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外包中的甲方乙方,德國人,美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印象雜談
開篇介紹
最近經常和朋友聚會,三十而立的年齡自然討論最多的就是各自的小家庭,如何賺錢,工作,未來的就業發展,職業轉型等話題。還有各種跳槽,機會選擇,甲方乙方以及外包中的各種趣事,外企與國內私企的發展機會,還有各種老外大PK。今天在這裡也就聊聊這些話題,相信這些話題對現在正在面臨一些職業選擇的朋友有所借鑒,以及對將要面對一些的人和物有所認識和了解。
當然本文中講述的一些觀點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個人,只盡量描述一些我所經歷過的或者知道的一些東西。關於外包行業中的這些比較,好與壞,得與失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處於的位置和角色去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可能會更全面一些。
《OutSourced》 -《外包公司》
外包並不是 IT 的特有名詞,實際上在全球各行各業都存在外包的情況。遠了像美國政府中的很多公共服務都是外包的形式承包給第三方,比如奧巴馬同志搞的一個醫療保險項目就外包給了鄰國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近了像我們身邊學校的食堂,可能就是校方的某位老大將學校的食堂外包給了校內或者校外的某位老大的小姨子隔壁家的老王家。
我以前最喜歡看的一個美劇 《OutSourced》講述的就是美國的一家"中美禮品公司"把他們的 Call Center 外包到了印度而發生的一系列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各種輕鬆幽默和搞笑的故事。
因此,可以說外包是無處不在的。(PS:想要搞定印度英語的同學們,可以多看看多聽聽這個美劇,20多分鐘不廢腦力很輕鬆的看完一集)
繼續回到外包這個話題。
IT 行業中的外包
我個人所認為的 IT 行業中的外包一般分為這麼兩大類:項目外包與人力外包,當然這兩者之間又可以相互交叉形成項目外包中的人力外包,或者人力外包中的項目外包。
項目外包
簡單來說就是甲方把整個項目,一個完整的項目外包給第三方服務供應商 -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乙方。這種 IT 項目本身可能並不是指的單純的軟體開發,數據開發,也完全可能包括了硬體的開發,硬體設備的租賃等,準確來說是一種服務。
甲方往往會根據以前的項目支付情況,再根據各個部門的預估大概算出新的一年的預算支出,然後再根據各個候選乙方的報價與資質來確定乙方公司接單。這些服務費一般都是一財年一簽,也有按季度或者按月簽的情況。合同簽訂後,至於乙方招什麼樣的人,什麼級別的是你們乙方自己的問題(也有碰到要求附加面試的)。但是條件就是中間不能延期,如果做出的產品,數據各方面出現問題那麼就會從這個費用中扣除掉。所以這裡的問題就是,如果招的人能力不夠級別不夠肯定會造成延期,也有可能出現問題。但是為了利潤,一般乙方可能往往選擇一個高級的苦力搭配若干個初級中級選手,反正累死累活就是你們去扛。如果任務相對輕鬆的話,可能這一年大家過的很舒服。如果任務較重,那就等著加班加點的幹活吧,大多數情況下也就別指望加班工資了。
我以前的同事聊過他曾經呆過的一個項目,甲方銷售部門第二天要開會,頭一天下班才通知需要某些報表與數據,苦逼的他們只能加班加點的干,趕在第二天開會之前把數據和報表都整理出來了。並且據他所說,這種情況是常事,但是每次都只能忍氣吞聲的干下來了,因為這是服務條款中的一部分 - 技術支持。其實這種情況很容易理解,因為在這個外包服務中,作為銷售部門就是賺取利潤的部門,而作為乙方的 IT 僅僅是作為服務部門來為大家服務的,說簡單一點無論甲方的IT部門和乙方在傳統行業中 他們就是一個花錢的部門。所以這種或明或暗的博弈關係在不光存在於單純的甲方和乙方,並且還存在於甲方的 IT 部門,乙方兩者作為一個整體與甲方的比如銷售部門之間。
另外這種項目外包不僅僅是我們單純理解的只有軟體開發一種,有的甲方公司所使用的非核心業務部門的PC機,電話,筆記本等設備也都是由乙方公司來提供的,這也是一種外包。因此在此基礎至少還形成了外包的外包,乃至外包的外包的外包,關於這種情況大家都心照不宣。
人力外包
一般按實際的 Man Day 結算,是比如簽 100 個 Man Day 的合同,乙方的員工在甲方現場或者在乙方場地完成開發,期間每一個月定期結算支付。這 100 個 Man Day 用完了的話,那麼就重新評估來簽新的合同。當然不同級別的開發價格是不一樣的,因此提前會在合同中規定好,這100 個 Man Day中按照項目難度實際需求其中有30個 Man Day 是分給高級開發,剩下的70個 Man Day 是分給初級或者中級的開發。那麼 30 乘以 高級開發每天的8小時入場費用,70乘以初中級開發每天的8小時入場費用就構成了整個 100 個 Man Day 的預算費用。
按月結算時,就按照實際的天數來結算就可以了。比如甲方給乙方一個高級開發一天4000來算的話,一個整月21-22天來算大概就是 8W多。乙方在這一個人身上賺取的利潤就是 8W 多減去這個人的工資,保險,公積金以及這個人平攤下來公司的場地租金以及其他非盈利方面的支出。
至於外包的價格,從低到高都不等,就我了解的國內的一些民營企業可以給到乙方按高級開發算的話有1500 - 3000一天不等。而合資企業或者外資獨企根據乙方公司的資質,按職位級別可以給到3000 - 8000 不等。以前有一個項目中的美國諮詢顧問,每小時 150 美金,以至於公司口頭打招呼不允許在臨下班的時候去諮詢問題,因為即使多個15分鐘,那諮詢也會認認真真的記上,15分鐘湊上四次也是 150美金吶。
項目整包 VS 人力外包
這兩種形式哪一種更好,就看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如果只是按照 Man Day 來算的話,這樣的合同往往可能不長,比如就是30 Man Day , 100 Man Day 的活。這就意味著乙方公司很難確定是否要接這樣的一個單,接了,這個人如果是現成就有那麼直接送去面試,面試通過就可以用。如果現成沒有就得去招人,招了之後等合同結束公司還得養著這個人,後果就是這個人被到處塞,塞到各個項目當苦力。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那麼這個招進來的人就是先賺後虧了。但這對於乙方員工自身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甲方可能不會考慮把你往死里用。因為每天的時間固定是8個小時,每多一個小時也是會被記在 Man Day 中的,這樣只是提前用完和按計劃用完 Man Day 的關係了。
如果是直接按照項目整包的形式,按年結算,這種方式可能作為乙方比較青睞,因為這一年中我的人力資源各個方面有更充沛的時間協調好。對於乙方員工來說,也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壞事。因為有時可能因為進度,需求未明等原因閑的無所事事;有時任務緊的時候可能又忙的像條狗,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更極端的情況,一個公司因這一個項目而起,也有可能等項目落地之日就是公司倒閉之時。
自由職業人
這兩種方式也不是絕對的,上面提到的項目外包和人力外包只是一個大概的分法,實際上的操作可能因甲方特點,項目的差異而不同。所以,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職位 - 自由職業人。我家同層有一個鄰居,通過掛靠在一個乙方公司下面與乙方短簽,乙方和甲方簽,什麼時候項目結束,他就和乙方合同結束。這樣乙方省去了項目空期養人的風險,他也因此能夠拿到更多薪水。干兩個月休一個月,然後有機會再找下一個項目,通常好幾個乙方通知他去同一家甲方公司去面試。通常幹上半年到8個月基本上就抵以前干一年的了,那麼這種自由職業者的前提就是首先你得技術實打實過硬,口碑好,熟悉這個圈子,有人願意用你這才是王道。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自由顧問像我那樣鄰居那麼爽,有的活幹完了但錢拿不到。原因很簡單,乙方都是和甲方簽合同的,項目結束之後需要甲方客戶驗收的。如果甲方客戶驗收不通過或者拖著款項遲遲不結,乙方沒有拿到尾款,又如何保證自由顧問從乙方拿到錢呢? 更甚者,這個項目因為種種原因爛尾了呢,自由顧問還能拿到錢嗎?這就看乙方的人品了。同時要說一句,像這種請自由顧問的活,最好提前摸清楚項目是什麼情況,不然坑在裡面都不知道被坑死的。我作為自由顧問也碰到過這樣的項目,不過還好乙方人品還是不錯,人撤場的時候還是比較有鍥約精神按人天一分不少的給結了,此處有表揚!
外包中的甲方和乙方
外包中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甲方和乙方了,當然還有一種就是乙方的乙方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這麼幾種情況,一個是花錢方,一個是服務方,作為乙方在各個方面當然姿態上一定是要擺的比較低的,因為不知道下一次這個新合同是否還會給你去做了。這裡我要說的是,甲方和乙方的職業發展上的考慮。
通常情況下,特別在像我們這個30出頭的年齡,往往為了一份安穩的工作,穩定的長期的職業發展會著重考慮到甲方公司發展,對甲方的要求無非就是三個字:要有錢。如果再要加上幾個福利的話那就是:年終獎多,MM好看。
那麼到底是甲方好還是乙方好?或者說如果在不考慮創業的前提下,個人職業發展上是偏向於甲方多一點或者是乙方多一點?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但是就我而言,我可能會最終選擇甲方,其原因很簡單:穩定。
乙方
我呆過不同的幾家乙方公司 - 第一家乙方公司就如同我說的因項目起,一個團隊從最初的5,6個人到高峰期的80多人,兩年之後項目落地最初的80多人慢慢遣散到最後變成了幾個人的流動作戰部隊。後面的幾家也類似,公司倒還是正常運營,但是項目結束的時候,項目組解散的解散,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最大的問題的是可能會改變你職業技術的選擇,就如同我以前本不是做 BI 開發的,但是因為一個項目結束新項目開始整個團隊就轉到 BI 上了,因為不選擇 BI 就沒有別的新項目,最終就只有離開。所以這也造就了我在2010年開始做BI之後到2014年這短短几年之間換過3次工作,到現在這是第四家公司了。
因此,技術路線的成長在很多時候和以項目為主的公司的成長是相悖的,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就專做某一類技術。那麼這樣存在的問題就非常的突出了,如果你是以技術路線為目標走到底的話,很多乙方公司也提供不了這樣的一種長期發展的環境的,大多數人只能通過不斷的跳槽去彌補。這樣的後果就職業初期可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下次想跳往一個更好的更大的特別是有很好職位或者 Title (部門 Lead, PM,非項目 Lead, PM) 提供的時候,由於你的不穩定和頻繁跳槽對方會把你的不穩定因素也考慮進去,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遺憾落選。
但是不是乙方也一無是處?不一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長期的穩定的帶有很濃厚行業背景的項目,比如說銀行,金融,保險,醫療等等。這種項目基本上只要認真的扛下來,好好積累,四年,五年基本上足夠讓你成長為在這個領域無論是業務技能或者是技術方面,我認為是完全可以達到一個諮詢顧問這樣的一個級別。另外一種就是因為項目的變更,因此需要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項目中切換,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工具打交道,最終在技術領域的廣度,項目的廣度上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些對於以後項目的控制,不同項目解決方案的提出,因為見多識廣而變得遊刃有餘,所以這對於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甲方
再來說說甲方,我所指的甲方還是排除掉像類似於阿里,華為這種巨無霸甲方,這種甲方要是有機會去的話死也要死進去。一朋友弟弟華中科大畢業,從程序員干起,到現在有一個什麼職位,年薪百萬,所以這種甲方我們還是自動的屏蔽掉比較好,免得傷自尊。
作為技術出身,如果說要選擇甲方作為個人長期發展的歸屬地的話,我覺得有一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職位的級別。我所了解的甲方公司一般的情況下都不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因為以技術為主導的基本上不會選擇外包。當然像華為科技類的這種另說,因為他們外包的也有技術成分,但是這種技術成分並非他們的核心研發技術,大部分是輔助性質的技術服務。
在大多數非科技類的甲方公司,IT 部門並不是第一位的,IT 技術只是用來服務於其它的業務部門的,比如銷售數據,呼叫中心數據統計,醫療數據分析報表,保險數據分析和預測等等。那麼在 IT 部門中,所謂的有 Title 的職位就是部門經理,助理經理,部門 Lead 類似於這樣的職位。像我們經常給自己定位的PM,高級開發,初級開發這些只是在某一個特定項目中的位置,而非部門中的職位,隨著項目的變化,這些職位是或有或無的。而往往職位的級別決定著收入的級別,所以如果選擇這種非技術類的甲方公司作為長期的發展目標,光靠技術是很難達到你所期望的目標的,一定要有職位。並且大多數情況下,甲方的開發在有乙方參與的情況下乾的就不是開發的事情了,每天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和郵件,會議,各方面人員溝通打交道多一些,開發的任務可能充其量佔到20%-30%。如果在沒有乙方參與的情況下,視各業務部門的需求和強勢與否決定著平時空閑不空閑加班不加班。
我有很多朋友在前幾年陸陸續續轉到了甲方公司,大多數都是以前那一批做 JAVA 和做 .NET 出身的朋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新產品上線之前忙的時候忙的像條瘋狗,產品上線之後閑的時候閑的像條死狗。因為一旦新產品上線之後,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維護,功能改進,這種工作量比起最初的投入來說還是輕鬆了不少。所以基本上他們在沒活的時候大多數都在弄著自己的事情,看書的看書,寫博客的寫博客,聊 QQ 的聊 QQ,刷微信的刷微信.. 這些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常態。最近還碰到一個在甲方的處於感情空窗期的80後單身屌絲兄弟向我諮詢感情問題,說他們部門來了一個做產品測試的 MM,想增進一下「友誼」但是又不知道怎麼開口!純屌絲形象,百度程序員泡 MM 攻略啊!多爆 Bug啊!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乙方開發想轉甲方開發的原因 - 穩定,有適當的時間可以自己學習技術,較之乙方話語權上升了,合理的待遇提升。
但是當我們聊起以後在甲方應該到底如何發展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心裡也沒譜。因為從心裡的角度,不做乙方還可以往前走一步去選擇甲方。但是做了甲方,再往前走,以他們現在安穩的狀態很難再適應和回到乙方公司。有一個朋友說的挺直接:「那傢伙又不懂技術,又TM挨著不走,他不走我TM就沒機會,他走了我就出頭了!」。我想,這個想法可以代替很多甲方開發的一種普遍心理吧。
所以到底是甲方好還是乙方好,可能是各有千秋和各自和各自的苦惱吧!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不選擇創業,那麼30歲之前朝「錢」看,30歲之後朝後看。
外包中的德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印度人
由於公司的關係,項目的關係這些人除了和日本人沒有實際面對面幾里哇啦溝通過,其他的基本上都在一個屋檐下共事過。估計有人覺得英語一定要多麼好才能怎麼怎麼樣,其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也是很費勁的,特別是和印度人。很多時候工作上的東西大家都是共通的,英語表達基本上都是可以猜測理解出來的,生活上的英語如果要深入的探討一下還是有些詞難達意的。在這裡我個人對他們的印象和評價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因此下面提到的都只是我個人和他們共事期間的一些印象和看法,絕對沒有任何種族歧視在裡面,如果有描述片面的地方,大家也就哈哈一樂吧。
德國人
對德國人其實我不是太好形容,因為在我印象中,他們給我的感覺大體相同,整體感覺都非常類似。這一點和對日本人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就是從一個日本人身上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很多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德國人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對工作嚴謹細心,做事不亂來也不亂說話也不亂評價。在你通常以為他們忽略了很多問題的時候,突然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一直在關注著。比如說以前我剛入職一家德國公司的時候每天都需要向老大發 Daily Report,每天都在發,但是我覺得他那麼忙怎麼會有時間看每一個人的工作筆記。所以時間長了,就開始有點亂寫了,即使沒有做完的事情也寫上沖沖字數,每天工作都能列出很多來。突然有一天收到郵件回復,說我今天郵件提到的一個小設計他非常感興趣,要我明天把這個設計演示一下給他看看。那一晚上就都沒有睡好,都在想如何解決這個世界難題,因為哪有設計,壓根就沒有做,而日誌上明明寫著 - DONE! 我一定是發神經了!僥倖的是,第二天老大去客戶那裡開會了,2個小時的時間我飛速的盡最後一口力氣完成了 7, 8 張表的設計,還有存儲過程,ETL 的設計... 驚險的度過難關。後來在演示的時候聊天,才發現其實我寫的每一封 Daily Report 他都自始至終的一封不拉一字不拉的閱讀過,因為有些話題一聊基本上他都知道我做過什麼。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方面我的職業態度有問題,我應該去檢討自己這種撿漏子鑽空子的行為;另一方面才發現德國人做事其實是非常細心的。當你往往忘記某一個你以為不重要的小細節的時候,你發現他其實是在關注著的,這種關注是一種習慣,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認真。包括後來從工作當中,包括請假等很多小事情等等其實很能發現他們不是那種大大咧咧的民族。還有一點,他們對加班不以為然,有早上很早來的,也有晚上很晚回去的。
日本人
和日本人沒有在同一個項目中共事過,但是因為項目組隔的比較近所以能夠了解和看到他們日常工作中的表現,也經常和其他同事聊這些項目和這些日本人。日本人的感覺非常明顯,嚴謹守規矩,等級制度嚴,在某些方面來說非常的刻板。大夏天的我們都是光著膀子,有的穿著拖鞋幹活。這些日本人從來,永遠都是職業襯衫,皮鞋,領帶,襯衫裡面還穿著隔汗的小背心。有時空調不給力了,我們心裡就偷著樂:熱死這幫小鬼子!但是換個角度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職業態度和習慣,換做是我,這一點我可能就做不到,明明可以換的輕鬆一點,為什麼要搞的那麼難受。
第二次是他們項目小組自己內部發生了一些爭吵,背著日本人的。因為他們發現在文檔設計書中有些方法的參數設計的有非常明顯的問題,如果按照這種設計來開發的話是不行的。但是最終的結果據我所知就是這幾個日本人還是堅持按照這種設計來完成開發,儘管他們也知道這個問題很弱智,但是他們無權修改。最終這個問題還是上報給了上游設計,從北京到東京,再從東京回到北京,就那麼一個小小的問題走了一圈,沒有任何餘地。按照我們的做法就是先改了再說,改了再慢慢修,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他們刻板的問題。但是刻板的反面,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認真和堅持。直到最後兩天,再次看到這幾個日本人,從他們項目小組傳來了一陣起鬨聲。原因是這幾個日本人在中國的整個三個多月的夏天第一次穿上了T恤,居然沒有穿襯衫,我們心裡想的肯定是熱壞了。後來才知道,那是要走了,在最後走的兩天換上休閑的衣服顯得和大家親近一點。
美國人
美國人怎麼說,有很多和中國人一樣的一面,有熱情也有讓人非常不喜歡的一面。絕對和德國人,日本人是兩類不同的性格,有搞笑的,也有嘴巴亂說話,在項目中不按規矩亂搞的,所以很難給他們下定義。但是較之德國人來說,他們沒有那麼嚴謹,很多內容是可以變通著來的。不要說美國人總是守規矩的,該鑽空子也一樣鑽,該酒駕的一樣酒駕。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生活的態度能明顯感覺到。在德國公司,老闆會要求穿職業裝,正裝去客戶那裡,包括上班。包括我們的桌子上是不允許擺放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相片等等。但是美國人卻對這些方面要求的不是那麼嚴格,只要穿著大致得體就可以,桌面上是可以允許擺放私人物品的。平常也經常搞些黑色幽默,甚至拿9.11開玩笑(開玩之後讓我千萬不要出去亂講),也搞地域攻擊,哪個哪個州就是一個垃圾,X子養的都能說等等。而這些在德國人身上,這些確實很少發現,至少他們即使說也不會當著我們的面去說。所以說美國人在某些方面和中國人還是類似的,包括請客吃飯搶著付錢,熱情似火,酒後話多嘴巴欠。再簡單對比德國人,就是總體上美國人愛玩,愛社交,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很快聊天拉近關係。但幹活有時不自覺,沒事也偷著上網玩 Facebook 什麼的,有時活看起來乾的很快,幹完就玩,但是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細心檢查就會找到很多小 Bug 的。如果再和中國對比的話,很多性格上其實也是很類似的,都能在身邊找到原型。
印度人
印度人在我的印象中也比較特別,也非常能直觀的感覺到像能看我們自己的影子一樣,即使就打過幾次交道也能發現這些。比如說會打小報告,愛偷懶,有點自私,愛鑽空子,耍無賴。
在做過的項目當中,印度人和印度人彼此之間挖坑,打小報告互相舉報揭底,所以就不提印度人給中國人挖坑了。愛搞地域和彼此之間一定要分出個高低之分。還有就是偷懶,一個很簡單的 ETL 屬性明明懂英語只要簡單搜索一下就可以學會,但是就是偷懶說查過了不知道怎麼搞,後來還是中國人用撇腳的英語自己搞定的。但是在老闆面前表現的時候卻是非常的顯得精神又積極,用我們的話就是表裡不一,很能裝。明明做了一件事,但是能說做了五件事。最令我氣憤的就是每次在 MSDN 回答了一些剛剛註冊的印度人的問題之後,這些人通常解決問題了基本上就消失了,也不給評分,也不給回復,然後下一次看到他們再問問題又是這樣。並且非常讓然感到憤怒的幾次情況就是我接受了他們的 Skype 加友申請之後,幾個人不分時間的通過 Skype 複製一大段雜亂無章的代碼問問題,甚至直接 Call 過來用著一口濃濃印式英語打招呼!
雖然他們有招人討厭的一面,但人無完人,不得不承認有些印度人無論技術、還是做事的能力絕對是頂呱呱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關於微軟 BI 的很多書籍的作者,包括 SQL Server 的 MVP,在美國很多就是印度裔的。包括之前做過的一些項目,碰到的一些印度裔的美國人,技術方面還是非常全面的。
印度也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學校:印度理工學院 Indian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矽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科技公司的 VP, CEO 都是出自該校,印度人在美國 IT 行業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們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
所以我覺得印度人與印度人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印度人個性完全不同。他們有雞賊的一面,也有很精英的一面,愛面子,愛分等級排排坐,欺軟怕硬,也有崇尚技術,經常熱心的在 MSDN 回復他人問題,解決困難的。所以在和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他們很多方面就能在我們身邊找到影子,如果換種膚色換種語言,就單單這些性格個性上的表現我覺得和中國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德國人-日本人 美國人-中國人-印度人
最後如果這幾類人放在一起共事的話,基本上德國人,日本人是屬於那種比較安靜的,做事認真忙碌下班後還可以加班的那一批人。而美國人則基本上就是準點下班,並且下班後或者放假工作上的事是絕對不管的。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有印度人和中國人同時在一起的話,美國人則會不懷好意挖坑問中國人和印度人誰是最棒的程序員,中國人老搞這一套知道是挖坑和美國人互視點頭陰笑,笑而不語,反正英語不好也不會表達。但是事後美國人在印度人不在的時候告訴過我 - 印度人說中國人英語太垃圾,經常山寨,他們印度人是除了美國人之外是最好的程序員....馬屁精!
作者 PS
(全文完,作者:呂品,天善智能聯合創始人&運營總監,微信號:tianshanlvpin)
推薦閱讀: