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條劉慈欣的語音消息,請30年後查收

編者按:看了昨天「未來親啟」預告搬好小板凳的朋友們,劉慈欣來給大家讀信了!n今天我們先開啟兩封信:劉慈欣將給各位介紹人工智慧學者潘雲鶴院士眼中30年後的AI 2.0;接著,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將和暗物質暗能量領域權威研究院張新民一起,帶你前往一個宇宙演化秘密被揭開的未來。

寫信人:潘雲鶴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應用專家,中國智能CAD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nn

朗讀者:劉慈欣

科幻作家,代表作《三體》

自從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人工智慧就成為了科學家和科幻作家討論的重要話題,承載著人類最好或最壞的想像。n按照潘雲鶴院士的介紹,下一代AI將更接近人類智能,更緊密地融入日常生活,甚至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AI 2.0會是什麼樣?它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在這封寄給30年後AI科學家的信里,潘雲鶴院士寫下了他的思考。

劉慈欣朗讀:《給未來AI科學家的一封信》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z0384j250uj.html

《給未來AI科學家的一封信》

未來AI科學家:

你們現在打開的信來自於一名中國人工智慧學者。此刻我正坐在2017年中國北京的全國兩會駐地,告訴你們我對30年後AI的一些思考。對於30年前之事,因經過長時間洗刷,你們是非立判。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我們判斷,AI當前正處在轉折之際,其技術會升級換代。它將通過跨媒體和各種無人技術而更緊密地融入人類生活;通過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而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通過大數據和群體智能而拓展,管理和重組人類的知識,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建議,在越來越多專門領域的博弈、識別、控制和預測中達到甚至超過人類的能力。

因此,我們稱它為AI 2.0。到了你們那一代,AI 2.0必已成為巨人,但是它會在哪些方面展示它與眾不同的威力呢?

我猜想,大數據智能的研究,已經可以為經濟智能化運行提供強大的工具,幫助政府和企業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多視角預測經濟和市場的走向,有前瞻性地創造新產品,進行新投資,確定新政策,從而避免如次貸風波、金融危機等全球性風險,以及產能過剩、庫存畸高等問題。市場經濟和政府調控結合的科學基礎,使人類經濟的運行進入更高水平。

到你們那個時候,AI用於預防醫藥,該已經發力了吧?

今天我們是生病去看病,吃藥或打針。這是無奈之舉,屬於「亡羊補牢」。醫藥界的夢想是祛病於未然,即預防醫藥。然而它的難點是對身體各種運行狀態的感知和預測。近年來,湧現出的各種大型醫療儀器、小型穿戴式設備、大量生理感測器和海量的數字化病歷,源源不斷地產生著人體健康的大數據。將這些大數據匯合、分析、學習和提取,就可以預測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對於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老年痴獃等疾病,不知30年後是否已能預防或已經阻斷?

我最想知道的,還是人類的大腦和電腦是否已經聯通?

人腦和電腦如能直接聯合工作,就會形成腦機混合增強智能,這是最激動人心的夢想!設想一個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大本大本的《新華詞典》、唐詩宋詞、《古文觀止》、四書五經、《中國通史》英漢詞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像,我們的教育科技,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當然,這非常困難。它需要新一代AI和腦科學的深度打通。就目前來看,腦科學比AI離我們的距離更遙遠,任務更艱巨。希望你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實現人類智能的巨大飛躍!

我估計,30年後,人們對AI不再憂慮和害怕了吧?那些被藝術作品和想像能力催生出來的畏懼感一定會被工程技術的實現而撫平。人類已經製造與使用了無數動力機械、汽車輪船、無人飛機,而人的手足並未因此萎縮,人類的安全也並未因此受到威脅。智能的機器也必然如此,人類一定能有效地駕馭它們,駛向一片又一片更自由、更美好的新天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慧學者 潘雲鶴

2017年3月

------------------------------------------------

寫信人:張新民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暗物質暗能量領域權威專家。

朗讀者:姬少亭

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

在大多數人眼中,「暗物質」、「暗能量」這兩個詞本身就有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在星雲和恆星的光芒照不到的地方,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同時佔了宇宙96%的東西究竟是什麼?n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究宇宙的背景演化,在這封給未來的信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寫下了他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的期待。那個秘密被揭開的世界,或許比我們曾經有過的所有想像更宏大。

姬少亭朗讀:張新民寫給揭開暗物質暗能量神秘面紗的世界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o0384kokrh1.html

《給揭開暗能量神秘面紗的世界》

揭開暗物質、暗能量神秘面紗的世界:

我期待,五到十年後,人類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將會迎來突破。所以,我把這封信寫給你,那個已經掀起這些神秘面紗的世界。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現在的我們能夠看到的、包括用儀器探測到的世界在整個宇宙中占不到5%。在此之外,還有著95%的黑暗世界等待開拓。這片看似虛空的太空疆土,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神秘而強大的力量。

如今,為了探索這股神秘的力量,來自全球的頂級科學家不懈努力著。1998年,國際上兩組超新星實驗意外發現,我們的宇宙竟然可以從看似虛無的真空中汲取能量讓自己加速膨脹,這震撼了人類對能量存在形式的認知。作為較早切入這一課題的中國科學家,我帶領團隊提出過上天、入地、到南極的暗物質暗能量探測路線圖。目前,我所主導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計劃,也是為了在宇宙誕生與演化、引力波、暗物質、暗能量等科學研究當中取得新進展。

一個研究宏觀物理的科學家,在暢想未來時怎麼能如此「短視」?暗物質與暗能量這些「世界性難題」,又怎會這麼快就有成果?

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們是「分不清楚」未來和歷史的。比如我所研究的宇宙學,聽起來很有未來感,但實際上是考古工作。自然界所有的起源、構成與規則都不由人定。不僅如此,科學家的空間感和分寸感也「異於常識」。從0到1,只有1的進步;從1到10,進步了9;而從10到100,有90的增量。哪個更重要呢?如果單位是人民幣,那肯定數值的增加更好。但對於基礎科學,最小的進步卻往往是最具顛覆性的。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台。所謂的基礎研究,就是0到1的變化。我希望五到十年後的你,在讀到這裡時能會心一笑,而不會說,「搞什麼嘛?」希望幾年後,公眾對科學的認知能夠產生飛躍。

我常常會把科學和藝術去做類比,我對自己的學生說,「Enjoy physics!」人類自誕生以來,藝術領域,繪畫也好,音樂也好,甚至是時裝,一點點在畫風、曲風和剪裁上的變化,都能讓大家產生不一樣的驚喜。對待科學的發展,又怎可操之過急?

揭開暗物質、暗能量面紗的世界會怎樣?這股能量是否能為人類所用?坦白說,我並不知道。事實上,宇宙的命運是由暗能量主導的。我在2004年提出的精靈暗能量,就給出了一個「振蕩」的未來,整個宇宙將在加速膨脹和減速膨脹之間反覆演繹,甚至會周期性地膨脹和收縮,成為一個循環宇宙。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張新民nn

2017年3月

「未來親啟」主辦方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未來事務管理局

合作媒體

不存在、果殼網、新華網、豆瓣

MONO、紅豆live、北京晚報、北晚圖書版

雨楓書館、騰訊文化、荔枝FM、科大訊飛

輕芒閱讀、幻象文庫、機器之心

喜馬拉雅電台、蜻蜓FM、博雅小學堂

?? 責編:Raeka


推薦閱讀:

病是上帝寫的BUG(超短篇劇場05)
如何評價張冉的科幻小說?
每日電訊【2217-06-05】加勒比海黃昏下的交鋒
把三體畫成漫畫是什麼體驗?

TAG:刘慈欣作家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