央行,銀行抱著六千四也著急貸出去……依此類推,等比級數之和收斂為五萬,加起來一萬沉澱在央行,市面上最高流通四萬。只要這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為n 10% ,市面上就會最高流通九萬,上調到 25% 時,流通的貨幣就縮減為三萬。
期貨交易也有保證金,因保證金只需繳納下單金額的若干分之一,即帶著幾倍到幾十倍的槓桿,獲利時更高的倍增,賭輸時就會一點波動就平倉賠光。
另一個我們都不喜歡的商業名詞叫「資不抵債」,也就是口語上會說的「殺了誰也賠不起」或者「賣了誰也賠不起」。
其它各種金融產品,許以任何條款保證,承諾任何水準收益,本質都是印錢,沒有誰會安心坐在大莊家對面,當另一個大莊家,生死相搏。九成九以上的選擇是把收到的印錢合同,不論是收益還是風險,再以另一種形式賣出去。這樣的好處是以各自的背景、商譽和專業壁壘,讓客戶信任託付,並且有人接盤,凈賺差價。這樣的壞處是相當於把這筆錢賣了一遍一遍又一遍,等效於庫存一些錢的同時,抽走各自的利益,承諾將來的更大回報,假如將來的到期支付著落在實體經濟的足額獲利上,就相當於中間層層環環的分成抽佣是白白多印出的錢。只要實體經濟的獲利不夠,或者中間某環出現紕漏,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錢來補倉,庫存更多的錢的同時,也在印更多的錢,這些錢甚至最終對應不到實體經濟上,直到新錢再補不夠,無以為繼,形如股災,當事人資不抵債連貫串。
為什麼房價漲的猛?為什麼通脹感覺起來比統計局報的數字更高?這兩個問題密切相關。統計n CPI n計算房租,不計算房價,而房租漲幅滯後和弱於房價。房價漲後,金融以房地產收益作為參照,推高所有人的融資成本,最終著落在所有消費品的上漲上。所以房產開支將吃掉收入上漲的一部分,並且牽引著生活成本提升。為了儘可能保持民眾普遍的幸福感、少部分群眾的溫飽不受威脅,國家在普惠式上調工資、退休金。這樣手頭餘額有增,房產又又漲又可靠,還能槓桿,大家自然也有更多意願買房、換好房。有一個更本質的原因是,隨著技術進步、網路發展,越來越少的錢以現金形式存留於外,更多的錢都在銀行里。當初假設現金和存款一半一半,那麼以n 20% 的存款準備金率計,存款翻五倍,實際可流通的錢是 300% ,現在或許現金有兩成,八成是存款,同樣的準備金率,總流通量就 420% n了——對越有錢的人來說,現金比例越低。另一個也本質的原因,消費品消耗完後價值滅失,糧食變成屎,但貨幣還在流轉,只是易手,並未減少。所以跟某些不健康的金融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錢一樣,為了物價穩定,也需要源源不斷的新商品。實物貨品的供應,必然沒有電子化貨幣來的快捷,所以,無奈應對所有人的生活成本,以及無力節制某些機構的印錢創新,註定了只能讓能承受一些的蟻民們多承擔一些。
另一個事實是,當初n 300% 的基數現在也遠遠超過了,還至少達到了 420% n。創造對應成比例的真價值有難度、有門檻,可判斷價值是否夠真卻簡單,就看能否換回相稱的糧食即可。什麼金融、服務、高科技,什麼大工廠流水線,或許可以指鹿為馬點石成金,農業和礦業才是一不能變成十百千萬的東西。通脹周期里,假如食品不漲價,貨幣就會能換到世界上不存在那麼多的食品。所以只有食品漲價後,其它投資品又將啟動下一周期的瘋狂。
【編者註:】
本文首發於本人公眾號「私人勁」。
基本盤(七)金融的兩個基礎問題(上)
基本盤(八)金融的兩個基礎問題(中)
推薦閱讀: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到底在說啥|?
※一般的 P2P 平台有沒有自己的風控體系,如何對借款項目進行風控?
※香港考生關於FRM的考試經驗:提前準備,多做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