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RTS(Reactive Training Systems)訓練法第一篇:如何用RTS的方法訓練

【訓練法是Mike T哥的,文章由本人整理、翻譯、編寫;轉載請說明說明來源。我的健力知識電台歡迎大家收聽】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很簡單:我之前發過RTS訓練法介紹的錄音,我認為這個錄音把RTS講的比較清楚了,但是有一些東西光聽是聽不明白的,所以寫這篇文章以輔我的錄音。

先介紹一下RTS的背景:RTS訓練法、訓練計劃是由美國著名力量舉選手Mike Tuchscherer所提出,他本人在IPF國際賽獲得過兩枚銀牌、三枚銅牌、一枚金牌。可是他最牛逼的不是在於自己的成績如何,最牛逼的在於他自從07-08年公開RTS的訓練方法後,有30多名IPF國際冠軍、更多的亞軍、季軍、以及其他國際精英的力量舉運動員是按照他的方針訓練的。也就是說每年IPF國際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選手是找他定製的訓練方案,可以想像RTS這種訓練方法多麼的有效。

RTS與普通傳統訓練方式最大的區別在於:

- 使用RTS的訓練方法可以非常精準的量化訓練效果。

- RTS的訓練方法可以大幅度減少受傷的概率,因為無論任何時候你都不會在自己的max訓練。

- 傳統的訓練計劃無法考慮的人與人的差別,甚至你每天精神狀態的不同;使用RTS的訓練方法你永遠能根據自己的訓練節奏、自己的狀態調整訓練。

在講解RTS之前,我們先要介紹一個概念:RPE(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感官發力的效率。

RPE是你個人判斷你目前精力如何的一個方法,從1到10排,10為力竭邊緣。我們拿深蹲為例:

小明今天深蹲了100公斤,做了5下,他本來想做6下的,可是第6下頭上他剛起了一半就力竭失敗了。

那麼,我們用RPE來定義他每做完一下深蹲還剩餘的精力吧。

第六蹲 - 力竭;因為他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下深蹲,所以這一蹲無法用RPE來衡量。

第五蹲 - 成功;雖然成功,但是他做完這一下就力竭了。因此這一蹲的精力我們用RPE衡量為10。RPE10的時候,大家如果在觀察他的深蹲,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他起蹲的時候會出現停滯,速度相比前四蹲很明顯地慢了下來,如果他深蹲本身有弱點沒有解決(如何鑒定自己動作的弱點在哪裡?怎麼解決?聽我的錄音),或者本來技術就不好,你會發現他的動作會變形:該前傾就會往前傾,膝蓋該內扣就會內扣,總而言之雖然RPE10的深蹲成功了,成功的並不雅觀。

第四蹲 - 成功;因為蹲完這一下他還有再蹲一下的實力,我們用RPE衡量他用來蹲第四下的精力為RPE 9。一般來說相比RPE10的深蹲,RPE 9往上蹲的速度會相比更快一些,但是相比前三蹲還是會比較慢一些。一般來說RPE 9的深蹲是你在保持動作完美、不變形的同時能用的強度最大的重量。

第三蹲 - 成功;蹲完這一下你還有大概蹲兩下的實力,用RPE衡量為RPE 8。感官上,這一下已經有一點點困難了。

第二蹲 - 成功;RPE 7。一般來說RPE 7的時候發力的速度是沒有任何影響的、非常流暢。

第一蹲 - 成功;RPE 6。一般RPE 6 和 7 的差別很小,很難察覺,所以訓練的時候沒必要太注意。一般來說熱身的時候,你最多不要做到超過RPE 6。

此外,還有RPE 9.5,8.5,7.5,這種說法。感官上來說,9和9.5的差別在於「肯定"還是「可能」:如果你這一下深蹲感覺你肯定可以再做一下,那RPE就為9;如果你蹲完後覺得你可能可以再做一下,那麼就是RPE 9.5。

以下是一個RPE和強度(相比1RM)對比的一個表(註:這個表並不適應所有人,只是大概給一個強度的估計而已):

從這個表看,如果一個重量你能做1下就變成RPE10了,很簡單,這是你的100%1RM;但是如果你做了1下,感覺是RPE9.5的話,一般而言是你的97.5%1RM,如此類推。

發幾個RTS大師Mike T的訓練視頻,可能會讓你更明白RPE的感覺:

相撲拉675磅4下 RPE9

深蹲805磅2下 RPE10

傳統拉805磅2下 RPE9

而RTS訓練法裡面,每一組訓練都是會按照RPE給你的。不會讓你「用85%的重量做5下」而是「一組4-6下RPE9」。那麼怎麼做也很簡單:你大概用一個自己的6-7RM的重量,這樣做到第五下或者第六下的時候,正好就到了RPE9。

那麼,這樣訓練的好處在於什麼?假設你有一個傳統的訓練計劃,上面要求你「85%1RM做5下」。問題在於,這個85%1RM的重量不是所有時候都感覺是85%1RM。假設你當天狀態很差,這個85%1RM感覺是100%,怎麼辦?或者當天狀態很好,85%1RM感覺像75%?那麼用這個重量做5下,得到的效果肯定也不一樣,是不是?傳統的計劃無法判斷你的狀態如何,可是利用RTS的話是可以的。「一組4-6下RPE9」你當天熱身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感覺,找到一個做4到6下之間可以達到RPE9的重量,這樣無論你狀態多好、或者狀態多差,你獲得的訓練效果是一模一樣的。狀態差就少上點重量,狀態好就多上點重量,可是因為RPE是9,你的訓練效果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RTS訓練的時候,不會要求你做任何強度高於RPE9的訓練。這也是為你好。RPE10的時候你的動作會變形、而且更容易受傷,這可不是什麼好事。而傳統的訓練計劃,很難考慮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外的高手是在受傷之後才決定轉換成RTS練法的選手的。

還有一點:傳統的訓練計劃無法量化你的訓練效果。這是什麼意思?

假設你的計劃要求你做「80%1RM 4X6」的深蹲。可是這個計劃考慮不到你當天的狀況如何,也考慮不到你的訓練能力。有的人可以用80%1RM一口氣做10下,有的人可能只能做8下,因此就算狀態都是一樣好、或者一樣差,因為這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體質、體力、耐力、等等,達到的訓練效果也會不一樣。我最近剛給了一個哥們一個計劃訓練,可是發現他根本無法使用普通的訓練計劃:他這個人可以用90%的重量做15X3(15組,3下),耐力和恢復能力相當驚人。普通人80%4X6可能得夠嗆,他做完了可能才剛剛熱身,這能比嗎?

因此,一個傳統的計劃,除非是按照你的情況給你量身定製的,很難考慮你的個人差別(這一點我在這個錄音裡面進一步講解過)。同樣的80%4X6,對於有的人來說會累死,有的人剛剛訓練到位,有的人一點事都沒有。這是一個問題:傳統的訓練計劃無法考慮訓練對你的刺激是否到位。

我們拿一個馬拉松選手和一個剛剛開始運動的人作比較:如果我們讓他們跑步,規定他們都跑3000米;馬拉松選手還沒熱身完畢,而剛開始運動的人已經暈死過去了。你讓那個剛運動的人這樣跑,跑兩天估計機會猝死。可是如果要那個馬拉松選手每天這樣跑,他的真實水平就會只跌不漲。

可是如果你現在跟他們說:你們兩個人想跑多遠就跑多遠,只要保證你們的水平能夠進步就可以了。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剛開始運動的人會跑得少一些,但是正好符合他的情況,因此他會進步;馬拉松選手會跑的遠一些,正好符合他的情況,因此他會進步。

你可能反駁:力量舉也是一樣的。馬拉松選手就是一個可以蹲300公斤的大神,剛開始運動的人只能蹲50公斤。如果要他們每天用150公斤訓練深蹲,大神的水平肯定會下降,可是剛開始運動的那個人會被壓死。因此大神應該用大神的重量,新手應該用新手的重量,這沒問題啊。

可是你沒考慮到我之前那個例子里最重要的一點:符合不符合情況。除了重量之外,你還有很多的情況可能不會被考慮到。如果你要我之前說的那個人,就是可以深蹲90%1RM15X3的那個,和一個用90%1RM只能深蹲3X3的人一起訓練。他們可能極限都是200KG,90%1RM都是180公斤,可是如果要他們都用180公斤做3X3,得到的訓練效果會一樣嗎?傳統的訓練計劃考慮不到這一點。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量化這個疲勞呢?假設15X3的牛人做15X3,和3X3的普通人做3X3,得到的訓練疲勞、訓練效果是一樣的。那麼如果有一個訓練計劃可以考慮到這一點,量化訓練效果,而不是量化組數次數,你覺得這樣訓練是不是很牛逼?

三十多位IPF冠軍也是這麼想的,因此他們用RTS了。

RTS的第二個概念是-疲勞百分比。

我們拿之前那個做3X3深蹲的人為例。在做這個3X3以前,如果他測一次1RM,他可以蹲200KG;做完3X3以後,他可能只能蹲180公斤了。他的1RM整整少了20公斤,減少了10%。那麼,我們可以說他這次訓練疲勞百分比是10%。而那位可以蹲15X3的朋友,蹲完15組後,1RM再測也只有180公斤,那麼,我們可以說他這次訓練疲勞百分比是10%。從力量的角度來看,這兩個人的訓練結果是一樣的,因此他們的訓練疲勞百分比是一樣的。如果這樣訓練,每次通過力量在訓練前和訓練後的減少來量化你的訓練效果,可不是很準確嗎?沒毛病吧?

毛病大了。哪個SB每次訓練都會測兩次1RM?這是肯定不可能的。不過幸好我們有RPE來幫我們忙!

我們拿個案例來分析RPE怎麼做到這一點:

小丁是一個力量舉新人,他最好的深蹲1RM是100公斤。今天他發現他的RTS訓練計劃要求他「第一組做4-6下RPE9,然後累積4-6%的疲勞」。

那麼他會怎麼做呢?首先他一邊熱身,一邊判斷自己第一組該用多重的重量。他知道自己可以用85公斤做6下,這是他的最好的成績。他決定用他6RM的重量來做第一組。可是當他熱身的時候,他發現他用60公斤熱身之時,60公斤感覺比以前要輕。難道他今天狀態特別好?那麼85公斤應該輕了,要不用90公斤做第一組的重量吧。

因此他把重量最終提高到了90公斤,然後開始做組。他做了五下,感覺第五下RPE為9,他立刻停止不做了。OK,90公斤,5下,RPE9。他要累積4-6%的疲勞,這怎麼做?

怎麼做?我們知道,累積疲勞的百分比,等於力量減少的百分比。訓練一開始,他的力量可以讓他用90公斤做5下,RPE9;那麼,只要他訓練結束的時候,他的力量減少到了用一個比90公斤少4-6%的重量,做5下正好RPE9時,他就正好累積了4-6%的疲勞。

OK,開始做吧!他算了一下,把重量減少到了85公斤。85/90 = 94.4%,也就是說這個重量和90是有5.6%的差別。如果他結束訓練的時候,力量低到了85公斤做5下正好RPE9的水平,那麼他這次訓練就累積了5.6%的疲勞。

小丁同學開始練了。

第一組:5下 RPE 8

第二組 :5下 RPE 8

第三組:5下 RPE 8.5

第四組: 5下 RPE 9

做完第四組後,他就可以不用練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累積了5.6%的疲勞。

如果他當天狀態更好一些,可能需要做更多的組數才能達到5.6%的疲勞;如果他的耐力更好一些,也會做更多的組數來達到同樣的疲勞;如果狀態更差、耐力更差,就會做更少的組數。但是我希望你這個時候可以明白,其實重要的不是你總共做幾組,而是你累積了多少的疲勞,因為累積了多少疲勞才能決定你力量、增肌會提高多少。

對比一下一個傳統的深蹲計劃,和一個RTS風格的深蹲計劃,你自己可以看看區別。

傳統的深蹲計劃

第一天 低杠深蹲80%4X5

第二天 休息

第三天 前蹲70%3X8 暫停前蹲60%3X5

第四天 休息

第五天 低杠深蹲85%8X3

第六天 休息

第七天 休息

對比一個RTS風格的深蹲計劃呢?

第一天 低杠深蹲-第一組4-5下 RPE9 4-6%疲勞

第二天 休息

第三天 前蹲-第一組7-9下 RPE8 6-8%疲勞 ;暫停深蹲-第一組5下 RPE8 2-4%疲勞

第四天 休息

第五天 低杠深蹲-第一組3-4下 RPE9 4-6%疲勞

第六天 休息

第七天 休息

相比之下,前者對於不同的人,因為人與人的不同,起到的訓練效果是不一樣的;但是RTS的計劃只衡量疲勞,所以無論是誰,起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你離開健身房的時候,是一樣累、一樣爽。

那麼,RTS講到這裡了,你可能有問題:你說的這個好像蠻厲害的,可是RPE每個人的感覺都應該不一樣吧?比如我說的RPE9,很可能對於你來說,只是RPE8.5,或者RPE8。

你說的是對的,但是需要明白的時候,很多人健力時心態太過激了。每次訓練非要拼,不管動作多差、深蹲下降速度多塊、是否可能會受傷,有的時候就算感覺自己已經力竭了還居然能夠逼自己多做一下。這種人就算感覺RPE10,可能都還能多做一兩下。我一般RPE10的定義是不需要借力、動作不會亂的一塌糊塗、不需要額外休息也能完成。假如你深蹲時一組蹲了五下,這個時候感覺已經是RPE10了,可是你非要額外扛著重量休息10秒鐘、然後快速下蹲彈起來、彈起來的同時動作又爛的一塌糊塗,然後你稱第五下為RPE9,第六下為RPE10,我建議你還是先把腦子去醫院看看,這樣力量舉個頭,過不了幾天你估計就得受傷。

相反,如果你認為使用RTS,可以不用逼著自己做功,可以很保守、輕鬆完成訓練的話,你也錯了;帶著過於保守的心態使用RTS,每一下鍛煉都高估自己的RPE,RPE9你高估成10,8你高估成9,那麼你也得改變自己的心態。其實所有人剛開始RTS的時候都會發生這種情況,所以我建議至少花兩周時間用不同的重量、不同的組數次數來訓練、估計自己每組的RPE來鍛煉這種判斷能力。

RTS今天暫時就講到這裡了。

下一篇我們講:

- 除了降低重量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衡量疲勞?

- 每次訓練應該累積多少疲勞?

- 一個完整的RTS計劃是什麼樣子的?

推薦閱讀:

5*5對於女生來說是否合適?
高杠深蹲——SSC第十三期訓練沙龍
硬拉是伸髖還是頂髖?為什麼硬拉骶髂關節疼?
中國力量訪談:吧主張一
請談談卧推閉握法和開握法?

TAG:举重 | 力量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