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堅決捍衛祖國的領空--新中國的國土防空作戰(下)

本文已授權《空軍之翼》網站轉載

1962年1月13日,內蒙古阿拉善盟,雙城子基地上空

在這位於充滿神秘色彩的西北腹地的軍事基地內,大量高度機密的國防工業研究項目正在這人跡罕至的戈壁灘上緊張地進行著:作為解放軍最為重要而秘密的導彈靶場,雙城子14號基地是「兩彈一星」項目中的一大關鍵,最早的東風1、東風2彈道導彈均在此成功試射。而這片充滿著紅色中國國防機密的地區,自然也成為了美蘇等國最想窺探的地區之一。

此時,一架通體黑色塗裝的偵察機正從這個神秘的基地上空飛過。機上的飛行員、國民黨空軍第35中隊的中校陳懷正俯視著這個基地的全貌,並用機上的高解析度航空偵察相機拍下了大量照片,隨後安然返回台灣降落。對於這次十分成功的偵察飛行,身為國軍統帥的蔣介石感到十分高興,在接見陳懷之後,蔣介石提出,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上一個「生」字,以「祈禱」陳懷關鍵時刻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而讓陳懷生完成這次「壯舉」的座機,便是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廠」研製的U-2高空偵察機。

1962年1月13日,陳懷生駕駛U-2偵察機在雙城子基地上空拍攝的偵察照片,地面上的導彈靶場發射陣地清晰可見。國民黨空軍的U-2從福建平潭首次進入大陸領空,飛越7省,在銀川、蘭州、包頭、西安等地拍照偵察,獲得了大量機密情報

作為冷戰中最為知名的偵察機型之一,U-2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大名鼎鼎。這款由洛克希德公司的天才飛機設計師和管理專家凱利·約翰遜設計的高空偵察機,能在2萬米以上的高空進行長時間的偵察飛行,受到了美國政府和中央情報局的高度關注。在對蘇聯的戰略縱深進行偵察活動的同時,正在接受蘇聯援助、快速發展國防力量的紅色中國,也引起了美國人的極大興趣,並成為了U-2的戰略偵察目標之一。從1958年3月開始,由中情局飛行員駕駛的U-2首次入侵中國大陸領空偵察。

洛克希德U-2高空偵察機

引進薩姆-2:防空竹竿勢力登場

然而,即使是使用U-2進行高空偵察,依然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因為在前一年的莫斯科五一勞動節閱兵式上,蘇聯首次公開了新型地空導彈--S-75「德維納河」地空導彈。S-75的最大射高為25000米,能夠得著一般在2.2萬米高度偵察飛行的U-2,令美國人大為震驚。北約很快按照慣例對S-75進行了編號:SA-2,國內按照地空導彈英文縮寫「SAM」的音譯而稱其為「薩姆-2」。

S-75「德維納河」/「薩姆-2」地空導彈與地面發射架

1957年,莫斯科五一勞動節閱兵式上,蘇聯首次公開了薩姆-2的存在

U-2偵察機入侵領空偵察的現狀讓中央感到十分震動。面對U-2的偵察,解放軍空軍一時無能為力:當時裝備的米格17/殲-5的最大升限僅16000餘米,根本無法攔截在2.2萬米高度飛行的U-2。得知蘇聯成功研製了能打到2.5萬米高度的薩姆-2地空導彈,中央決定立刻引進薩姆-2及全部配套系統。1958年,中國共引進了5套S-75地空導彈系統和62枚導彈,用於首都北京的要地防空。

1958年12月26日,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二營成立,隨即在蘇軍顧問的指導下開始了導彈系統的操作訓練。1959年10月7日,二營按照蘇聯教程,使用薩姆-2導彈在北京通縣上空擊落了一架國民黨空軍的RB-57D高空偵察機(美國引進英國「堪培拉」噴氣轟炸機後改進的偵察型),這也是世界上首個成功用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戰例。

在海峽對岸,一直對U-2這種高性能高空偵察機垂涎三尺的國民黨空軍,也終於獲得了美國的援助,開始接收U-2,並派遣飛行員前往美國受訓,而裝備U-2的飛行中隊也重新取了一個名字:黑貓中隊。黑貓中隊正式成軍於1961年2月1日,以「空軍氣象偵察研究組」為名在台北桃園基地成立,對外稱為空軍第35中隊,直屬於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黑貓中隊的行動指揮實際上由美國空軍負責,但因涉及高度機密,才由中央情報局出面協調。美方於1960年7月和1962年12月先後提供了4架U-2偵察機,國民黨空軍提供人員進行對中國大陸的高空偵察任務。

1961年,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內受訓的黑貓中隊飛行員

自從1959年的那架RB-57D被擊落以後,國軍通過各種渠道確認了解放軍部署了蘇聯的新式防空導彈,便不再讓偵察機前往北京上空偵察,而是轉向防空薄弱的中國西北腹地進行偵察活動。憑藉最高可達3.3萬米升限的技術性能,黑貓中隊深信U-2能幫助他們平安完成對大陸的危險偵察飛行。

面對黑貓中隊肆無忌憚的入侵偵察,空軍司令劉亞樓和地空導彈部隊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會帶來政治上的問題。此時,從老大哥那裡傳來的消息,讓解放軍的地空導彈部隊再次有了擊落U-2的信心。

1960年5月1日,中情局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從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空軍基地起飛,穿過阿富汗進入蘇聯境內偵察,目標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的彈道導彈研發基地。然而在飛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郊的蘇聯地空導彈防區時,恭候多時的蘇軍防空部隊一口氣發射了14枚薩姆-2,最終有一枚成功擊中鮑爾斯的U-2,鮑爾斯只能跳傘,隨後被地面上的克格勃生俘,鮑爾斯的座機也成為了第一架被擊落的U-2。雖然對於這架U-2被擊落的技術細節至今仍有著諸多謎團(克格勃在U-2起飛前對飛機高度計做了手腳是目前流行得比較廣的一種說法),但在當時則證明了一點:薩姆-2是有能力擊落U-2的。

鮑爾斯被俘後,克格勃讓其身著U-2的飛行頭盔和抗荷增壓飛行服拍照,隨後通過媒體向全世界發出,引發全世界的震動

蘇聯的戰例固然令人振奮,然而對於解放軍來說卻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再加上1960年7月後中蘇交惡,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技術細節。此時的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總共只有3個營,要防守擁有著960萬平方千米的遼闊領空,幾乎不可能。此時,空軍司令劉亞樓提出了一個新的作戰方法:把導彈部隊撤出北京,在U-2經常活動的飛行路線上機動設伏。要攜帶沉重的地空導彈系統四處打游擊,還要保持高度的保密,這其中實在是有著數不盡的困難,然而地空導彈部隊的游擊戰一打就是10年。經過了漫長的設伏後,地空導彈部隊通過防空雷達提供的情報,分析出一個重要的細節:U-2進入大陸偵察,11次中有8次經過南昌,說明南昌是U-2長途飛行中的一個校正航向的檢查點。因此,地空導彈二營根據這一情況,前往南昌市郊的向塘鎮布設陣地設伏。

1962年9月7日,劉亞樓命令駐南京的一個轟-5噴氣轟炸機大隊,進行佯動,魚果然上鉤了。陳懷生的U-2從桃園機場起飛,就此踏上了不歸路。6時13分,這架U-2在桃園以北40公里處被解放軍的防空預警雷達發現,隨後這架U-2從福建平潭進入大陸領空,沿著鷹廈鐵路一路飛往江西。7時37分,U-2接近陣地500公里處。導彈二營指揮所電話鈴響,參謀吳桂華拿起電話,朝營長岳振華喊:「營長,空軍指揮所劉司令電話!」

岳振華緊跑兩步,拿起話筒,耳邊傳來劉亞樓司令員熟悉的大嗓門:

「岳振華同志,你看到U-2出來了嗎?」

「報告司令員,看到了!」

「把它揍下來!」

「是!」

然而,陳懷生並沒有立即駕機接近南昌,而是飛向了鄱陽湖,離設伏陣地越來越遠。岳振華判斷這是U-2想來個聲東擊西,當即對二營全體傳達:「大家注意,大家注意,不可鬆懈,敵機很可能回竄南昌!」果然,陳懷生從九江進入湖北後,立刻左轉180度,飛回南昌。8時32分,U-2進入預設陣地100公里範圍內後,3枚薩姆-2霎時齊射,導彈戰鬥部產生的大量破片瞬間擊中了陳懷生的U-2,隨後飛機墜落在南昌市東南18公里處的羅家集。陳懷生墜地時尚有呼吸,但最終還是搶救無效死亡。按劉亞樓司令員指示,用棺木埋葬於一座有小樹林的山坡上。

1962年9月9日,陳懷生的U-2飛行路線軌跡圖

在這之後,地空導彈部隊一發不可收拾:1963年11月1日,地空導彈二營於江西上饒再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1架。64年7月7日二營在福建漳州第三次擊落U-2偵察機......從1962到1967年,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先後擊落國民黨空軍5架U-2高空偵察機,並生俘3名、斃亡2名飛行員,取得了對抗U-2的巨大勝利。損失慘重的黑貓中隊從1965年起被迫終止了對大陸腹地的偵察飛行。截至1974年,黑貓中隊被擊落或者因飛行事故而損失了10名飛行員,12架U-2,元氣大傷,自此衰落。

1965年1月10日,在內蒙包頭薩拉齊被地空導彈一營擊落的國民黨軍U-2殘骸

1966年,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4架U-2殘骸

抗擊無人偵察機

認識到U-2有著諸多不足的美國空軍,於1959年開始讓洛克希德公司研製更為先進的高空高速偵察機,這個當初計劃名為A-12的偵察機項目,日後則有著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代號與昵稱:SR-71「黑鳥」。這種最大飛行升限3萬米、最高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的先進高空偵察機,至今沒有被敵方成功攔截或者擊落的記錄。

然而,由於黑鳥採用了大量尚未成熟的新技術,故障墜毀率居高不下:總產量32架中有12架因事故損失。美國空軍不想讓黑鳥冒太多的風險,於是提出讓黑鳥或者B-52轟炸機攜帶D-21高速無人偵察機,在敵方領空附近發射,讓其自行在敵方領空按預定路線收集情報。D-21雖然採用了先進的衝壓發動機,最高速度可達到3.35馬赫,飛的比黑鳥還快,但由於技術不成熟,在12次試射中有8次失敗。但由於需求緊迫,美國空軍依然讓D-21披掛上陣,對蘇聯和中國進行秘密偵察飛行,行動代號「高級碗」。

背負D-21無人機的SR-71黑鳥高空偵察機

1969 年 11 月 9 日,一架 B-52H 攜帶著 D-21 從美國阿拉斯加的艾爾森空軍基地起飛,對位於中國西北羅布泊附近的核實驗基地進行偵察。然而這架D-21卻沒有按照預定路線返回,最終墜落在了哈薩克境內。此後的3次偵察飛行均以失敗告終,而在1971年的最後一次偵察飛行中,D-21失控墜落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殘骸被民兵發現後立刻由部隊裝車送往北京。在2010年北京航博重新開放後,在二樓展區展出了這架墜毀的D-21殘骸。

1971年,在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內繳獲的D-21無人機殘骸

D-21的失敗並沒有讓美國人喪失信心。越戰爆發後,美軍為了偵察中國西南地區,探明中國援助越南的軍需物資運輸情況,在瑞安公司的BQM-34A「火蜂」式靶機的基礎上,於1964年初研製了BQM-147G型無人偵察機。火蜂體積小、航程約為3000千米,且造價相對便宜,即使損失也不心疼。火蜂由DC-130型運輸機掛載,飛行至預定地點後投放,投放高度為5000-6000米,投放後無人機按預先裝定在計算機內的速度、航向、高度數據飛行,轉彎點也預先設定好,以便能準確通過要偵察的目標上空。偵察完成後返回預定地點,由C-130用特殊回收裝置鉤住返場。

由DC-130掛載的火蜂無人機

1964年8月,一架DC-130攜帶著火蜂從沖繩嘉手納基地起飛,在南海上空投放。火蜂被投放後迅速爬升至17500米的高空,以750km/h的速度巡航飛行。這架火蜂穿越雷州半島,經廣西南寧、梧州、廣東興寧、福建漳州,從廈門出海,到台灣北部湖口上空傘降回收,第一次偵察飛行獲得成功。此後美軍連續數次使用火蜂對中國南部沿海地區進行偵察,由於解放軍空軍此前沒有對付無人機的經驗,一時毫無辦法。1964年10月13日,1架美軍BQM-147G第8次從廣西友誼關上空入侵中國領空,駐紮在廣東遂溪的空1師起飛1架殲-6進行截擊。飛行員在地面指揮所引導下,在1.76萬米高度上發現敵機,接敵過程中3次開炮,由於缺乏經驗,動作不當,將炮彈打光仍未命中目標。飛行員不甘心,繼續朝無人機衝去,決心將其撞下來。但因動作過猛,不僅沒有撞到敵機,自己的飛機卻進入了螺旋,最終無法改出,只得跳傘。

為了有效對抗火蜂的入侵,空軍在南方空域迅速開展了高空模擬戰鬥訓練,重點掌握了殲-6在高空快速爬升的飛行技術,爭取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瞄準、射擊、脫離等系列戰鬥動作,同時也對殲-6進行了相關適應性改裝。1964年11月15日,一架火蜂再次從海南入侵大陸領空,收到雷達情報的空1師作戰飛行中隊長徐開通駕駛殲-6前往迎擊,在16200米的高度上發現了火蜂的凝結尾跡,隨後徐開通駕駛殲-6躍升至17500米的極限飛行高度後改平,瞄著火蜂的屁股從距離400米一直打到140米,攻擊3次,最終得手。空1師迅速將截擊成功的經驗傳授給各兄弟部隊,從1964年到1970年,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共擊落20架火蜂無人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則利用空軍提供的火蜂殘骸參考研製出了無偵-5型高空無人偵察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火蜂為原型研製的無偵-5型高空無人偵察機

在抗擊美軍無人機的同時,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還在60年代對抗越境的美軍偵察機和戰鬥機的戰鬥中表現出色,但由於資料、時間和文章篇幅所限,對於這部分內容本文不再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林虎將軍的著作《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新中國20年國土防空作戰回顧》。如今的中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而先進的防空體系,從防空導彈到戰鬥機也全部更新換代,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想要入侵中國的領空如今已非易事,而這背後都是由完整的國防工業和強大的綜合國力所支撐的。在如今的東海與南海上空,解放軍空軍/海航與他國航空力量的交鋒依然不時發生,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今的中國空軍,正逐漸掌握著空中對抗的主動權,81192的悲劇將不再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殲-11對P-8展示翼下掛載導彈的亮劍。

(全文完)

部分參考資料:

林虎《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新中國20年國土防空作戰回顧》

《Red SAM:The SA-2 Guideline Anti Aircraft Missile》

Dennis·R·Jenkins《Warbird Tech 016 :Lockheed U-2 Dragon Lady》

推薦閱讀:

一個純潔少年兒童是如何被某電視節目洗腦的
民航飛行員和空軍飛行員之間是如何互相看待的?
普通旅客如何合法進入或參觀飛行中的民航客機駕駛艙?

TAG: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