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為了明天——民權運動與黑人家庭教育的改善

教育培養後代。兩個團體教育投入的不同,孩子明天的氣象也會不同。下圖顯示美國白人與黑人家庭教育差異。第一行是「每周為孩子閱讀3小時以上者」,第二行是「家裡有超過10本童書」,第三行是「對孩子講話給予口頭回應」,右邊是白人和黑人對應的比例及差異。白人父母做到以上幾樣比例比黑人父母高16%-31%。第四行是HOME(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家庭環境指數觀察),一般用于衡量家庭教育環境好壞,第五行是用社會經濟地位調整過的HOME。差距依然明顯。

這一現象可以改變。Owen Thompson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即將刊出文章探討了1960年代美國南部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對黑人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利用美國NLSY(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國家青年縱貫調查)和PSID(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收入動態面板調查)數據,他發現1960-1980年代,按不同對照組,南方地區黑人家庭HOME指數隨時間有明顯上升。對這一趨勢解釋力最強因素是黑人與白人收入差距迫近及學校去隔離(desegregation)措施。這一事實可能帶來長期的有益影響。

這一段簡單介紹作者所用方法。以1957-1964年間美國南方每年每個州內出生的所有孩子作一組樣本,考慮父母教育早期影響較大及樣本覆蓋兩個因素,作者取標準化後0-9歲每一年HOME指數平均來反映這一代人的家庭教育環境。控制諸多社會經濟因素後,以南方白人做基準,在回歸中加入種族變數、出生年份變數及二者交互項做一類似雙重差分回歸即可得到南方白人黑人HOME指數迫近趨勢。結果是大致每年迫近0.07個標準差,8年差距總共縮小0.5個標準差有餘。用非南方黑人及南方低收入白人等其它基準組得到類似結果。

前述結果在多種穩健性檢驗下保持穩定。作者進一步考察了多種因素對趨勢解釋能力,發現收入比(1960-1980年代,南方黑人白人平均收入比從0.4上升到了0.6)上升和就讀隔離學校人數下降(1964年,美國司法部通過命令允許對繼續隔離學校提起訴訟,隨後去隔離加速。隔離現象在1969年基本消失)可以解釋絕大部分HOME指數的變化。許多其它領域的研究已經闡明了HOME指數等反映家庭教育的指標與個體成年後收入、就業、婚姻及幸福感的正相關。兩相結合,這意味著旨在平權的社會運動可能為整整一代人帶來長久的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Owen Thompson. "Determinants of racial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推薦閱讀:

女權和男權本質一樣嗎?
婚姻是否是父權社會的產物,為了追求女性平權我們是否應該反對婚姻及現行的婚姻登記制度?
自由主義者一定要支持同性戀行為么?

TAG:教育经济学 | 家庭教育 | 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