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報筆記】02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
標題: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
作者:盛松成 翟春
時間:2015年4月第一版
來源:中國金融出版社
一、研究問題
(一) n貨幣供給的基本理論
(二) n貨幣供給的重要實踐(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的聯繫)
二、研究思路
(一)理論部分評述了西方重要的貨幣供給乘數理論,提出了決定貨幣供應量的兩大因素: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對基礎貨幣的本質、特徵及來源結構等諸多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運用數量方法分析了1914年以來美國基礎貨幣來源和供給結構的變化,1959年以來各決定因素對美國貨幣乘數的影響,以及1993年以來我國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變化;
(二)實踐部分以專章分別闡述了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在美國和我國的源起、制度變遷和職能演變,尤其分析了兩國在貨幣政策方面的變化。
三、研究結論
(一)貨幣的定義與度量
1、貨幣定義
2、主要國家貨幣供應量體系
各國貨幣供應量定義的實踐經驗:對貨幣供應量的定義,不僅要注重理論分析,更要注重對經濟影響的定量研究;各國貨幣供應量層次變化與本國金融環境、貨幣供應量在貨幣政策種的作用等因素密切相關;金融資產的期限和面額大小是影響貨幣層次劃分的重要因素;各國對貨幣持有部門還存有爭議。
虛擬貨幣(體現了貨幣非國家化理念)本質上不是貨幣。
(二)貨幣供給理論——貨幣乘數分析
……
(三)基礎貨幣
1、基礎貨幣的本質和特徵
2、基礎貨幣的來源和運用
基礎貨幣是貨幣當局(有可能大於1家機構)的凈貨幣負債;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貼現貸款對基礎貨幣施加控制。
3、美國的基礎貨幣
……
4、我國的基礎貨幣
從來源看,再貸款、再貼現(1990-2000)-外匯占款(2000-2014);
從運用看,相對穩定(1993-2003)-通貨下、准本金上(2004年後);
5、準備金調整額(RAM)和調整後的基礎貨幣
RAM的意義在於「降法定準備金變化的影響主要變現在基礎貨幣的變化上」;
2006年之後,超額準備金率顯著下降,金融機構調整超額準備金率應對法定準備金率調整的空間大大縮小,人民銀行調整法定準備金率的政策效應得以增強。
(四)貨幣乘數
準備金比率的變化是M1乘數變化的主要原因;通貨比率和準備金比率的變化都是我國M2乘數變化的主要原因。
(五)金融創新與貨幣供給
金融創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類金融機構為了獲得在市場種平等競爭的地位和獲得高額利率而試圖逃避貨幣當局的金融管制。
金融創新提高了貨幣乘數,促進了貨幣供應量統計的完善。
(六)貨幣供給理論中的「新觀點」
拉德克利夫報告(1959):重要的不只是貨幣,而且是全部信用,或所謂流動性;金融當局只有控制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才能控制商業銀行的信貸,才能控制貨幣供給量;
格利和肖(金融中介機構理論,20世紀60年代初):貨幣當局不僅應該控制貨幣和商業銀行,而且應該同時控制其他金融機構和其他金融資產的結論;
托賓(1963):商業銀行的貸款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受制於同樣的經濟過程,強調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同一性以及貨幣與其他金融資產的同一性。
對新觀點的批評:缺少實證研究,而只有抽象的理論分析。
(七)法定準備金制度與貨幣供給
優勢:保證銀行的流動性和現金兌付能力;控制貨幣供應量;有助於中央銀行結構調整;劣勢:導致貨幣供給的劇烈波動;不利於不同機構的公平競爭;
從美國情況看,美國實行法定準備金制度的公開的指導思想和目的,是保持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控制貨幣供給,而美國實行法定準備金制度的實際結果和深層原因,則是為財政籌措資金。
從我國情況看,由於我國流動性環境和公開市場操作的深度與其他國家存在差異,2006年以來我國存款準備金政策調整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最終目標的負相關關係增強,貨幣政策效應明顯提高。
(八)再貼現政策與貨幣供給
優勢:調節貨幣供給和市場利率;履行最後貸款人職責;
劣勢:央行處於被動地位,再貼現政策的調整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貼現窗口的依賴性大大降低;再貼現利率缺乏彈性。
從美國情況來看,再貼現政策作為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貼現窗口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最後貸款人職能方面。
從我國情況來看,再貼現及再貸款曾經是人民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目前主要是發揮其引導信貸資金投向和促進信貸結構調整的功能。
(九)公開市場操作與貨幣供給
有效論:主動精確、無「宣示效應」、不直接影響銀行收益;
無效論:最終不會影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存款貨幣及現金的數量;
從我國情況來看,公開市場操作直接影響基礎貨幣,且能夠有效影響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的關係比較穩定)。
(十)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選擇中間目標的原則:相關性、可測性、可控性
三種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利率渠道,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貨幣政策通過基準利率變化引導市場利率變化,進而影響總需求,Taylor(1995);貨幣渠道(從負債端出發),貨幣主義觀點,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變化,調整資產價格(托賓Q和財富效應),認為資產端的結構變動(收縮貸款or向非金融機構部門賣出證券)不重要,且市場信息充分,所有非貨幣金融資產可以完全替代;信貸渠道(從資產端出發),Bernakenand Gertter(1995),貨幣政策通過貸款供應變化,調整各參與者的資產負債表,進而影響資產鏡子變化和風險成本變化,再作用於總需求。
四、思考筆記
1、貨幣學派認為貨幣當局能通過控制基礎貨幣來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實體經濟變數。當下我國貨幣當局所面臨的困境似乎和貨幣學派所預期的不太一致,央行掌握了基本貨幣的主動權,卻難說可以控制貨幣供給量(不局限於M2)。
2、我國的貨幣基金會不會像美國一樣,發展20多年後隨著利率市場化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出現負增長。
3、從歷史經驗看,我國的法定準備金率將從當前的高位大幅下降,後續下降的路徑是怎麼樣的,又會給貨幣供給帶來何種衝擊?
4、M1定買賣適用的原因在於當時金融創新並不發達,M1與國民經濟保持著穩定的和可預測的關係。
5、目前實務流動性分析中,不考慮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假設前提是否可取?
6、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國目前貨幣政策所經歷的,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
2017/3/8
推薦閱讀:
※平安銀行的小微貸款客戶經理怎麼樣?
※股權眾籌具體怎麼退出?
※銀行營業網點如何提升客戶體驗?
※金融業和金融財團,是中國經濟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