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貼問答精選集錦(二)

很多知友的真知灼見令我們耳目一新,這裡與大家分享。

另外貿然打分是欠考慮之事,還請大家海涵。無非為了精細排序而已,並無及格與否之說。我們無非佔了出題之利。也無標準答案。此事冒昧了。以後的問題不再出類似的計分標準了。就是以私信積分計算。謝謝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1. 匿名知友:

n 題目一:文中不知石火先生是誰?

n 答:廣成子

n 題目二:

n a為啥影視作品大眾傳媒中有些東西是乾貨呢?

n n 答:藝術的靈感並非無源之水,並非憑空而來。其實a問題的答案已經蘊含在前面這句話中。乾貨就來自於「靈感」啊,而「靈感」究竟是什麼呢——莫過是創作者憑以至真至誠的心從「上面」獲得的。但這類作品中織就乾貨的「邏輯」往往並不可靠,摻入了作者的臆想和當前科學的認知,而這部分尚且對真理的認識並不全面,故而作品的整體並不構成全然的乾貨。

n c剝去名詞外衣,道士本職到底是啥?

n n 答:仙者,升遷也,要提升對時空維度的認知。道士的本職是求真,繼而是對華夏核心文明的傳承。十萬道長此次出題,焦點無疑落在「認識論」上——這是進入文明的基礎。

n n 譬如,道長開篇一句點出了一個關鍵點:「我們有圖書之學」。「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伯圖畫文字與洛伯契書文字結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石:漢語文字原型。華夏文字本身在我們的「認識論」中產生,直觀蘊含著象、數、理,也衍生了後來的易及諸多文化。古文字學家對漢字的創造發展提出音符意符說,卻不知「音」與「意」之間本身的奧秘。可見除卻道士,各行各業都在自己的範疇內做著局部的工作,卻沒有一個直擊根柢。

n 道士的本職,便是「知」這大本大源的「」。既已知「知」,便已知「」。

n 題目三:請簡述三星堆某造像為什麼眼睛是這樣的?

n 答:三星堆該造像表現了三隻眼睛:兩隻凸出眼睛及一隻凹進眼睛。「機在目」,其兩隻凸出眼睛表意為「神明出焉」;中間印堂部位進去泥丸宮位置,為第三隻眼即「天目」。三星堆該造像給後人暗示,人可以看到更多,聖人知之修鍊。

2. 宋萱知友:

n 題目一:不知石火是誰?

n n 答:隱居山中,從石而來,與火偕行,道理上看是太陽之氣,火之精華,即上古職火之神,大約是祝融(或是燭龍?),上古之民以石取火,說是從石中來,涉之為火,也說得通,先天陽氣,所以不知指涉名稱,大約也是合理的。原文說的是冬至,一陽始生,好像也算是切合,這是我猜測的,隱微之處我不知道,所以只能猜。

n 題目二:

n a:為何大眾傳媒中有「見道」的東西在?

n n 答:夫子說,道不遠人。大道雖然希夷,但化之為三才,人居其一,是能夠知道、見道的,天地以生生為德,大家好好活著,雖然天性遮蔽了不少,但是總也會有人會能夠看到真實的東西。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時間,這麼多的條件,雖然不能得其全端,但所見到的真實,必然有它的力量,只不過用大家習慣的某種方式呈現出來,在現在,就是放在大眾傳媒里了。古時候的傳說,詩歌,小說,戲曲,禮節儀式,某種意義上也都是大道用以呈現的某種載體,賴人把它表達出來,再流佈於世間。

n bc:道士的問題,似乎是一個問題啊。

n n 答:神仙,應該也是一個名字,用來表達某種「實質」的。但是求升遷,求超脫,這個是人所要做的事情,倒是真實不虛。體道、悟道,修道、求道,就是去做這件事情。道,或者真實,或者實質,就在那裡,人能見多少,得多少,其實看的是人能背負多少,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與道冥合」。用《降臨》里的例子,路易斯能見到時間的真相,是因為她具有了這個「資格」,她面對這真相所能有的德行,才是她看到的關鍵,所以有同樣經歷的物理學家不能做到,本身也是他承擔不住的表現。所以所謂道士,我想就是能夠讓自己能夠有更多的這種「資格」的一個人生吧。

n 問題三:三星堆的眼睛

n n 答:這東西是蜀人巫祝留下來的。巫祝職司溝通天地鬼神,其實也就是天地鬼神後面的陰陽二氣。所以耳目誇張,就是用來溝通陰陽的吧。目視,要賴火而明,就是一陽所生的這個本質,在天就是太陽,古時神話,也用燭龍代稱,山海經說其「直目正乘」,表現出來,可能就是這樣。所謂「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人藉以用來明陰陽之氣。

n n 另外,陽者清輕為天,天者又常指代時間,時序,似乎也和燭龍能為晝夜四時之序向合。能見時間往來更替,在事物就是自此而彼,現實在眼睛上,是不是就是自里而外,能看其全端的意思?所以做成這樣了。

3. 匿名知友:

匿名知友:題目一:文中不知石火先生是誰?

n 這位先生應該是寧封子。

n 理由如下:

n 《列仙傳》 中「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於寧北山中。··」

n 行跡相同,「隨煙燼上下」與「隨煙氣上下」;

n 地點吻合,趙襄子為晉國大夫,趙國實際創始人,而寧北山位處古趙國境內;

n 很有名,是制陶祖師爺。

n ---------------------------------------------------------------------

n 題目二

n a)為啥影視作品大眾傳媒中有些東西是乾貨的呢?

n n 影視作品大眾傳媒中乾貨的來源大概主要有兩個方面吧,一個是古代東西方宗教的繼承與發掘,另一個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對世界探索的新認知。不管是古代還是將來,人類對世界真實的追尋永遠不會停下腳步,而每個時代不同的文明,採用各種手段,孜孜不倦的追求總看到一些真實的碎片,而影視作品等往往會將這些探索的成果加工呈現,用於作品世界觀的塑造等。特別是國外的一些導演,劇作家本身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引用道長的原話:「沒有什麼藝術靈感是無源之水,憑空而來的。」n

n 不過這些作品的「乾貨」往往也是需要自身有乾貨的人才能看的明白,對應的上吧。我自己看的時候完全就辨別不出哪些是乾貨。。。。

n 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b)這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

n c)那道士本職到底是啥?你們剝去名詞外衣有沒有好好想過呢?

n 這兩個問題還沒想清楚呢,故回答是混在一起的。。。

n 之前講過,仙為遷也。遷字 《說文》登也。《廣韻》去下之高也。

n 升遷,是一個自下往上的「運動」,飛升登天而為仙。

n n 道長在之前的回答里,有透漏出天庭與幽冥(上與下?)的存在,可見,在世人的普遍認知之外,還存在一個更大的世界。道士「修其誠,修其德,修其真」而成仙,從而能進入一個更大的世界。

n n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從紅塵俗世,再到人類發明的種種用於描述度量這個世界的概念(石、火),將世人困在一個有限的時空內無法脫離,從而無法看到一個更加全面的世界,更加接近世界的真實。

n n 這個更大的世界是怎麼樣的?與世人認知的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如何進入這樣一個更大的世界?神仙信仰,大概是道士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方式吧,神仙信仰代表的是道教先輩對這個更廣大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包含了道士遷升的途徑。

n 所以,道士,是對一個更加廣大世界的追求者與實踐者。

n 「our world is flat with the irregular border,吾將上下而求索」

n ---------------------------------------------------------------------

n 題目三:請簡述三星堆某造像為什麼眼睛是這樣的?

n n 三星堆遺址年代是古蜀國時期,蜀字,從目從人從蟲,一個眼睛很有特色的人在養蠶。。。《華陽國志》:「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可見眼睛在古蜀國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n 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勞作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眼睛作為信息獲取的渠道,即便在今天,人類通過視覺獲取的信息量依舊是其他感官所難以企及的。眼睛是古人觀察了解世界最主要的通道。而眼睛與光明的聯繫是自古以來就有的。n 《山海經》中n 「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謂燭龍。」光明最大的來源就是太陽了,三星堆文化特別推崇太陽神,太陽紋飾,太陽形器以及青銅樹皆是古蜀對太陽崇拜的產物。

n -----------我開腦洞了-----------

n 第一 造像的眼睛視線方向朝上 第二 眼球聚攏,彙集成圓棒狀

n 我覺得這個造像應該是在看太陽。。。太陽在上,故需視線朝上,太陽光線強,眼球在強光刺激下瞳孔縮小,所以造像的眼球聚攏。。。圓棒中部有一個圓箍,寓意是眼球與太陽光線的交界處,即圓箍下靠近面部的才是真的眼球,而上部其實是太陽光線的凝固化。。。光線與眼睛的結合,其實就是古人沐浴在光明之中,能夠察覺外部的信息,從而探索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

n n 腦洞開得更大一點,視覺在人類認識理解自然的過程中佔據了特別重要的一環,而這個過程則需要依賴光線才得以進行,造像的眼睛如此奇特,是不是古蜀國的先輩們在追求一種能夠超越視覺的感覺方式呢?凝固的光線是不是就代表這種感覺方式能夠突破自然的桎梏,無時無地探索自然?

4. 萬昀鑫知友

萬昀鑫n :題目一.這位先生肯定是仙人啊!對神仙生平不太了解,讀了下神仙傳,猜測是孫博。有關孫博的描述里,他能入山石,擅長運用水火,比較符合故事裡的描述。而且,他學「墨子」法,時代上應該比較接近。都是我的猜測啦~

n 題目二.

n a.為什麼大眾傳媒作品中有乾貨?(專業相關,原諒我羅嗦,嘿嘿)

n n a1.往玄了說,大眾傳媒作品仍屬於藝術作品,而藝術的其中一個重要起源是遠古的「巫術」最早藝術的雛形不論是為禁咒野獸還是希求豐收都是天人交感而成,是先民對天地自然的獨特理解,如岩壁繪畫以及原始的巫樂巫舞都是如此,即使在後世演繹發展中也會留有痕迹

n a2.若以藝術史的眼光來看待,任何一種區域性的藝術作品其中都存在藝術「文脈」,用白話來講,就是藝術中的文化傳承,可以表現為一定的「神話母題」也可以表現為一定的「價值取向」或「審美取向」(當然審美取向也是一種價值取向),而這些內容是從上到下一脈相承的,可以說是和這一區域的天地人民血脈相連的。

n n a3.從作品本身反推之,一件藝術作品必有一定的作用,大眾傳媒作品亦如是。一件優秀的作品除去其作為藝術品天然應有的審美作用和娛樂作用之外,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既有倫理道德(價值體系)的一面也有哲學思辨(世界觀)的一面更有情感宣洩的一面。這些功能也多是宗教所承擔的,而宗教是藝術作品的「文脈」所在之一,藝術作品中的「乾貨」可謂與宗教同宗同源。同時也只有共享了同一文脈的「觀眾」才更加容易從作品中引發共鳴,大眾傳媒作品依靠觀眾產生經濟效應,這樣有一定「乾貨」的作品就會在市場和觀眾的影響下被篩選出來。如我曾在道長的回答下的評論,能在時間中沉澱下來的作品應有「真」(歷史的,情感的與哲理的)「善」(道德教化的)「美」(內容與形式統一的)的特點,也就是所謂「內有真意」。大眾傳媒作品中得其精要者自然有乾貨,甚至能成為經典,略沾一些的也能一時間反響熱烈。

n n a4.藝術作品是作者對世界認知的一種反映,這種反映是主客觀統一的,作者創造的藝術世界是作者以他對世界的認知構架而出。面對先而有之的客觀外在世界,作者對其的認知也受其文化背景影響,所謂「人都是被塑造的」n 他對世界的認知被所處的文化環境放入了一個「預設」n ,作者的血管中流淌著那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脈,所構建的藝術世界也會留下這種「預設」的痕迹,並加入其富有個人特色的思考。這些痕迹的呈現,便可以是乾貨。潛心藝術者,能在「認識世界」上有所開闢,見微知著,並在藝術作品的呈現中將它表現出來,這種「開闢」「新見」往往也是乾貨的一種。

n b.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

n c.道士的本職是什麼?

n 道長說abc三選二,bc在我看來幾乎可以並作一問,既然答了a,bc也一併答了算了。哈哈,我說的不對道長可不要笑話。

n 道長那一句our world is flat whit the irregular border簡直讓我要開「千層餅式位面世界」的腦洞。

n 「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神仙可學,並非不可觸及而是有法可循,達到相應成就者便上升仙界(配合腦洞食用),道士便是學仙之士,以「成仙」為終極追求,看起來跟考試升學很是接近。而道士除對「先天尊神」和修行而成的「仙」的信仰為主以外,還有其他的追求或者職能。達到一定要求者會被「上邊」或者「下邊」定下相應的限制並授予一定的職務,具體的事務我們這些「體制外」的人就不得而知了。同時傳承教門,傳承華夏之學也是與之互為根本相生相伴的職責。在現實生活中,道士的作用常常是聯結天人之際,往小了說,就是幫助我們這些不懂規矩的「吃瓜群眾」避開一些禁忌或是做一些對我們和「那邊的世界」有所幫助有所聯繫的事情。往大了說,為護國護教,祈求國泰民安出自己的一份力。

n 題目三.三星堆青銅面具的眼睛造型為什麼是那樣的?

n n 一般學術界說法有三,其一是蜀地缺碘,因此古時蜀人多患甲亢,眼睛凸出,是對現實形象的誇張塑造。其二指為眼睛崇拜。其三認為乃是蜀地先王「蠶叢」的「縱目」形象或是「直目正乘」的燭龍形象。我比較傾向於第一和第三兩種。道長給出的圖片是「青銅縱目面具」,它寬138cm高64.5cm其體量之大明顯不是戴於人面的。這種體量戴於大型塑像面部更加合理。這種形象非常人所有,應是蜀人所崇拜的神明的形象。「n 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灌,魚鳧,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鸛(一作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n 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可見,古蜀民所崇拜的神明同時也是其先祖,三星堆縱目面具具體是哪一位的形象難以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一定是蜀地先祖的形象。從字形來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蜀」字都是一條彎曲身體的蟲子上邊一個大眼睛,可以認為,下邊這個蟲子就是一種「蠶」。上古所稱的氏往往與其職業或貢獻相關,蠶叢氏可能是以養蠶繰繭聞名,乃至整個部落都善於此道,加以「縱目」的形象特點,以「蜀」這種「目蠶」意味的字代指蠶叢魚鳧的部族是非常自然的。燭龍的形象也與蜀字十分相似,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燭龍與極光現象有關,也不知真偽,與蜀是否有聯繫,更不敢瞎說。有學者認為,蠶叢、魚鳧等部族與氐人族關係密切,並對如今白馬氐(官方稱白馬藏但他們否認自己是藏族)進行研究,認為該族人眉目上挑(他們遵循嚴格的族內通婚),符合「縱目」特點,所信仰的「曹蓋」神也有向外突出的棒狀眼睛。族內男性常在頭部裝飾一根羽毛,與三星堆縱目面具額部鑄有的高聳青銅裝飾也有相似,因此可以推測白馬氐人可能是蜀地遺民。原始宗教中,常為表現某種神力而使用誇張的形象,三星堆縱目面具也不可排除這種可能,柱狀突出的眼睛可能是對「千里眼」或是「體察幽微」這類神力的表現。綜上所述,三星堆青銅面具的縱目形象可能是對蜀人先祖(神)的表現,亦可能是對其先祖某種神力的表現,古蜀民與氐人族可能具有淵源,當代白馬氐人的文化生活習慣與之多有相似之處,可能為其遺存。

5..冰冰爆破者知友:

冰冰爆破者n :Cyberbrain你好,以下是我對道長出的這三題的回答,答的不好不要笑我。

n n 第一題,不知道這位先生具體是誰。

我想說一說為什麼不知石火。世界本來是一團混沌,因為人的觀察而強立名相。而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的範圍的,太大的東西根本控制不了,太小的東西人們控制不了那麼精確。假如有螞蟻那麼大的小人國,那麼他們的山川河流的名字,對於我們正常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兩步就跨過去的,並不需要具體的命名,因為他們太小了。對於正常人來說,沒有什麼用處沒有什麼用處。古時候,人們看太陽也不會管太陽黑子,因為太陽的能級太高了,有黑子對於人類來說也沒什麼意義。這位先生不知道怎麼分辨是石火,並不是因為他的不能理解,而是因為他並不需要區分這麼詳細的名相。就像呼吸氧氣的生物,並不需要詳細區分空氣中成分,而厭氧細菌他們就不能接觸氧氣。如果厭氧細菌也有思想的話,那麼他們一定很奇怪,其他的細菌為什麼不能分辨氧氣和其他的空氣?

n n 石頭和火雖然對我們來說有很大不同,但是對於那位先生來說,可能並不需要在意。我們人類認識這個世界,就是用一種抽象的能力,並不是從區分每個原子之間的不同來精確地進行定義。因為這個世界可以無窮無盡地進行精確細分下去,但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意義。我們的大腦會記住那些有用的信息,對於其他無用的信息會進行忽略。

n n 第二題,a。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本身的一種提煉。把普通的觀念,放到特殊的場景下,看他還成不成立。是對世界本身的一種思考。我認為創作一件作品本身,就是汲取世界的一部分,作品本身代表的是一個世界的某個片段。像紅樓夢和戰爭與和平,可以感覺到作者正在帶你走進他所構建的那個世界。不管以什麼形式表達。從各個世界的萬變中找到不變的一。因為作為觀賞者的我們,人類這個主體是不會變的,在各個不同的世界中,各個不同的環境中,了解到什麼東西才是值得我們珍惜,守護的。就算阿法狗也不能通過暴力枚舉演算法,來和人類棋手博弈。所以藝術家所表示的不同世界觀,就像棋手要研究其他人的棋路風格一樣。既然我們不能做到極致的精確,那我們就多保存一些世界觀。

n n c。從廣義上來說,道士的本職,就是求道之士,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任何生物,本身都會對世界有好奇,將生活的更好探索世界的規律。道士只是其中的一種,和其他的生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他們探索世界規律,方法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在人類社會中依照自己的特長滿足社會的需要。分子有擴散現象,人也想在各個方面擴大自己的範圍。時間上人們想長壽,空間上人們有錢之後想各國旅遊,人際關係上人們喜歡八卦,見識上人們想多了解其他人的人生經歷,學習更多的知識。不斷擴大自己在各個維度上的活動範圍,然後從中抽象出重要的信息。

n 自律帶來自由。一個富豪看起來非常自由,但是前提是他的財富。道士惡乎待哉,通過博學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以無厚入有間,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n 第三題。為什麼造象的眼睛是這個樣子?我覺得,有幾種解釋。

n 不管是顯微鏡還是望遠鏡,都要有一個管壁,這個眼睛突出來可能是說能看到,極大的或者極小的物象。

n 再就是目光如炬,可以看見這個神像的眼光外放,給人一種他的眼神像光一樣從眼睛裡射出來的感覺。

n n 照相是一個平面就是二維的,如果在這個,平面上,給出一個垂直的眼睛突起就是加了一個維度,達到三維。這個眼睛的突起,就像一個Z坐標軸一樣。這個眼睛就是說可以看到幽冥的事情,世界上並不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極小的部分,而是有另外的維度更廣大的真實,平常的人在二維的世界是看不見的。

n 最後關於為什麼不敢答題我要解釋一下。孔子說,天何言哉。我們華夏文明講究順天無違。自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了就是錯,就和天不一樣,抽象中可能會丟掉一些重要的東西。語言就好像雷達屏幕上的小三角,用一個名詞來表示真實的事物。那麼我們如果要表達什麼,最好也引用,前人語言,述而不作。為什麼要用另一套名詞體系把古人說過的同樣的東西批判一番?我們想通過語言傳遞的信息,如果是那個人自己從生活中領悟到的,那麼他就絕對能知道,如果是外界傳遞給他的,那麼他就有可能,不能理解。四書五經不能被理解,就成了封建禮教,教條,迷信,玄學。如果是人,自己從天地中通過格物得到這些道理,那麼就不會產生誤會。

n n 比如答這幾道題,我現在是這種想法,想出來的肯定非常淺薄,可能過幾天的想法又和現在想的不一樣。我的好多同學以前有發QQ空間的習慣,他們現在在看以前初中時候發的QQ空間日誌,就會感覺非常的羞恥,然後把它刪掉。既然道長鼓勵我們,那麼我就答一下。既然我答了,那麼我想問問。為什麼學而時習之這個專欄,總不更新?

6. 銀閃閃知友:

銀閃閃n :我來答題啦。

題目一:我認為不知火石是指代命。列子之前強調我覺得是一種天人合一,渾然忘我,去機心返本心從而百無禁忌的思想。類似的例子也舉了不少。

題目二:b. 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這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

n n 我認為這背後代表了道士求道諸多路上對於神仙之途的重視。畢竟若想了解本真,或者說天地底色。以凡夫觀肯定是不行的。那麼靜心的時候比雜亂的時候好一點,澄本清源又會好一點,用元神看比用識神看又好一點。之後的理論就不知道了。但是想來能沖舉,之後被上面點名肯定有更多的風景。可能這並不是唯一的路徑,但是較為容易實線的途徑。

c. 那道士本職到底是啥?你們剝去名詞外衣有沒有好好想過呢?

道士名稱的源頭是求道之士吧。當然說求道,這個道無所不包。我認為主要是對於內在的身體的修鍊,探究以及用更敏銳的身心去探求世界的規律。我認為是偏陰性的,隱而不發的規律。這點我也不知道如何兼容。首先古書上說的一些東西肯定是真的,比如日月陰陽消長,確實不是普通的星體那麼簡單,但是現在科學都快把物層面的質翻個底朝天了卻還是鬧不明白。

題目三:我認為是古代對於「多層次的看待世界」。這一思想的樸素表述。很多人卻以為用不同的度量衡去看待一個問題就是多層次。然而多層次是用不同方法,乃至不同世界觀去看世界。以標準化度量衡去測度也只是自然科學中的一支,何況還需要警惕還原論的陷阱。

先驅的求道者總結了一套操作。操作者在去執破迷的過程中自有信心升起。然而自然科學的框架下必須有這麼一個客觀現實且可以複製的存在才是真實。是以展現人前的影視作品中,必有翻天覆地的移動或改變物質的行徑。其實我知道,又與普羅大眾何干。再說天體並非如觀看所知的那般簡單,人世又或許有密不可說的規則呢

推薦閱讀:

太上九要(三) 三五一樞要
以道為體、以法為用,實現民族復興
解老:《道德經》最重要、最有爭議的前三章
人的管理的方法論—基於人的特性的事件管理的方法論

TAG:问答专题整理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