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攻殼機動隊》看香港:賽博朋克的聖地與文藝遊客的港灣
本文為《旅行家》雜誌約稿,雜誌版文字將有調整,圖片據說也更好看一些,歡迎大家支持~
在緊貼著維多利亞港灣海岸的「星光大道」上,你只消稍微地低頭去留意一下,便會看到一個個香港影視明星留下的「黃金手印」。
胡金銓、李小龍、梅艷芳、許鞍華、馮寶寶、徐克、吳宇森、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張曼玉......你所熟知的香港明星的名字,都可以沿著這條海濱長廊逐一找到。
這條綿延幾百米的走廊,有著比這些手印更為豐富的意義,在於它所代表的,正是香港電影的悠長歷史。
(圖為筆者手機拍攝)
但這條走廊並不只是有這些「星光」點綴,還有著不錯的景緻。
當你面朝大海,往右手邊望去,便會看到經常在香港電影里出現的以中環為中心的建築群。無論是低調的香港會展中心,還是高聳的國際金融中心,都是記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香港地標。
尤其是在晚上欣賞的時候,那幅經典的香港夜景,大概能喚起每一位港片迷的記憶。
(圖仍為筆者手機拍攝,請忽略質量)
是的,位於港島的中環一帶,經常被香港電影收入畫面之中。可以說,但凡講述發生在香港的電影故事,多多少少都會取一個中環建築群的景。
要麼從星光大道平視,要麼從太平山頂俯瞰,高樓聳立,街道環繞,極富都市感,經常被用來展現城市的繁華。
(圖片源於網路)
有趣的是,在一些科幻電影里,香港不僅常常以繁華城市作為背景出現,還多次被設定為未來都市,呈現未來世界的面貌。尤其在一些「賽博朋克」主題的電影里,香港也是多次作為原型城市而出鏡。
科幻迷大概對「賽博朋克」不會陌生,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科幻作家布魯斯?貝斯克發表於1983年的一部短篇小說中。而在隨後的1984年,被稱為「賽博朋克開山鼻祖」的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問世,這讓「賽博朋克」這個概念被更多人所知曉。
實際上,這個英文為「Cyberpunk」的辭彙如今已成為科幻小說的一大重要流派,它們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多半具有反烏托邦性質。常常圍繞計算機網路、黑客、數字空間、人工智慧、控制論與電腦生化、基因工程等元素展開,勾勒的世界通常有反抗情節。
(圖片當然源於網路)
這也促成了一些電影類型的誕生,在一些加入了「賽博朋克」概念的科幻電影里,故事的矛盾多半在人與智能、信息等科技元素之間展開。
不少科幻電影都有著很強的「賽博朋克」元素,譬如《銀翼殺手》、《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強殖入侵》、《黑客帝國》、《雲圖》等等。
(圖為電影《銀翼殺手》海報,源於網路)
而在諸多「賽博朋克」的科幻電影里,把香港設為主要城市背景的,就有《銀翼殺手》、《雲圖》以及《環太平洋》。
這些電影創作者如此熱衷於將香港設為背景城市,視之為「賽博朋克的聖地」,大概看重的是它中西貫通的文化內涵、連接東西方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符合多數未來世界想像的城市構造。
而在諸多以香港為背景的「賽博朋克」主題電影里,有一部科幻經典不容忽視,那就是於1995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
(圖為電影1995版《攻殼機動隊》海報,源於網路)
這部電影即便是在非科幻迷看來,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尤其是在當年上映的那個時間背景下,網路還沒有如今這般普及,信息技術也沒有現在這般發達,該片卻將網路、信息、網路犯罪、義體人等元素勾勒得一如日常生活,令觀眾們大開眼界。
這部由押井守執導的動畫電影,改編自士郎正宗的同名漫畫。
故事發生在一個未來世界裡,信息技術非常發達,由「義體人」草薙素子擔當隊長的「公安九課」(即「攻殼機動隊」),是一個專門打擊高科技犯罪的特殊部隊。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電腦人」,經過一系列鬥爭,素子最後和它結合,創造了一個新的「素子」。
(圖為電影1995版《攻殼機動隊》劇照,源於網路)
影片所描述的未來世界,充滿「賽博朋克」的主題元素,以令人驚嘆的想像力為觀眾們呈現出一幅幅科技感十足的畫面。
當時看的人就已經很驚訝了,擱到現在看,其關於「人」與「自我認同」的討論,都極具價值。影片的科幻色彩令人驚嘆,所具備的哲學意味,又引人深思。不僅畫面精美、節奏流暢、劇情緊張,所運用的配樂也讓不少觀眾大為喜歡。
而對於華人觀眾來說,影片所呈現的以香港為原型的城市「新港」,則成了令人激動的元素。儘管是以動畫形式呈現,卻處處都可以看到香港味道濃厚的景緻。比如前面提及的維多利亞港灣視角看過去的中環一帶,在片中就有一個鮮明的夜景畫面。
(圖為電影1995版《攻殼機動隊》劇照,源於網路)
而更為明顯的,莫過於那些熟悉的建築、街道、商鋪以及招牌。那些漢字書寫的招牌,算得上最香港的特色元素了。
(圖為電影1995版《攻殼機動隊》劇照,源於網路)
尤其是該片的兩次主題音樂響起,多個畫面緩緩呈現的時候,宛如香港的一個風光宣傳片。配合著優美的音樂,熟悉的建築風格一一呈現,十分親切。
(圖為電影1995版《攻殼機動隊》劇照,源於網路)
影片不僅呈現了香港的繁華地帶,也呈現了較為破舊、貧窮的區域,一如中環與九龍城寨的對比。
(圖為電影1995版《攻殼機動隊》劇照,源於網路)
可以說,電影《攻殼機動隊》給我們帶來了別樣的香港味道。
其所夾帶的未來感與科技感,讓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也能感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某些隱憂。看慣了電影里那些近乎冷冰冰的建築的觀眾,可能會對香港形成一種「缺乏溫度」的城市印象。尤其是看到一些類似於排斥大陸遊客的社會新聞之後,大概不會對香港產生多少好感。
但作為一個體驗過真實香港的旅行愛好者而言,我眼中的香港,不僅有溫度,還很有溫情。
(圖為香港街道,源於網路)
當我坐著香港九巴沿著香港乾淨整潔的街道不急不慢地向前行駛時,透過九巴的車窗望出去,一幢幢緊湊的高樓依次映入眼帘。
琳琅滿目的招牌恰到好處地避過巴士掠過的高度,形成香港電影里經常看到的街巷風景。我像一個他鄉遇故知的人一樣細細地打量著掠過的風景,基於大量港片建立起來的印象,讓我倍感親切。
我禁不住地看街道邊那些挨得很近的樓宇,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招牌懸掛在高樓間,一扇扇規規矩矩的窗戶鑲嵌在高樓里,十分默契地製造了最具香港特色的建築景緻。街道上形色匆匆的行人,他們或疾步行走,一副器宇軒昂的樣子;或徐徐向前,佝僂著身子,握緊手中拎著的袋子;或小心翼翼,張望著左右,護住身旁的孩子;或悠閑行走,舉著太陽傘,有序地走過人行橫道。
(圖為島主手機拍攝,請忽略質量)
可相比於坐車觀光,我個人更喜歡步行。
不喜歡去人群扎堆的景點,而更喜歡通過行走,去感受當地最具生活氣息的氛圍,去發現更具生活味道的風景。我覺得,真正的旅行,就應該是融入風景去感受,而不是走馬觀花一般的拍幾張照片就匆匆走過。
香港的氣候很合適,即便烈日當空,也不會覺得太難受,因為有海風吹拂,比較舒服。加上香港的樓與樓之間隔得很近,常常能夠製造陰涼處,行走其間,不僅不會太熱,還能充分感受到香港土地利用率之高。
行走在香港的街道上,舉目望去,港片里常見的那種樓宇、招牌以及計程車,就扎紮實實地呈現在眼前。這給人的感覺是很奇妙的,就像遇見一位似曾相識的人,覺得親切,覺得溫暖。
(圖為島主手機拍攝,請忽略質量)
坦白講,相比於那些高樓大廈林立的繁華區域,我倒更喜歡穿梭於那些樓房擁擠、破舊,但商鋪繁多,市井氣息濃重的街巷。
就像《攻殼機動隊》里呈現的景象那樣,香港人文風情最為濃郁的,往往就在那些看起來不是很「高大上」的街巷裡。在這些地方,你可能看不到華貴的奢侈品店,可能看不到裝修豪華的大商場,卻能看到最接地氣的港式餐廳,能看到最具香港特色的樓中商鋪,甚至能遇到最能折射文化差異的人文景象。
我猶記得,自己在彌頓道附近發現一處帶著古典氣息的廟宇,在幾顆枝繁葉茂的大樹下,顯得安靜而祥和。我忍不住爬上石階走上去,往右邊一看,大樹下坐了十來個人在那裡閑聊休憩。我也找了旁邊的長椅坐下,一邊休息,一邊觀察。我仔細看了坐在那裡的人們,女性居多,皮膚顏色有些偏棕色,衣著打扮也是一股東南亞風格。
(圖為島主手機拍攝,請忽略質量)
她們說著我聽不懂的話語,在那裡聊著,坐著,張望著。她們不像是遊客,而更像許多影視劇里出現過的傭人或做鐘點工。
我忍不住會試著去想像她們的生活,離鄉背井來到香港,大概也經歷過不少的辛酸苦楚吧?可眼前的她們坐在樹下納涼聊天,臉上的表情是那樣的放鬆,不時綻放的笑容又是那樣的燦爛,生活似乎也並沒有那般不易。
這又會讓人想起,香港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依託連接東西方的港口優勢,不知容納了多少外來人士,融合了多少不同的文化。
(圖片源於網路)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漫步」的興緻,不妨多在香港的油尖旺區、九龍城區走走看看,這些地方的樓宇、街道,都很有「老香港」的氣息。
當然,如果你更喜歡香港的現代氣息,那就多在港島的灣仔區一帶溜達溜達。在灣仔區一帶,你可以沿著乾淨的街道去發現那些擁有文藝氣質的書店、充滿潮流氣息的服飾店、熱鬧而有序的酒吧以及味道別緻的美食店。通過這樣的走走看看,你準會比跟著旅遊團逛景點要愉快得多。
某種程度上,香港是一個非常適合愛好文藝的遊客去體驗的「港灣」。
因為在香港,有最前沿的潮流文化,也有保留完好的傳統文化;有最星光熠熠的電影取景地,也有最接地氣的港味街巷;有最「融合」的國際風味,也有最「保守」的本土風情;在這裡行走、休憩、拍照、逛吃,都能讓你感受到便利、舒適以及秩序。
不妨在此分享一個那些靠拍照撐起來的旅遊網站給不了的小Tips,希望對每一個真正熱愛旅行的人有所助益:
1、關於吃
我個人其實對旅途中的「吃」看得不是特別重,倒不是說毫不挑剔,而是不會為了吃什麼所謂的「特色美食」專門找到某個地方去吃一頓。我更喜歡通過行走的方式去發現好吃的地方,並選擇符合自己口味喜好的美食來滿足味蕾。
(圖片源於網路)
在香港,我向大家推薦軒尼詩道附近的一家意麵店(抱歉,沒記名字,只知道是在軒尼詩道附近),店內的海鮮意麵真是好吃到爆!還有廟街附近的一家海鮮館(抱歉,也是沒記住店名,因為我是隨意發現的,並沒做記錄~),扇貝做得尤其好吃。
2、關於看電影
作為輸出過大量電影的香港,在街頭遇見拍電影的劇組不算新鮮事,而找個看電影的好影院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
我在緊鄰香港會展中心的香港藝術中心看了一部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該影院並非商業影院,裝修也算不上多豪華,卻因為極富藝術氣質的設計,讓人能夠感受到電影作為藝術的魅力。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不妨去那裡看看,哪怕是欣賞一些展覽,也是不錯的體驗。
(圖片源於網路)
3、關於文化體驗
有些言論表示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我不是很認同。在我看來,香港並不缺文化,而是缺乏體驗文化的心。
在香港,只要你有心去尋找和體驗,會發現,有很多的書店值得你去逛一逛。向大家推薦中華書局與誠品書店,前者位於彌頓道靠近廉政公署西九龍辦事處附近,後者位於銅鑼灣希慎廣場。
(圖片源於網路)
此外,建議大家去了香港的話,還是可以抽一些時間去香港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走走看看,體驗一下那裡的校園氛圍,感受一下裡頭的文化氣質。或者,去香港大學食堂吃一頓也不錯啊~
寫到這裡,發現自己又有去香港的衝動了。
(圖片源於網路)
回想電影《攻殼機動隊》里的場景,如果真可以穿梭時空,我倒有點想去到1995年的香港看看。看看那時候的香港,那個電影產業還處於黃金時代的香港,有多少值得我們去為之記錄和自豪的?
我想,就像影片最後「新」素子矗立的地方所望過去的景象那樣,一片高樓矗立間,是最輝煌的時代。
那是我們懷念的「黃金般」的香港,也是眼下最值得去回味的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不僅是賽博朋克的聖地,也是文藝遊客的港灣。
(圖片源於網路)
PS:如你所感覺到的那樣,我個人的旅行喜好里,更偏向於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而非只是景點遊覽。希望能有和我一般的朋友,能夠從這篇文字里收穫益處。
推薦閱讀:
※開元書印是什麼背景?為什麼會出那麼多 cyberpunk 小說?
※為什麼當年要拆除九龍城寨?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是如何評價黑客帝國三部曲(The Matrix)的?
※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為什麼會被視為科幻經典?
※賽博朋克的天氣設定為什麼總是很多陰天和雨天?
TAG:赛博朋克Cyberpunk | 科幻电影 |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