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兩個層面

這個世界的存在,一共有兩種層面。

一種是相對主觀的。存在是在人的主觀意識中,具體來說是由想蘊、行蘊、識蘊構成,如我閉上眼睛,還可以想到天空、大地、今天做什麼事。我心裡想著某個人,也只是想著這個人的影像,而不是這個人本身。

一種是相對客觀的。不以有情的第六意識為轉移的,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該如何運行就如何運行。因為這個層面的世界獨立於第六意識而存在,所以不涉及任何價值標準。

第一種存在,是需要建立在心識作用之上,展現在心識之內,而心識的整體本身就是第二種存在的一部分。

就好像是地圖上面標記的有山脈、河流、草地,但這是已經被人類加工和抽象之後並且畫在一張紙上。顯而易見,地圖上的山脈是山脈,但不是真實的山脈。真實的山脈不是用線條繪製在在一張地圖上的。

心識的作用是分別。分別的對象是概念或影像。意識無法思維一個無法分別的東西。意識可以思維的都是前五識留下的影像,並加以確認化或概念化。意識中可以存在一段旋律,即使不給它起名字,但意識清楚是一段旋律而不是一幅畫面。

更多情況下,意識的處理對象是概念。人無法用自己的心識把整個紅色的圓蘋果實體都裝進來,但可以在心中基於第二種存在而設立一個概念,可以叫作「蘋果」,可以叫作「apple」。有的人還會再根據特徵進行細化,設立概念「紅富士」或「進口美國蛇果」等。概念一旦設立,就可以思考,可以分辨,可以判斷,可以言說。

兩種存在一旦運行起來,問題就開始有點麻煩了。很明顯第一種存在和第二種存在之間是有著某種關係的,而不是絕然無關。正常情況下二者應該是相符合而沒有矛盾的,即使不能完全相同,至少也應該是大體相同。但是在實際中,卻並不是常常如此。

在佛法中,第二種存在,即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態、未經意識加工的狀態,被稱作「諸法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真實樣子」。佛法智慧的全部修行,最為核心的目的,就是把第一種存在中的錯誤認識逐漸剔除,而證到第二種存在。

這就可以分為兩個過程,第一是剔除明顯的錯誤,第二是剔除細微的錯誤。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深化。

有情在強烈貪心現行的當下會產生「凈相」,認為對方是極端可愛,而忽略掉對方煩惱、不凈的層面,令貪心更加熾然,針對這種誤差的修行就是不凈觀。有情在嗔心現行的時候,會根本看不到對方的優點,或把對方的優點也看做缺點,繼而愈發恨惱,這時候就要觀功念恩。有情對一個事實上可靠的對象產生不信,會進行種種非理的猜測,針對這種疑心就要修信。又有一類有情憑恃自己所有,自我高舉,認為別人下劣,這就需要對治我慢。

這些煩惱產生的原因,就是第一種存在和第二種存在的偏差,也即是主觀認識和客觀存在的不同。這些都屬於明顯的錯誤,也是修行的入手處。

細微的錯誤就比較不被人所了解。那就是對於「五蘊是否有我」這個問題的看法。現前的身心中,未經修行的人都會認定五蘊有我。但無論聲聞乘還是菩薩乘,只要是佛陀的弟子,都一定要堅持的見解,是「五蘊之中沒有我」。對於這「人無我」的共識,是佛法所有部派、學派、宗派的共同立場。這些派別更為細緻的差別,只是在於對於「法無我」的認識有些微的不同,至少是表述方式的不同。但無論後續問題如何看待,基本上只要認定「五蘊無我」,就同屬於佛教。只要認定「五蘊有我」,就是外道。

有人說科學和宗教的差別在於,科學是可證偽的,宗教是不可證偽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佛教明顯不是一個宗教。如果不用這個標準,更為準確的表述是,佛教事實上是一個可以證偽的宗教。佛教的主張非常明確,在第二種存在的層面上,五蘊無我。從古到今的印度、西藏、漢地、東南亞的所有佛教論師,所作的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斷來說明,五蘊無我,四大無我,十二處無我,十八界無我。

推薦閱讀:

破「我執」後,是誰在參禪,誰在念佛?
【漫畫】東華禪——怎樣成為受歡迎的人
初學佛,有關於功德,往生和阿彌陀經的三個問題?

TAG:佛教 | 佛法 | 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