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去他的效應| 為什麼自律的你也很難節食成功?

昨日周末好友聚餐,一個不小心又吃多了~ 你心裡想著:可不能再如此「腐敗」下去了,一個過年已然是胖了不少了。眼看著「肚子」一天天地大了,「游泳圈」也絲毫沒有要縮小的節奏,若是再如此下去,恐怕是收不住了……

於是,你開始莫名焦慮和煩躁……

同時,你暗暗下定決心,「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今天不吃東西了。從這周開始,為了健康,為了帥氣 or 美麗,為了站在別人面前不低下頭見雙下巴,而是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內在美,這次,這次,這次,一定要節食!

於是,周一這天,好幾個小時沒吃東西的你,到了下午已經進入到」食物剝奪狀態「,俗稱「飢餓狀態「。

Peter Herman 帶領的研究小組在給同樣處於「飢餓狀態」但是沒有節食想法的一群人和有節食想法的人做了同樣一個實驗,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a 將處於「飢餓狀態「但是沒有節食想法的人和有節食想法的人都分成了三組;

b 一組喝了一小杯奶昔,暫且只能緩解一下飢餓;

c 一組喝了兩大杯奶昔,足以讓人覺得吃飽了;

d 另外一組則一點奶昔都沒喝。

然後,讓他們品嘗食物。

研究者假裝只想知道這些人對不同零食口味的看法。於是,每人在單獨的小隔間里吃些曲奇和餅乾,最後填寫評分表。評分時,他們想吃多少就拿多少,還可以繼續要。他們總是可以自己對自己說,我多吃一些是為了更好地評分。

他們意識不到,評分並不重要,Herman感興趣的只是他們吃了多少餅乾曲奇,以及喝奶昔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沒有節食想法的人和有節食想法的人有什麼區別嗎?

和你想像的一樣,沒有節食想法的人中,好幾個小時沒吃仍然餓著的這些人,嘎嘣嘎嘣地吃了很多曲奇和餅乾;喝了一小杯奶昔的被試,也吃了很多的餅乾;已經喝了兩大杯奶昔的人,只是輕輕地咬了幾口便填了評分表。所有人的反應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節食者的反應你猜如何?

是喝了兩大杯奶昔的人因為已經喝多了飽飽地就不再怎麼吃餅乾了?

還是喝了一小杯奶昔的人開了胃口,於是大吃起來?

又或是什麼都沒吃的人給自己找了借口,為了要評分於是也吃了不少?

實際上,喝了兩大杯奶昔的節食者實際上比好幾個小時什麼都沒吃的節食者吃了更多的餅乾和曲奇。

實驗被反覆論證,結果仍然維持不變。最後,研究者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非常自律的人也很難節食成功。

這一現象的正式學名叫:反調節進食(Counterregulatory eating),Peter Herman及其同事稱為「去他的效應」 (what-the-hell effect)

也就是說,實驗中應研究者邀請喝了兩大杯奶昔的節食者,因為在心中已經限定了每日應該攝取的食物量or卡路里,當因為某個意外超過了他/她預定的限量。他們就會認為,那天的節食計劃泡湯了。因此,不管那天之後再怎麼節食,他都會在心裡把那天歸為失敗。只能從第二天開始再重新節食。

所以他們想,」去他的,我今天可以好好享受了」。而之後的大吃大喝往往讓他們長出比減掉的肉更多的肉。

那自然不是理性的。但是節食者往往好像意識不到這一層面,只知道今天節食又失敗了。

只要當天的節食沒有泡湯,節食者就會在心裡記錄自己吃了多少。但是,一旦超過了每日限量,屈服於「去他的效應」,他們就不再計算自己吃了多少。甚至不如非節食者清楚自己吃了多少。

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自我控制中,定下目標後,下一步就是監控,如果節食者不再記錄自己吃了多少,他們又怎麼監控呢?

我不願將其喚為」破罐子破摔「,倘若及時留意身體發出的」吃飽「信號,即使最終失敗,節食者至少努力過。」去他的效應「與之區別在於,它是一個循環,人們總是將期望和改變的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並非聽之任之,置之不問。

為什麼很多人說「一天之計在於晨」,一旦早上晚睡晚起,這一天好像就這樣了,就白白浪費了,什麼都沒幹成,說不定也是「去他的效應」在作祟。

但是,別忘了,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我們依然可以重新開始。

明天,一定要早起!

明天,一定要少吃點!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時候心理」,是時候!

參考文獻:

羅伊·鮑邁斯特, & 約翰·蒂爾尼. (2012). 意志力:關於專註、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 中信出版社.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這一輩子都無法成功減肥(心理篇)
節食減肥:經歷了這些,你還得罪了腸道菌群!
都說節食減肥不好,節食是指物理上吃得少,還是生理上營養不夠?
你減肥的時候有多拼?
他們說,隔日禁食好堅持還更減肥?!

TAG:节食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