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小,不急?」長大的你是否正經歷心理延緩期?

小海豚一直是個很乖巧且又很有自己想法的女生,彼時的她那會坐在我面前,安靜、笑容溫暖,且帶著略微調皮又充滿憂傷的眼睛跟我說,她正經歷著「心理的延緩償付期」。

我抬頭問,「那是個啥?「 她就笑笑也沒繼續再說下去。

小海豚從哲學系本科畢業之後跨專業考了心理學研究生,期間的研究方向一直是關於宗教心理學方面的冥想一類。

我倆同處於臨床與諮詢心理研究所,比起對臨床心理諮詢的熱枕,我遠遠不及她。小海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學習精神分析的那段時間,她一邊在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以自我成長,同時也一邊做心理諮詢師,重要的是,一旦前晚做了夢,每天醒來都會第一時間回憶自己的夢,然後認真做解讀。而一直認為自身道行太淺的我,到現在都沒有勇氣去翻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只因本科時老師曾說過---讀心理學書籍,不要一開始就讀弗洛伊德。

回想起來,我們那次無意聊天的時候,正好是談起畢業之後怎麼打算的問題。她說她還有太多嘗試沒有做,她的青春是不完整的,她不甘心就現在去選擇一門行業。

她說,」青少年時期階段,我該做的事情我沒有做好。現在,我是在補償我自己。「

於是,我困惑於」什麼是延緩期「,又為什麼有」延緩償付期「呢?

一搜百度,網友的困惑都在於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的年齡階段到底是在青少年期還是在成年初期呢?

其實,最初的概念是來自於「延緩期"。後來根據年齡階段才有了所謂的「合法延緩期」和「延緩償付期」的區分。

根據黃希庭先生所編著的《普通心理學》一書,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指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成熟的發展階段,是從兒童期向成人期過渡的時期。青少年期的年齡範圍很難明確劃定,大體上從11、12歲進入青春期到20歲左右進入成人期。

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認同(ego-identity)是一種對於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我在社會中處於何種地位穩定連續感

自我同一性是在應對許多選擇中形成的:

什麼樣的職業是我想要的?

我該信仰什麼宗教、道德和政治價值?

作為有性別的我該承擔什麼責任?

茫茫人海中我的位置在哪裡?

埃里克森認為,雖然自我同一性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很重要,但是青少年期是同一性最混亂的時期青少年普遍經歷著一個心理社會的「延緩期」。

在這一時期他們可以對同一性的不同方面進行探尋而不需要最終一定去執行。例如,一個青少年可能暫時會有幾種不同的職業目標,但成人並不會認為這是一個最終選擇。經過了這個危機階段,青年將獲得更穩定、更鞏固的自我認同感。

為什麼自我認同感在青少年期會有那麼大的變化?

這是因為青少年身體的顯著變化,身體變化會影響他們的外觀形象及其對軀體的自我感覺,同時還要對性關係的模式做出決定,對職業、道德、政治取向作出決定。

馬西亞(Marcia,1966,1980)用「自我同一性現狀」的訪談方法,對青少年有關聲望、宗教、政治信仰及性行為態度的認同狀況進行評估。結果發現,青少年有四種同一性狀態。

(1)同一性混亂(identityconfusion),這類人還沒有開始認真思考同一性問題,更不用說做出什麼承諾了。

(2)同一性早定(identityforeclosure),這類人會不假思索地接受父母的或傳統的觀念,完全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3)同一性延緩(identitymoratorium),這類人正在經歷埃里克森預言的危機。他們要做出一個承諾,但是現在仍然在各種選擇之間猶豫不決。

(4)同一性獲得(identityachievement),這類人已經度過了危機階段並做出了最終決定。

在這四種同一性狀態中,同一性混亂是最不成熟的狀態,同一性獲得是最成熟的狀態。一項對12~24歲男性的橫斷研究的結果表明,僅有剛剛超過半數的被試在24歲時達到了同一性獲得狀態,同一性獲得要延續至成年期(Meilman,1979)。

不少研究結果對埃里克森關於青少年「同一性危機」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1)青少年在不同領域不可能同時經歷同一性延緩期;在某一特定時期,某個領域可能獲得了同一性,而另一個領域則可能處於危機狀態之中。

(2)同一性危機也可能發生在成年期的某些時候,並且同一性的發展在成年早期還可能是非常主導的任務。

(3)同一性和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發展有密切聯繫,青少年期同一性混亂很可能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這也是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的發展。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指的「延緩期」指的就是青少年時期的「合法延緩期」。

而成年後出現的同一性混亂以及尋找自身的同一性那段時期,則被稱為「延緩償付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時候心理。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孩子今年初三,想在上大學之前憑一己之力在課餘掙到1萬五~2萬,做什麼比較有希望?
上學時班裡原本很吵鬧,為什麼會突然安靜一下又恢復吵鬧聲?
怎樣看待14 5歲的小夥子常常故作淡定若有所思、眼神深沉、假裝成熟的行為?
青少年如何對待陌生人的不遵守社會道德的行為?
如何看待 古田順子被殺案(亦稱綾瀨水泥殺人案)?望深度解剖。

TAG:青少年 | 成年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